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课件(共40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57398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课件(共4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课件(共4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课件(共4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课件(共4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课件(共4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课件(共4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课件(共40页)(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日知录三则,把弱点当作根据地 周国平 我常用一句话勉励自己:把弱点当作根据地。我不擅交际?好吧,我就少去交际场合,正好把时间省下来多读点书。我太敏感?好吧,我就捕捉住心里的各种细微情绪,把它们记录下来,于是有了诗的创作。我从小为必有一死而痛苦?好吧,我就直面这个痛苦,一定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由此便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哲学的道路。弱点是限制,而限制有一个好处,就是给你的力量规定了使用的渠道,就像河岸给溪流规定了奔涌的渠道,而这本身就已经是在突破限制了。,所谓弱点,是用社会的眼光衡量的。许多这样的弱点,用文学的眼光衡量却是优点。敏感就是如此。不论哪一代青少年,必有一些格外敏感的心灵,情感世界的一

2、阵小风会使之战栗,一场小雨会留下深深的印记。你说他们太经不住风雨?不是的,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心灵,情感世界的风雨才有了价值没有浪费在无声无息之中,而是催放出了诗的花朵。 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是同一枚钱币的两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出来。换一种说法,就每一个人的潜质而言,本无所谓长短。长短是运用的结果,用得好就是长处,用得不好就成了短处。,在人身上,弱点与尊严并非不相容,也许尊严更多地体现在对必不可免的弱点的承受上。人皆有弱点,有弱点才会是真实的人。人生皆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实的人生。正是在弱点和缺憾中,在对弱点的宽容和对缺憾的接受中,人才能幸福地生活。,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 顾炎武(161316

3、82),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时,改名炎武,字宁人,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他的学术思想承前启后,继承明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在理气、知行、天理人欲诸多问题上,与程朱理学迥异。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开清代朴学风气,给予后世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 他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

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观点意义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2.背景资料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当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在痛苦的反思中,他区分了“亡国”与“亡天下”两个不同的概念,他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认为,“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的责任,可以推到国君大臣等“肉食者”身上,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5、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渊源。,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他认为,舍弃经学而谈论理学,邪说遂起,流为禅学。 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一味推崇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他以孔子学琴的故事为例,说明“非器则道无所寓”,就是说,“道”要借助“实体”来表现。所以,他治学弃华就实,不为空言。举凡典章制度、郡邑沿革、天文仪象、河漕兵农、赋役屯田、军事边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是他关心的焦点

6、。,3.文化常识 (1)日知录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笔记体著作。全书一千余条,文字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可见其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分为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史法、天象、地理等15类,顾炎武则把这部书分为三类:“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日知录的重头戏毫无疑问是“治道”的内容。从古代黄金的流失,到铸钱之铜,的匮乏,从郡县区划的缘起,到一亭一社的兴衰,乃至地亩大小、斗斛多少、丈尺短长,无不考察在案。面对封建社会的衰败,他更提出了恢复井田、

7、地方自治等复古色彩颇为浓厚的政治主张。该书内容丰富,贯通古今,被后世公认为具有深刻经世和学术意义的巨著。,(2)笔记体 “笔记体”,指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如日知录一书的编辑,采用的是笔记体,属学术札记。南北朝时的小说世说新语也是采用笔记本,属于笔记小说。清代学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也属于笔记小说。,1.易误读字,自主学习,2.通假字, , , , ,与,通“欤”,“纪”通“记”,记述,3.一词多义,体察,仔细看,观察,考虑,了解,弄清楚,精明,接近,触及,完成,赴任,就职,成就,即,随即,走向,登上,希望,动词,远看,观察,希望,名词,声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临近

8、,是,你的,才,却,竟,仅仅,只,流传,传送,传递,传授,流传的文字,说,交谈,言语,字,是,你的,才,却,竟,仅仅,只,4.古今异义,不懂,两个词,“一”为“一旦”,“号”为“称为”,不以为然,求学的人,5.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为人,做人,名词作动词,穿衣服,使动用法,使受益,意动用法,以为乐,名,名词作动词,出名;重:形容词作动词,称道,6.文言句式,(1)判断句 此子书之一变也 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2)倒装句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介词结构后置) 有损于己,无益于人(介词结构后置)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介词结构后置),7.熟语集释,华而不实:比喻空有华美的外表而没有实

9、质内容。 一家之言:指有独到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和著述;也泛指学术研究中一个学派或一个人的观点、理论。 自成一家:在某种学术或技艺上有独创的理论或风格,能自成体系。,文本研读,【主旨归纳】 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书的难易、文人的名与义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表明了作者“以实为宗”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传世致用 有明一代,学术空泛气息渐浓,学者大都谈心论性,崇尚空谈,甚至标榜名声,互争门户,只讲求个人的修身养性,而置国家民族的危机于不顾,真正求真务实、讲求实学的人却遭到排斥。明朝灭亡,“天崩地解”,社会陷

10、入大变局。痛定思痛,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起来,由此而形成“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经世”指“治理世,要点解析,事”,“致用”是“尽其效用”之意。“经世致用”是指钻研学术要与研究社会问题结合起来,阐释古典经义的同时,要升华出自己的社会见解,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进而改造社会,即“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学术思想中的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影响深远,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1.如何理解文中体现的经世致用精神? 思路提示:经世致用,是儒家的学术传统。即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问题,要求经术研

11、究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案。课文节选的三篇札记,均体现了这种思想。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著书之难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反,文本探究,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文人之多主张“识经术”,“通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的角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唐宋以后,著作泛滥,文人之多,文风浮华,都是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所以首先要端正创作态度。虽然,比起顾炎武那些论述“治道”的札记,这些文论可

12、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2.第二则和第三则在立论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思路提示:不同之处是:著书之难以著书为话题,从正面立论,说“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为了与“后人之书”的“易”作对比。文人之多是以文人为话题,从反面立论,说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相同之处是:著书之难与文人之多所强调的主旨具有一致性,借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日知录三则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点? 思路提示:这三则札记,主旨相同,内容相关,但在语言风格上却不尽相同,表现出作者行文风格的多样性。文须有益于天下堂堂正正,立论鲜明,锋芒毕

13、露,言辞掷地有声,足以惊世骇俗;著书之难则委婉曲折,叙议结合,慢慢铺陈,水到渠成;文人之多则感情炽烈,持议偏激,声势夺人,一气呵成,其中不乏尖刻之语。,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节选) 叶兆言 用今天时髦的话,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相貌十分“寝陋”。海水不可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点意思,他希望高人不要以貌取人,而是要听其高论,要听其言信其行,又强调顾炎武不只是个独行侠,同时又是家风古谊,学问极其精到,识见非常卓绝。,梁启超先生说起顾炎武一往情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赞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在学问方面,顾炎武达到前无

14、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境界,头顶上可以有许多光环,他是地理学家,是历史学家,是哲学家,是经济学家,更是地道的国学大师,在经学和音韵学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成就。顾炎武被誉为大清王朝的“开国儒师”,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乾嘉学派祖师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必然货真价实。顾炎武的学问后人十分推崇,首先是因为独创。所谓独创,就是我手写我心,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一直认为模仿是文章之大病,“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其次是博征,融会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他11岁时便开始读资治通鉴,自26岁起,“阅书数万卷,手不辍录”,用功的程度令人望尘莫

15、及。第三是经世致用,他最反对空谈,“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清代学者的朴学传统,正是起源于顾炎武。,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秉承“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古训,顾炎武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认为“保天下”是普通百姓当仁不让的责任。清军南下,他纠合同志起义兵守卫吴江,失败后幸而逃脱,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随行骡马驮着书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又只身北上,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研究边防和西北地理,垦荒种地结纳同道以图恢复。,顾炎武强调“利国富民”,大胆怀疑君权。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想把他招入自己的人才库,但是他拒绝了诱惑,软硬不吃,既没恃才傲物,趁机要个好价钱做官,也没志灰心馁遁身山林,做出世的大名士。统治者向来不把杀人当回事,尤其不在乎杀文人,偏偏对顾炎武,保持了最大克制,直到他七十岁,仍然不忘拉拢引诱他,他又一次义正词严地拒绝,视死如归。 统治者也无可奈何,杀一个顾炎武有何难,他的精神既然已经存在,肉体上的消灭也就失去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