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网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41046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5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网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省网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省网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南省网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南省网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网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网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 历史试题 第 1 页(共 8 页) 郑州一中网校郑州一中网校 20182019 学年(学年(上上)期中联考)期中联考 高高一一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命题人:杨金花 说明:说明: 1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满分卷(非选择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分钟。 2将第将第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 第第卷卷 (选择题,共(选择题,共 60 分)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60 分。分。 1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适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 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 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 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 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制 A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 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3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

3、一系列活动上, 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这些规定 的根本目的是 A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B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 C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 D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 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 A封建制度无法长期有效运行 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 C分封制下统治者素质不能保障 D圣贤在分封制下很难出现 5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 “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

4、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 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 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 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 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黄河沿线筑堤,恶意将灾害加诸邻国,彼此妨碍对方的安全。 孟子为此感叹道:“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为邻国之壑。”这说明 A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B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C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 D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 7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 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A炫耀文治武功 B宣扬君权神授 C树立专制

5、权威 D制造暴政依据 8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面对最高权力的巨大诱 惑,朝堂之上的大臣朋党,后宫之中的妃嫔宦官外戚等,各有山头,各有所拥戴的皇子,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2 页(共 8 页) 各种利益集团自然便展开了博弈甚至厮杀,步步惊心。这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9(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 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 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 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

6、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 于是复置刺史。这种以卑临尊的“法制”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可提高秩卑官员的积极性 C加强了专制皇权 D能够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 10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 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11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蜀中人物品题(评论人物、议论时政)盛行。辞官最为品题所 重视。当时似乎有这种规律,每辞官一次,在社会上的名气就升一节,故许多人以辞官为 手段

7、,来捞取更大的名气。与品题之风盛行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2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 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 “冒籍”现象几 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 13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 21 岁提前到 18 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 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

8、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14宋、明画朝经筵(御前讲席)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经筵则是当经筵宮讲毕,皇 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们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这种变化反 映了清代 A文人政治地位低下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统治地位衰落 D君主权威扩至思想领域 15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 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 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 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9、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16“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 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 判断,“它”的设置 A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较好的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 C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 D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 17清代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 此机构的设置 A取代前朝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3 页(共 8 页) B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机务 C 标志

10、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成三足鼎立 18梭伦说: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 对于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下列改革措施最能体现 他的这一观点的是 A废除债奴制,建立四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 B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 C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19“雅典人不认为自己是完全不受约束的,但他在仅仅屈从于他人专断意志的约束 与由法律这一应受尊重的规则所确认的约束之间做出了严格的界分,因为后者是一种 自

11、我强制。”这一论述反映了雅典人 A反对贵族政治的不公平 B主张自由是法治的基础 C更加注重对自我的约束 D遵守正当程序制定的法律 20公元前 3 世纪,罗马阿奎里亚法规定:“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 以去年奴隶或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人的物品,应以近 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该规定说明罗马法 A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确保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注重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性 21罗马法规定:“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同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 人缔结契约,是无效的。”这一规定 A违背了法律的规范性原则 B将诚信作为判断案情

12、的依据 C禁止不诚信的人缔结契约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在 1689 年到 1834 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 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 通过任命内阁、 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说明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23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 变,于是,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 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是 A出让行政大权

13、,建立内阁制度 B取消征税特权,尊从议会许可 C放弃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 D停止任命首相,接受政党政治 24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 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 王任命的。这反映出当时英国内阁制的特点是 A首相掌握最高行政权 B建立在两党制的基础上 C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 D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25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 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有一个事实令人羡慕地便利了美国建立联邦政 府。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

14、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这便使 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这表明 A独立战争后邦联政府被联邦政府取代的必然性 B地区文明的同质性是联邦政府持续存在的保障 C美利坚民族的产生是联邦政府建立的基本条件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4 页(共 8 页) D政治体制的确立与改变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26华盛顿在 1787 年 3 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 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 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实行两党政治防止专制独裁 B实行三权分立维护人民民主 C扩大总统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建立联邦体制强化中央权力

15、 2718 世纪 80 年代,美国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 溃的困境;1803 年,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确立了美国司法 制度中最具经典意义的司法审查原则。美国宪政的发展说明了 A妥协促进了共和政体的确立 B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 C分权制衡原则是妥协的产物 D党派之争催生司法审查制度 28某版本历史教材在抽述近代西方某部宪法时,这样写道: “内阁起初由总统任命组成, 后来改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它对议会(参议院)负责。”“这部 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材料中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A1689 年英国的权利法案 B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美国 1787 年宪法 D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91895 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