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个人工作计划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32179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4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个人工作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县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个人工作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县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个人工作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县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个人工作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县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个人工作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个人工作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个人工作计划(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县沿海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个人工作计划 #地处苏北平原,黄海之滨,与日本隔海相望,南距盐城50公 里,北距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不足100公里,全县总面积1880平 方公里,海岸线44.6公里,人口107万。 随着沿海地区的逐步开放,#的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猛 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滨海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凸现,所以, 必须寻求一套科学、系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来指导其在经济社 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苏 东沿海经济,改

2、善投资环境,使滨海成为苏东沿海地区人流、物流、资 金流、信息流的热点,就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谋求有力的资源环境支撑,全面参与“海上 江苏”一体化进程,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加强区域生态建设 和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新休 系,不断增强滨海县的综合竞争力。 一、滨海生态环境的现状 1生态环境 (1)沿海滩涂 县境海岸线南至扁担港,北至中山河口,经二罾、振东、淤尖、临 淮、樊集5个乡和新滩盐场。全长44.6公里,达标堤长70公里。有滩涂 28.12万亩,其中潮上带21.02万亩,潮间带19.07万亩,未围1.95万

3、亩。县 境海岸由于海区内强劲的潮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逐步形成了侵蚀性海 岸,滩面刷深严重,年均刷深15cm,蚀退15m左右,最大纵深3.2km, 最小纵深为0,滩地高程一般在11.8m,土质为粉沙泥质,潮间带浅滩 平均1.58km,坡度22.6%。 (2)生物资源 滨海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水产资源主要有各种鱼类、虾、蚌、蟹等 71种,林木主要有水杉、意杨、刺槐、银杏、柳树、桃李、梨、杞柳等 100余种,草本植物有200余种,中药材100余种,农作物主要有稻、 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200余种,另有党参、太子参、 白术、何首乌、半夏等100余种中药材植物。野生动物资源120多种。动 物

4、资源丰富,人工养殖畜禽有黄牛、马、长毛兔、鸭、鹅等多种,有鱼 类等水产品71种,有鸟类120多种,其中属国家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 护动物20多种,还有野鸭、野兔、獾等各种野生兽类和两栖类动物。 (3)旅游资源 滨海县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滩涂资源,因此,滨海县根据资源 禀赋特点开发了滨海海堤风光游览区,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二 号位、三号位位于滨海段滩涂地区。此外,滨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造就了人文旅游资源,其特有的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和抗战遗址成为 滨海特有的人文气息,是生态文化旅游的热点。 2、经济建设现状 (1)地区经济总量 滨海县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9.36亿元,按可比

5、价计算比2003年 增长了16.8%,占盐城总量的7.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4亿元,增 长6.9%,占盐城第一产业总量的10.02%;第二产业增加值28.86亿元,增 长22.1%,占盐城第二产业总量的2.26%;第三产业增加值20.56亿元,增 长17.2%,占盐城第三产业总量的7.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86元,比 2003年增长了17.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 地区生产总值种的构成比例由2003年的30.1:39.4变化为28.7:41.6: 29.7。财政收入占盐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995年有4.5%上升到2004年 的5.7%。经济总量在稳步

6、提高,经济总体水平尚处于盐城各市县后端。 (2)开发区建设 滨海县开发区主要包括工业项目集中区、化工项目集中区、滨海县 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项目集中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分为启动区、 中区(滨海上海科技工业园)、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南区(滨海 台湾工业园)、西区和北区六个分区。工业类型主要包括棉纺、机械、 制药、食品等,涉及传统产业项目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地新工业项 目。目前工业项目集中区已有63个项目进入,30多个企业投产运行。 化工项目集中区南区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项目涉及科技含量较 高、污染较轻的精细化工、医药化工中间体项目,以及一些基础化工和 成品化工项目。其设计规划,污水

7、处理厂、环保热电厂及污水管网工程 设计均委托知名院所负责。 二、滨海生态环境的规划目标 (1)2010年目标 建设项目布局更加合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县城环境质量符合生态县建设要求,农村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有所改 善,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根据功能区划和子区域生态承截力评价,确定资源保护方案和开 发利用计划,提倡可持续的资源开发思想和节约型、循环型的利用模 式。 根据滨海环境现状确定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制订各类污染源定期 监测制度及治理措施,落实三个各生产项目环保管理制度,加强城乡生 活环境优美化建设进程,治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面源污染问题,推进排 污许可证制度在工农业应用的

8、范围和进程。 (2)2015年目标 在先期资源开发计划与方案制订及初步实施的基础上,统筹安排 各行业资源利用比例与利用形式,以及行业内部各项目、项目之间、各 类行业之间对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和具体技术路线。实施资源再生 工程和物质还原工程,提高资源可再生资源的储备,适度开发利用不可 再生资源。 环境保护注重攻克难点,进行末端治理的扫尾工作,全面推进各行 业污染过程治理模式;有效落实工程上马的环评制度和污染企业的排污 许可证制度;农村方面重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乡村优美化;建立 智能化的过境污染监测系统及污染载体的治理;环保部门的工作与社会 生产生活形成管理严格规范、管理内容详细具体、监督健

9、全的环保执法 与民众守法的健全体制。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3)2020年目标 到2020年,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全面控制。我县境内水、 气、声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要求。农村环境质量彻底改善,让人民 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1)生物多种性保护 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射阳、大丰、滨 海、响水、东台五县(市)的沿海地区,面积45.3万公顷,1984年建立 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同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 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和以丹 顶鹤为代表的多

10、种珍禽。区内河流众多,沼泽湿地发育,生物资源丰 富,鸟类有31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9种,二级保护的33种。每年 在此越冬的丹顶鹤有800只左右,为全世界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也是 国际濒危物种黑嘴鸥的重要繁殖地。区内还分布着众多的国家二级保护 动物河鹿,数量之多为全国之最。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二号位、 三号位座落于滨海海岸线范围内,保护区是挽救一些濒危物种的最关键 地区,如丹顶鹤、黑嘴鸥、獐、震旦雅雀等。每年来区越冬丹顶鹤达到 千余只,占世界野生种群40%以上;有一千多黑嘴鸥在保护区繁殖;千 余只獐生活在保护区滩涂,此外还是连接不同生物界区鸟类的重要环 节,是东北亚与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

11、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重要的越冬 地。每年春秋有近300万只岸鸟迁飞经过盐城,有20多万只水禽在保护 区越冬。我县澡海已上报总局划定了国家跨离保护实验区的范围,总面 积为129.17平方公里(不含经济开发区北区预留地及港区开发利用地 域)。 (2)湿地保护 湿地是“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形成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 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滨海主要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滨海湿地、沼泽湿地)海滨、湖滨、 河流沿岸的芦苇沼泽区)和人工湿地(稻田、大中型水库、渠道、塘 堰、精养鱼池等)。其特点是面积大、分布广,密度高,有独特性。已 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时沿

12、海滩涂湿地又被引入“中国优先保护 生态系统名录中湿地、水域生态系统A-1类地点”。沿海滩涂已被引入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重要湿地名录。此外,沿海滩涂是亚洲最大 的沿海淤泥质滩涂。其中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生物多样性,许多湿地 成为丹顶鹤等多种珍禽的越冬地。 2003年县受保护地区面积为199平方公里,占陆地、湿地面积的比 例为11.2%;比2001年增长了86.7%。 (3)森林植被保护与建设 2004年,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121.24万平方米,单位附属绿地面积 61.58万平方米,建成区居住绿地面积306.82万平方米,生产绿地5.2万平 方米,建成区防护绿地139万平方米,道路绿地面积29.

13、68万平方米,总 计663.52万平方米。农田林网绿化率全县达到99.1%,全县道路绿化率达 98.4%,国、省道达100%,县道达98.6%,乡道达98.2%;全县水系平均 绿化率达98.4%,其中河道98.5%,渠道达98.7%。 滨海县实施了“林业双千万株工程”、“千万株意杨工程”、“林 业115工程”、林业45工程以及绿色滨海“五大林带”建设,基本形成 了经海堤和大中型河堤绿化为骨架,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点、 线、片、网有机结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同时建成规模连片的杨树、杞 柳等林业生产基地;实施了废黄河故道沿线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坎振 线两侧最远1000米范围内建设生态示范林带;

14、同时实施无公害果品基地 建设;在八巨镇建立无公害果品基地,栽植450亩赤穗梨和日系丰水 梨;在振东乡实施了3000亩银杏园工程;在滨淮镇和樊集乡实施林农复 合经营工程,总面积近20000亩;在振东乡实施沿海生态防护林带建设 工程,实际造林面积1025亩;在海岸带进行滩涂林网建设工程,营造海 堤防护林0.17万亩。总计林业用地21360公顷,林种比例中公益林、商品 林分别为34.3%、65.7%。 2005年计划实施河道防护林带建设,通榆河防护林补植树木不少于 1000亩,淮河入海水道防护林带建设不少于2300亩;成片造林计划完成 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20万亩。 四、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15、 (1)主要目标 通过国家级生态县验收 农业人均纯收入8000元 森林覆盖率20% 水、气、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40% 城镇人均公用绿地面积12平方米 城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和当地政策 (2)主要任务 全面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突出重点,分步实施。2005年底完成 生态县规划的编制,2006年上半年完成生态县规划的评审。 加强对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工作。在省厅的统一指导下,全力 搞好特殊生态功能区的调整,加强淮河入海水道及通榆河水源的保护工 作;在国家自然保护区调整确定后,保护好滩涂湿地资源;大力实施海 堤防护工程,防止海岸蚀

16、退;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划管理措施,严森在 特殊生态功能功区及自然保护实验区范围内新上有污染的项目,限制无 污染的项目。 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06年建成市、省级环境综合整治 试点村1个,到2010年使全县的农村环境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工作。到2010年建成绿色社区 10个,创建绿色学校15所。 大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村建设工作。“十一五”期间力争 全县60%的建制镇和建制镇中60%的村达到市级以上创建标准。 加强有机食品及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应充分发挥 我县绿色食品的品牌优势,在原有有机食品基地面积5000亩的基础上力 争将我县的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面积扩大到20000亩。 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2006年上半年着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 设,以大力实施循环经济为先导,做好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标志产 品认证工作。 将县城绿化与美化有机结合,优化宁静安逸的人居环境,加强城 市绿地在主干道及街巷和水系逐步形成环城绿化带、绿色走廊、大型绿 地和城区林带相配套,平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