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七版)教材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60814906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DF 页数:74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第七版)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针灸学(第七版)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针灸学(第七版)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针灸学(第七版)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针灸学(第七版)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第七版)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第七版)教材(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概论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 基础,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作用于腧穴,用以防病治 病的学科。其内容包括了经络腧穴学、刺灸方法学和临 床治疗学等部分。特别是临床治疗学的内容,是针灸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针 灸学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操作方便等优点。 黄帝内经是针灸理论出现的标志,晋代皇甫谧 的针灸甲已经使针灸学理论体系日益成熟。明代成 为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时代。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 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

2、 践,尤其在针灸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 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内联脏腑、外络肢体、贯穿上下、沟通内 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1.经络含义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 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 脉包括十五络、孙络、浮络等。 ? 2.经络系统组成 经 络 系 统 经脉 络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 二 经 脉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

3、经脉 ?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十五络脉 浮 络 孙 络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 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 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 经:脾、肝、肾。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 正经。 命名 A脏腑: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 系,用“属”、“络”来概括。 B手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 下肢,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 阳。 (1)十二经脉的命名: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4、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循行于肢体内侧的 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循行于肢体外测的经脉为阳经,阴阳 各经又划分为三阴、三阳;各经的命名还包括其所属脏腑的 名称。 ?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 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 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躯干。 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 太阴经在前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 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 头 胸 手 ? 足 十二经脉

5、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衔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 ? 人体的经络系统中,以十二正经为主体,这十二正经组成一 个环状体系,经气按照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 肾心包三焦胆肝手太阴肺经的顺序流转。 (4)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 与腑有表里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 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 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

6、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 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不 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是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同 起于胞中,皆出于会阴,被称为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和十二经一样个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 ?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 率、总督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 又能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 后,为一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7、? 十二经脉分布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 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 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逆顺肥瘦) 头 ? 胸 手 ? 足 (1)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 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 机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 (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 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 肝经抵小腹,

8、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 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 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 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 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 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 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 4.经络的作用 1. 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位。 “腧”与“输

9、”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 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 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孔 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 第二节 腧穴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 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 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2)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 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 作为经穴的补充。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2、腧穴的分类 (1).远治作用: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穴。例如:

10、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涌泉穴、太冲穴。 下病上取:脱肛、子宫脱垂取百会穴。 (2).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 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 百会穴头痛;中脘穴胃痛;肾俞穴腰痛;阿是穴 以痛为输. (3).特殊作用: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 定称号的一类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 作用,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下合穴、 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3、腧穴的主治规律 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以起到双向调 节作用:天枢穴止泻和通便; 内关调节心率快慢。 ? 四总歌诀: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颈项求列缺,口面合谷收 (1)自然标

11、志法: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 取穴位的方法。 A 定型标志,背部的标志: 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B 动态标志,如张口耳屏中点与下颌关节之 间取听宫。 4、腧穴的定位法 (2)骨度分寸定位法:将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尺寸用做定 取腧穴的折算长度。 头部: 前发际后发际:12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 胸腹部: 天突歧骨(胸剑联合):9寸; 歧骨脐中:8寸; 脐中横骨上廉:5寸; 两乳头之间:8寸; 腋以下季肋 (11肋端):12寸; 季肋以下髀枢(大转子):9寸. 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褶)肘横纹:9寸; 肘横纹腕 横纹:

12、12寸. 下肢部:横骨上廉内辅骨上廉:18寸; 内辅骨下廉内踝 尖:13; 髀枢膝中:19寸; 膝中外踝尖:16寸; 外踝尖 足底:3寸. 3寸外踝高点至足底 16寸腘横纹至外踝高点 14寸臀横纹至腘横纹 ?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 离 19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3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 ? ? 直寸 18寸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下 肢 部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直寸12寸肘横纹至腕横纹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直寸9寸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上肢部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横寸8寸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用于确定腰背

13、部经穴的横向距离横寸3寸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背腰部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直寸12寸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横寸8寸两乳头之间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直寸5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直寸8寸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直寸9寸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 胸 腹 胁 部 9寸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 横寸 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3寸大椎至后发际 3寸眉心至前发际 18寸眉心至大椎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前后发际不明时可帮助确定头部经穴 的纵向位置。 确定前发际

14、确定后发际 ? ? 直寸 12寸前发际至后发际 头 面 部 说明 度量法 折量寸 起止点 部位 (3)手指同 身寸取穴 法:以病人 自身手指 为度来取 穴的方法. 中指同身寸法 : 中指屈曲 时,中节掌侧 两端纹头之间 为寸。 用于四肢取 穴的直寸、背 部的横寸。 拇指同身寸法 : 拇指指关节 的横度作为 寸。 用于四肢部 取穴。 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 名、小指并拢, 以中指第二节横 纹处为准,四指 的横度为寸。 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 背部的横寸 (4).简便取穴法: 例如: 两手虎口交叉列缺 垂手中指端风市 针刺法又名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工具 通过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腧穴以激发经气达到 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 1、针刺的工具:临床常用的有毫针,三棱 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