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上海市预防医学管理模式探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08241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世纪上海市预防医学管理模式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1世纪上海市预防医学管理模式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1世纪上海市预防医学管理模式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1世纪上海市预防医学管理模式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1世纪上海市预防医学管理模式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世纪上海市预防医学管理模式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世纪上海市预防医学管理模式探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世纪上海市预防医学管理模式探讨为适应上海市疾病谱、死因谱变化和医学模式改变,提高卫生防病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营建适合国情和市情的预防医学发展载体,参照国内外预防、控制疾病的策略和措施,就上海市预防医学管理模式作如下探讨。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先进国家疾控机构的基本特征预防医学是从医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的学科群,以人类群体为对象,以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理论为基础,研究疾病发生和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和对策,达到控制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

2、量的目的。纵观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可见以下特点:一是向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方向发展。由于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快节奏、高效率和强竞争,导致心理和行为的改变,不仅会影响精神活动和脑功能,也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影响机体各系统的功能,促使心脑血管和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生。预防医学必须综合应用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和物理统计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成就才能深刻揭示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二是向疾病预防、控制与健康、保健相结合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改善卫生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促进健康和延长健康寿命。深入研究营养、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已在预防医学

3、中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向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和社会化管理方向发展。预防医学是研究疾病与健康的科学,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要在微观上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致病机理,而且要在宏观上研究影响群体健康的社会因素。遵循政府领导、行业管理、企业负责、卫生监督、联合执法、综合治理的大卫生管理原则。目前,各先进国家都以不同形式设立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在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指导和协调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工作,从早期预防、控制传染病为重点,逐步扩大到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和意外伤害等为主要工作内容,集疾病预防、控制、研究、信息管理、技术决策、业务培训和卫生服务等功

4、能于一体,全方位开展综合防病工作,以提高全民整体健康水平。上海市疾病控制面临的挑战和组建疾控中心的模式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卫生问题日益加重,慢性非传染病患病率上升,尽管建国以来本市疾病控制取得重大成就,传染病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0余种传染病消除或基本消除,人均期望寿命大幅度提高,但是,近年来本市的传染病疫情呈反复波动态势,部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循环系统、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列本市居民死因前三位,显示疾病、死因谱的改变与中等发达国家相一致,疾病预防和控制面临第二次卫生革命的挑战。本市现有局属市级专业防治站、所共11个,拟纳入组建市

5、疾控中心的包括市卫生防疫站、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市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市结核病防治中心、市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和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等七所单位。对各防治站、所业务和人、财、物资源调查表明,现有的疾病防治力量既薄弱又分散,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机构重叠、功能交叉和低水平重复,加重了预防专项经费的分散使用,人力资源不足和低效率运转。为努力建成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上海特点的面向2l世纪的全国首家大城市疾控中心,拟确定的组建原则是:1预防归口、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政府防病职能,集中高科技卫生防病专业优势,努力提高中心的综合管理能力,具有和国际接轨的时代特征;2网络统一、

6、上下对口依靠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行政格局,充分发挥分级管理和三级预防网络的作用,具有中国特色;3机构整合、功能重组实行成建制转移,充分利用上海科技优势,体现机构重组,优势互补,具有上海特点。根据组建原则,按机构组合的紧密程度和规模大小,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一种是呈局属单位联合型的小方案,即在市卫生局直属11个独立防治站、所基础上,加冠市疾控中心。中心为松散型结构,不具备法人资格,主要承担组织、协调功能,此方案操作方便,机构人员相对稳定。但是,管理层次多,协调难度大。第二种是全市合作型的大方案,即由在沪的疾病控制机构,包括卫生部、医学院校等在沪预防医学科研机构和市卫生局所属防治站、所联合组建成

7、为市疾病控制中心。此方案集约化程度高,科研力量强。但是,机构整合难度大,经费渠道多头,难以统一管理。第三种是集约辐射型的中方案,也是拟组建方案,即对局属七个主要疾病防治机构,进行实质性的整合,将疾病预防控制功能整合一体,组建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中心为法人单位同时,建立预防临床基地、防治科研和教育基地,通过协调机制,加强与全市预防医学和科研机构的维系与协作。此方案体现了机构整合、功能重组、资源共用和优势互补的指导思想;改革力度适当,可操作性强,符合稳定、发展原则,具备实施可行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市级疾控机构由原七个防治站、所重组成中心

8、后,同时与市卫生监督所和市健康教育所分列为市卫生局行使卫生防病职能的三个方面,构成市级疾控体系框架。全市疾控体系分为市、区和社区三级,按照能级分工,上下对口、分段管理。行政管理以块为主、业务管理以条为主的原则。市疾控中心负责全市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计划制定和组织实施,并承担对区、县疾控机构的业务指导、考核和技术示范等。区、县疾控机构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和学校师生的疾病控制和各项防治措施的实施。市疾控中心内部与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实行一个机构两个名称。疾控中心按专业设置二室六部。信息研究室负责全市生命、卫生、疾病统计和疾病谱

9、分析,综合防治研究室承担综合卫生防病规划、计划实施和协调。传染病预防部和慢性病预防部分别负责传染病和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监测和控制;环境医学部和职业医学部分别以营养、环境与职业因素为主要内容,开展对公共卫生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预防医学中心实验室着重以细胞分子水平研究危险因素的致病机制和早期监测、评价指标;预防保健服务部主要实施二级预防功能,开展健康检查和预防医学咨询。市疾控中心外部维系临床和科研两个基地,防治临床基地由本市若干医疗机构组成,参与突发事件的现场调查和病人救治,承担对相关疾病的防治规范化示范,培训预防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通科人才,开展综合性防治结合的课题研究,指导社区疾病综合

10、防治工作。防治科研基地由各有关科研机构和医科大学组成,通过成立课题组、签订科研合同等多种形式,与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建立协作和共建合作关系,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课题攻关。市疾控中心作为政府卫生防病职能的实施机构,应着重加强五个方面功能:1.技术决策运用现代疾病预防和控制技术,为政府行政部门拟订规范化防治方案,提供疾病控制的技术决策;2.信息综合及时掌握疾病动态及疾病谱,进行疾病预测,运用卫生经济方法调整防治策略;3.防治实施拟订防治计划,组织落实防治措施,对防治队伍进行培训及继续教育,进行防治效果评价;4.科学研究开展预防医学科研攻关,加强国内以至国际交流与合作;5.卫生服务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推广科技成果,开展健康检查。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