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讲解部分)(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804178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64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讲解部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讲解部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讲解部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讲解部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讲解部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讲解部分)(pdf)(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 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 清单 议论文阅读知识 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 灵魂。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 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标题、 开头、结尾提出,有的文章在引述一段话或一件事后才提出论 点,有的文章全文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 论据 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 论据大体上有两类: 一类是事实论据(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 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 然科学原理等)。 议论文中论证论点的事实论据必定是最能反 映事物

2、本质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都是能正确反映 客观现实的真理。 充分理解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 和这些理论所阐明的道理,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论点。 阅读议 论文时,分析论据,是准确把握论点的基础。 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 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的说服力。 在运用论据来证 明论点的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恰当的论证方法能使 论证更有力,更生动,更形象。 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是根据需要列举一 定的事例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举出确凿而典型的事例,使观点得 到有力的支撑。 道理论证是根据公认正确的科

3、学道理,根据马 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这 种方法可使论述具有权威性,具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是把一个 事物的正反意见和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 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论证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观 点的论证方法,由于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所以可把深奥的 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总分式; 对照式; 并列式; 层进式。 语言 议论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严密。 要重视理解词 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修饰限制性词语 的作用。

4、 议论文的思想感情离不开中心论点,要注意字里行间 所蕴含的感情及反语,感叹、祈使、反问、双重否定等句式的表达 作用。 体会议论文的语言,更重要的还在于注意理解和分析句 间、段间的关系。 方法 提炼文章(或段落)的论点(或观点) (一)相关试题 例 ( 扬州, 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底 线 冯骥才 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 的。 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 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 放宽。 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 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 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 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 有时非但

5、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 在这样 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 人好游泳。 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 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 其实这底线原本 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 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 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 被全线突破了。 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 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 心里。 如

6、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 社 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 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 文明。 因此说,守住底 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 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 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 洁身自好? 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 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 固不破。 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 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 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 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

7、 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 年 月 日今晚报,有删改) 年中考 年模拟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 的观点;其次,从() 的角 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 。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把握能力。 首 先要抓住论题:底线。 然后理清段意(注意概括句、承上启下句、 中心句)。 最后划分层次,辨析层次关系。 第段“所以,人总得 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既是对上面两段话的总结,也能表达作 者的观点和看法,所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从第段“因此说, 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可以看出

8、此句是对 该段的概括,所以该段是从“成全社会、成全自己”的角度说的。 答案 ()(提出)做人做事应有底线(的观点)( 分) ()(从)成全社会、成全自己(的角度)( 分) ()(强调了)人处世有底线的积极意义( 分) (二)答题技巧 首先要能区分论题和论点。 所谓论题是作者所议论的问 题。 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点应该 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 子,应该鲜明、正确、简洁,不能含糊其辞。 从位置上寻找:标题、首段首句、中间(很少出现)、结尾(注意 “所以”“总之”“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分析论据,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

9、点服务的,分析论 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此 方法主要用来提炼段落的分论点。 文中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我们要结合文章的 题目,在文中寻找最能够阐明此论题的句子或段落(一般在文章 的结尾)加以整合。 不过这种情况在中考中较为少见,因为难度 较大。 方法 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一)相关试题 例 ( 连云港,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近日,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 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 该校 学生随地乱扔垃圾。 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 学公开道歉。 这不得不

10、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 的学校。 子不教,父之过。 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 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 教育的学校。 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 尿急难忍,由于飞机临近降落,厕所关闭,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 裤子让其方便,招致网友一片指责。 公德规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中 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 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 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 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 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 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

11、 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 试想 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 “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孩子随地方便,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 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 可见,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 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 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紧迫性才 会凸显出来。 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 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 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 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

12、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 以博物馆为例, 除了微博声讨,用舆论监督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约束机 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来访 参观。 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 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社会团体作用。 (选自 年 月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文章第段写家长在飞机上让孩子当众方便的事有什么 作用? 解析 写家长让孩子当众方便的事是举例论证,其作用 应结合该段落(第段)的分论点来谈,即论证了“子不教,父之 过”,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公德缺失的观点。 分论点是为中心论 点服务的,最后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公共场所是公

13、德教育最 好的学校”。 答案 ( 分)举例论证,从反面阐述家庭教育的缺失导 致公德缺失的观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 好的学校”,更有说服力。 (论证方法 分,作用 分) (二)答题技巧 议论文的论据是支撑观点的材料,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 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等。 所用的事例 可以是概括的,也可以是具体的。 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 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作者阐述的理论等。 分析论据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分析事实论据时,一是事实要确凿可靠;二是事实要典型有 代表性;三是事实与论

14、点要统一;最后是要对事实进行适当分 析。 分析道理论据时,要准确,与原文一致,不要断章取义;同时 也要有适当的分析。 适当的分析就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纽带、 黏合剂。 分析论据的作用时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 或用来驳斥其他观点的错误。 要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分论点 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的论据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 论据。 所以分析论据的作用时应先看它直接证明了哪个分论 点,而不一定是直接证明了中心论点。 在为文章补充论据的时候,要仔细分析作者的观点,抓住论 点中的关键词语,选择最具代表性、最为典型且自己最熟悉的事实 或名人名言来回答。 同时在组织语

15、言的时候也要突出其关键情节。 方法 揣摩重点语句的含意 (一)相关试题 例 ( 连云港, 分)阅读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 好的学校(文本见方法 ),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能力。 这句话出现在第段,但是分析的时候应该结合上下文来 看。 第段“有 私德 而无 公德” “ 没有一个规则明确 的公共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第 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 段“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 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 ,这三个原因使得公德规范成为社 会治理的奢侈品。 答案 ( 分)人们偏于“私德”,缺少公德意识;公共 场所没有明确的规则;只有在法律、权利、公平等课题解决之 后,公德规范才会引起人们重视。 (每点 分,答出两点即可) (二)答题技巧 所谓“重点语句”,是指在文中起关键作用或较难理解的语 句,如果不理解它们,就会影响我们理解文章。 在一般的议论文中,“关键语句”往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