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混-2013.2.26-第一章绪论,高等混凝土,同济大学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801674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混-2013.2.26-第一章绪论,高等混凝土,同济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混-2013.2.26-第一章绪论,高等混凝土,同济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混-2013.2.26-第一章绪论,高等混凝土,同济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混-2013.2.26-第一章绪论,高等混凝土,同济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混-2013.2.26-第一章绪论,高等混凝土,同济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混-2013.2.26-第一章绪论,高等混凝土,同济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混-2013.2.26-第一章绪论,高等混凝土,同济大学(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生课程 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 吕西林、蒋欢军、李培振 2 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3学时) 第二章:混凝土结构材料的性能和本构关系 (6学时) 第三章:混凝土构件正截面特性和分析 (6学时) 第四章:混凝土构件斜截面特性和分析 (6学时) 第五章:混凝土构件受扭的特性和分析 (3学时) 第六章:粘结和锚固的特性和分析 (3学时) 第七章:钢筋混凝土板的特性和分析 (6学时) 第八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性和分析 (3学时) 第九章: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 (6学时) 第十章:混凝土结构抵抗地震、火灾等灾害的性能 (6学时)

2、 第十一章: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和理念 (3学时) 3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R. Park and T. Pauley.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John- Wiley 工程造价低,混凝土原材料易于就地取材,用钢量小。 10 缺点: 自重大,对于建造大跨结构和抗震结构不利; 抗裂性差,开裂过早,在防渗、防漏结构中的应用有一 定限制; 施工较复杂,室外施工受气候和季节的限制,工序多, 工期长; 补强修复有一定难度,新旧混凝土不易连接; 隔热隔声性能较差 11 钢筋与混凝土两种材料共同工作的原因: 混凝土与钢筋之间有良好的粘结性能,二者在荷载

3、作用下能协调变形,共同受力; 混凝土和钢筋的温度线膨胀系数接近,混凝土为 1.01.5X10-5,钢筋为1.2X10-5,避免温度变化时产生 过大的相对变形而破坏二者间的粘结力; 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混凝土包裹在钢筋外部,使 钢筋免于过早腐蚀或高温软化。 12 1.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简况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简况 1.3.1 混凝土结构的诞生 1824年,英国人Joseph Aspdin发明了波特兰水泥; 1854年,法国人Joseph Louis Lambot将铁丝网放入混凝 土中制成了小船,并于第二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标 志着混凝土结构的诞生; 1867年,法国人Joseph Monier取

4、得了用格子状配筋制 作桥面板的专利,RC工艺迅速地向前发展,1867这一年, 是全世界公认为最早的RC桥梁建设的一年。 1872年,在美国纽约第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建成。 13 1.3.2 混凝土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第一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末 所采用的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都比较低,主要用来 建造中小跨度的楼板、梁、拱和基础等构件; 计算理论则采用弹性理论,设计则采用容许应力法; 设计计算理论比较粗略,所以发展比较缓慢。 14 第二阶段: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混凝土和钢筋材料强度有所提高,被用来建造大跨 度空间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明和应用(1928年法国工程师E. F

5、reyssinet发明); 在计算理论上,已开始考虑材料的塑性,如板的塑 性铰线理论,设计采用破损内力设计理论; 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试验工作的开展、计算理论 的研究、材料及施工技术的改进,这一技术得到了较 快的发展。 15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现在 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 建筑工业化:预制混凝土构件、装配式及装配整体 式结构的出现,采用工具式模板,采用泵送商品混凝 土生产混凝土结构,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建筑造价、 保证施工质量; 计算理论上已经过渡到充分考虑混凝土和钢筋塑性 的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在设计方法上已经过渡到以概 率论为基础的多系数表达的设计公式; 由于轻质、

6、高强混凝土材料的发展以及结构设计理 论水平的提高,使得混凝土结构应用跨度和高度都不 断地增大。 16 1.3.3 混凝土结构在国内的发展 19世纪末,混凝土传入中国,1890年,上海第一次在 铺设马路时采用混凝土,上海第一家混凝土制品厂建成 投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开始有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 如上海市的外滩建筑群、广州市的沙面建筑群等,但工 程规模小,建筑数量也少; 解放以后,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混凝土结 构在我国各项工程建设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17 改革开放后,混凝土高层建筑在我国也有了较大的发 展。80年代,高层建筑

7、的发展加快了步伐,结构体系更 为多样化,层数增多,高度加大,已逐步在世界上占据 领先地位; 作为反映我国混凝土结构学科水平的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也随着工程建设经验的积累、科研工作的成果和世 界范围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进: 1955年制定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暂行规范(结 规655),采用了前苏联规范中的按破坏阶段设计 法。 18 1966年颁布了我国第一本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BJG2l66),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以多系数表达的极 限状态设计法。 1974年颁布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 采用了单一安全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法 1989年颁布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

8、, 采用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2002年颁布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010年颁布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19 1.3.4 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在房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 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最 高的混凝土结构建筑为位于 芝加哥的Trump International Hotel & Tower (423m,98层, 2009年竣工,世界排名11名); 国内最高的混凝土结构建筑 为位于广州的中信广场(390m, 80层,1996年竣工,世界排 名16名) 20 悉尼歌剧院:耗时16年,于1973年建成,主体结构由三组巨大的 壳片组成

9、,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 紧拼成(实为组合拱),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 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 21 桥梁工程 中小跨度桥梁中很大一部分采用混凝土结构,结构 形式有梁、拱、桁架等; 有些大跨度桥梁虽然采用钢悬索或钢制斜拉索,但 其桥面结构、桥塔常采用混凝土结构 香港青马大桥:全长2160m,主桥跨度1377m,两座吊塔,每座 高206米,离海面62米,是全世界最长的行车、铁路两用悬索桥。 22 特殊结构与高耸结构 混凝土结构在道路、港口工程 中有大量应用,储水池、储仓、 电线杆、下水道等均可采用混 凝土结构; 由于滑模施工方法的发展,

10、许 多高耸结构采用混凝土结构, 如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1975年 建成,高553.3m),我国的东方 明珠电视塔(1994年建成,高 467.9m)、天津电视塔(高 415.2m)、北京中央电视塔(高 405m)。 23 水利及其他工程 大坝(因混凝土自重大,砂石比例大,易于就地取 材),如瑞士大迪克桑斯坝(Grande Dixence Dam,世界 最高的混凝土重力坝,1962年建成,高285m,坝顶宽 15m,坝底宽225m,长695m,库容量4亿m3); 核电站的安全壳、海上采油平台、渡槽、隧道、地 铁车站等。 24 1.4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展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展望 1.4.1 材料方面

11、:主要发展方向是高强、轻质、 耐久(抗磨损、抗冻融、抗渗)、抗灾(地震、 风、火)、抗爆、易于成型等。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具 有高强度、高耐久性、高流动性等多方面的优越性能。 高强混凝土 是用水泥、砂、石原材料外加减水剂或同时外加粉煤灰、 F矿粉、矿渣、硅粉等混合料,经常规工艺生产而获得高 强的混凝土; 混凝土强度高可减小断面,减轻自重,提高空间利用率。 目前国内常用混凝土强度为2040N/mm2(MPa),国外常 用的强度等级在C60以上; 25 不同国家采用不同定义:美国将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为 C100及以上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

12、,在日本定义为C80及 以上混凝土,在前苏联定义为C90及以上的混凝土,在挪威定 义为C70及以上的混凝土; 结合我国当前的混凝土材料研究和应用水平,行业内的专家 一般认为抗压强度等级C60及以上的混凝土为高强混凝土; 在实验室内,我国已经制成C100以上的混凝土,国外在试 验室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已制成抗压强度达到662MPa的混 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美国西雅图双联广场泵送混凝土56 d抗 压强度达133.5MPa。在不远的将来,常用的混凝土强度可达 100MPa以上; 高强混凝土的塑性不如普通强度混凝土,研制出塑性好的高 强混凝土仍然是当今要研究的问题。 26 轻质混凝土 轻质混凝土的密度

13、小于1800kg/m3;轻质混凝土主要采用 轻质骨料。轻质骨料主要有天然轻骨料(如浮石、凝灰岩 等)、人造轻骨料(页岩陶粒、粘土陶粒、膨胀珍珠岩等) 和工业废料(如炉渣、矿渣、粉煤灰等); 另一类为泡沫混凝土,常用泡沫混凝土的密度等级为 3001200 kg/m3,是通过发泡机的发泡系统将发泡剂用机 械方式充分发泡,并将泡沫与水泥浆均匀混合,然后经过 发泡机的泵送系统进行现浇施工或模具成型,经自然养护 所形成的一种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新型轻质材料; 轻质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为LC15LC20,高强度轻质混 凝土已在实验室中配置成功,今后会进一步得到应用; 目前在建筑物的内外墙体、屋面、楼面、立柱等

14、构件中 采用该种材料。 27 轻质混凝土优点: 自重小,有利于结构抗震; 具有低的弹性模量,对冲击载荷具有良好的吸收和分 散作用; 保温隔热性能好; 隔音性能好; 对于利用工业废料的轻质混凝土可以变废为用,减少 占用农田,减轻环境污染。 28 纤维(增强)混凝土 改善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耐磨性和延性,在混凝土中掺加 纤维,目前研究较多的有钢纤维、耐碱玻璃纤维、碳纤维、 芳纶纤维、聚丙烯纤维或尼龙合成纤维混凝土等; 目前发展较快、应用较广的是钢纤维混凝土,钢纤维主要 有用于土木建筑工程的碳素钢纤维和用于耐火材料工业中的 不锈钢纤维; 当纤维长度及长径比在常用范围,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拉强 度可提高40

15、%80%,抗弯强度提高50%120%,抗剪强度提 高50%100%,抗压强度提高025%之间,可大幅度提高韧 性,纤维掺量在1%到2%(体积分数)的范围内,; 国内外正在研究一种钢纤维掺量达5%27%的简称为 SIFCON的砂浆渗浇钢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有大幅度提高, 可达100200MPa,其抗拉、抗弯、抗剪强度以及延性、韧 性等也比普通掺量的钢纤维混凝土有更大的提高。 29 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 自密实混凝土不需机械振捣,而是依靠自重使混凝土密实; 混凝土的流动度虽然高,但仍可以防止离析; 优点: 在施工现场无振动噪音; 可进行夜间施工,不扰民;

16、 混凝土质量均匀、耐久; 钢筋布置较密或构件体型复杂时也易于浇筑; 施工速度快,现场劳动量小。 在高层建筑的泵送混凝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密实混 凝土。 30 碾压混凝土 近年发展较快,可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如水工大坝、 大型基础)、工业厂房地面、公路路面及机场道面等; 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的碾压混凝土的浇筑机具与普通混凝土 不同,其平整使用推土机,振实用碾压机,层间处理用刷毛 机,切缝用切缝机; 在碾压混凝土中再加入钢纤缝,成为钢纤维碾压混凝土, 则其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还可进一步改善; 优点:整个施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高,施工效率高,劳动 条件好,可大量掺用粉煤灰,与普通棍凝土相比,浇筑工期 可缩短1/31/2,用水量可减少20%,水泥用量可减少 30%60% 。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