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801629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研究鲁迅先生是20世纪我国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山巨匠。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祝福是其小说中较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主要叙述了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祥林嫂走向人生覆灭的过程。从小说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而小说的悲剧性也正是体现了这个悲剧人物的人生价值所在以及悲剧结构艺术所在。一、鲁迅小说中的悲剧观念解读我国的美学家都比较重视人生和悲剧之间的联系,其中王国维立足于人的生存,提出“人生之命运,固无异

2、于悲剧”的结论;而朱光潜则认为,悲剧的表现是理想化的生活,是放在人为的框架中的生活。这两位学者的悲剧理论实质上都属于西方近代悲剧理论。而“现实人生, 主张正义”的悲剧观是由鲁迅先生所提出的,他认为悲剧是表现真实人性的舞台,其主要关注的是人们生存境遇以及遭遇的悲剧性命运。从鲁迅先生的角度看,处于当时社会的国民如同压在大石头底下的稻草一样,活在麻木和愚昧中,你如果不去唤醒他们,他们就不知道反抗,只能在无声无息中毁灭了自己。鲁迅先生认为,只有通过对人生的不幸与痛苦的描写,才能引导人们去思索找出不幸与痛苦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鲁迅也接受过尼采的美学思想,并将尼采的超人变成当今社会的对抗者和叛逆者,所以

3、,他笔下的小说人物以剖析国民性格及勾画国民灵魂表现社会最底层最不引人注目的最平凡的那些人。比如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祝福中的祥林嫂、药中的华老栓等,他们在故事当中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泪水与欢笑、苦难与悲伤,最终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二、祝福中的悲剧结构艺术探讨在鲁迅看来,造成以农民为主题的普通小人物和知识分子这两类人悲剧的主要原因不仅是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更是他们自己的妥协,最终成为鲁迅先生诸多小说中的悲剧艺术结构“抗争妥协”。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位。下面就以她为例,详细分析祝福悲剧结构的艺术特征。小说祝福中悲剧性因素的解剖亚里士多德十分强调悲剧情节在作品中

4、的主要作用,他认为情节是基础,也是悲剧的灵魂,只要把情节安排好,那么就能达到悲剧的效果。祝福是鲁迅作品小说集彷徨的开篇之作,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我” 的叙事角度开展的,而在此小说中主要是以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展开叙述的。纵观整篇小说可以发现,形成小说悲剧性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个人因素。作为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她的人生悲剧主要还是由自身的性格而造成的,祥林嫂和中国当时的众多传统妇女一样,有着质朴善良、吃苦耐劳、安分守己、顽强不屈的良好品格,但是在旧中国社会环境以及制度的影响下,也存在着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中愚昧、麻木等不良的一面。在小说中,她为了保持自己的贞洁观,宁愿撞破头;

5、为了赎罪,宁愿不吃不喝也要攒钱对土地庙捐门槛,心甘情愿地接受神鬼地联盟狱的说辞。也正是这些因素,更加体现出她为了愿望、追求而下定的决心,这种表现进一步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封建迷信以及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同时也构成小说悲剧的内因。第二,小说主人公祥林嫂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社会背景体现在时代的思想、制度、观念、文化等等方面。小说中的鲁镇,是基于特定社会形态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所构建的生存空间,而小说中特定的伦理价值观、人性力量的缺失、心理的麻木都是由人们受到封建观念的毒害而造成的;另外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控制着生产资料,对祥林嫂等劳苦大众进行压迫,

6、这些都是构成小说悲剧的重要体现。此外,如柳妈、中人卫老妈子、祥林嫂的婆婆、堂伯、赶她的夫家大伯等等,他们都是受到当时传统封建礼教以及传统迷信和地主阶级、官僚阶级毒害的人,但是这些人物却进一步推动了悲剧的发生。小说祝福中悲剧性矛盾的解剖在小说中,祥林嫂自身因素的矛盾以及她所生存环境的矛盾,都是小说中悲剧性矛盾的重要体现。而悲剧性因素在当今社会环境中不断地变化,随着双方不停地对抗,最终将悲剧冲突逐渐推向高潮。小说中,祥林嫂的性格是直率任性且愚昧无知的;是向往未来且留恋人世的;是倔强出格且善良质朴的;信奉礼教而又蔑视神灵的正是由于祥林嫂复杂且又矛盾的性格,更深层次地反映出当时的旧社会、旧封建体制下的

7、矛盾冲突。在小说中,祥林嫂想要慢慢将封建社会对自己的毒害摆脱掉,但她逃脱婚姻时的自残、为洗脱心灵的“捐门槛”以及拷问灵魂等一系列的事件又充分展现出其受封建礼教的摆布。另外,与祥林嫂作为阶级对立的鲁四老爷与她之间的矛盾也是必然存在的,鲁四老爷不仅从道德上鄙视祥林嫂,而且直接剥夺她祭祀的权利更是对其做人权利的否认。小说中祥林嫂的婆婆、柳妈等一行人,虽然都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但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使得他们也成为相互对立的人,最终酝酿成祥林嫂的悲剧。小说祝福中悲剧性冲突的解剖悲剧性冲突不仅是悲剧性矛盾在发展中的结果,同时也是悲剧性内涵的重要体现。纵观祝福中的悲剧可以发现,主人公祥林嫂失去丈夫逃婚属于

8、小说中第一次出现的悲剧性冲突。由于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她婆婆掌管家里的所有权力,受到封建宗族制度的影响,她独断专行地逼迫祥林嫂改嫁,这次悲剧性冲突主要是祥林嫂与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出乎意料的是,她用顽强的反抗获得了冲突的主动权。不幸的是,她刚刚在鲁四老爷家立住脚跟,她的婆婆就找了一群彪悍的人把她抢走,强迫她嫁给贺老六,这是悲剧性冲突的第二次。世事难料,祥林嫂第二次结婚后,没过多久,又连着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然而这并不是小说中的真正的悲剧冲突,小说中真正的悲剧性冲突是祥林嫂又来到鲁四老爷家,接连着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进行罪人般的待遇:剥夺祭祀权利、攒钱捐门槛等,这些事件将其一步一步地引领到悲剧性冲

9、突的高潮,最终导致她的精神崩溃。这种局面不仅是祥林嫂自身精神境界的矛盾升级,也是祥林嫂与传统旧社会以及封建体制矛盾冲突的极端体现。三、小说祝福中悲剧性结局的解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主张的,应有双重的结局。”“单一的结局”主要是由于悲剧的反价值法则决定的,任何悲剧都是迫害性因素在力量对比中压倒了有价值的东西。而小说祝福的结局是主人公祥林嫂不幸离世,这无疑是非常惨痛的,由此引起人们的怜悯之情也是非常深切的,但是在小说中,祥林嫂的死并没有唤起任何人对她的同情或者怜悯,甚至更可悲的是她成为一个“不祥之物”。而小说中作为叙事主体的“我”,最后也在结局中说道:“只觉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以这样为结局,不仅是鲁迅先生对祥林嫂命运悲剧的悖论性揭示,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从而使得小说结构更加完善,更加突出小说的悲剧性。小说祝福是揭露封建主义“吃人”本质的主体,是折射悲剧艺术的经典价值之作。在对小说进行解读时,只有把握住小说的创作宗旨,才能深刻领悟到小说中悲剧人生和悲剧结构所暗示的历史使命,才能真正解读出鲁迅小说中的悲剧内涵。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