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60797621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90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古代文化常识汇编(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一)纪年纪时 1.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和十二地支(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年,辛 丑年等。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一个富有一定寓意的年号, 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等。 2.古代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的两个小 时,具体如下: 夜半(231 点)、鸡鸣(13 点)、平旦(35 点)、日出(

2、57 点)、食时(79 点)、隅中(911 点)、日中(1113 点)、日昳(1315 点)、晡时(1517 点)、日入(1719 点)、黄昏(1921 点)、人定(2123 点)。 (2)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更(1921 点)、二更(21 23 点)、三更(231 点)、四更(13 点)、五更(35 点)。 (二)职官沿革 1.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补。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进。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

3、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 (8)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9)表推荐选拔的:荐、选、察。 2.六部:隋代,正式确定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的正副长官是尚书和侍郎,每 一部下设四司,各司的正副长官是郎中和员外郎。此后历代相沿,基本未变。六部的分工大致是: 吏部:主管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等。 户部:主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 礼部: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 兵部:主管全国军政。 刑部:主管全国刑法、狱讼。 工部:主管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交通等。 (三)教育科

4、举 1.古代教育。 学校在我国出现很早,传说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所以 在先秦,学校有时称为“庠序”。 (1)中央官学:主要分为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专科学校(书学、算学、律学、医学、 画学、武学等)和贵族学校(弘文馆、崇文馆、宗学、旗学等)。 (2)地方乡学:从汉代起,地方上普遍设立乡学,到唐代,乡学的各项要求已趋于完备,对学校 的教师、学生名额、招生对象、学习内容等,都有明文规定。 (3)书院: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 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基本官化。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合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4)私学:私学是古

5、代民间私人办的学校,始于春秋时期。有家塾、经馆、精舍、私塾、村 塾、冬学、蒙学等。 六艺:古代学校教育的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2.科举考试。 (1)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试者不论 年龄大小统称童生。 童试包括县试、 府试、 院试三阶段。 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的府、 州、 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 资格,称“科举生员”。 (2)乡试是地方考试。唐宋时称“乡贡” “解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二名称 “亚元” 等。 中试者可于次年春进京参加会试,即便会试没取

6、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3)会试与殿试是中央考试。会试,乡试翌年,由礼部举行的考试,又称“礼闱” “春闱”,考 三场,每场三日。会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会试后由皇帝亲自出题的考试,只 有取得贡士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初称“榜首”,亦称“状元”,第二名称“榜 眼”,第三名称“探花”。 (四)天文地理 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 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九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7、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 江河:上古时期的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关内、关外:古代以西安为都城的王朝一般以函谷关为关内关外的区别;明清时则称东北 三省为关外,即以山海关为界线。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以西地区为山西。 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五)礼仪风俗 1.传统节日。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3)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一般以立春、 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5)花朝节:

8、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等。汉族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但都在每年 的农历二月之内。 (6)寒食节:在清明前一、 二天。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 在后世的发 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 日。 (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 赛龙舟等习俗。 (8)伏日:又称伏天。指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叫初伏, 第四个庚日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叫终伏,也叫末伏。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的佳节。 (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在这

9、一天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的习俗。 (11)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 阳历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间。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12)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做腊 八粥,吃腊八粥。 (13)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2.各类仪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 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 有羊、豕,没有牛。

10、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顿首:一指古时一种拜礼,为 “九拜” 之一,俗称叩头。 一指放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 右为尊, “左迁” 即表示贬官。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 向为尊。皇帝召见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 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的,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 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

11、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后世将男子二十岁称作“弱冠”。 斋戒:古代祭祀或举行重大事件时,事先要沐浴、 更衣、 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 活动叫“斋戒”。 虚左:古代座次一般以右为尊,但在车上则以左为尊,空着车上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为 “虚左”,是表示尊重的一种礼节。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的开头或末尾也常用 “再拜” ,以表示敬意。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王室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六)礼仪风俗 3.表示年龄。 (1)襁褓:未满周岁。 (2)孩提:两三岁。 (3)始龀:七八岁。 (4)黄口:十岁以下。 (5)幼学:十岁。 (6)豆蔻

12、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知非之年:五十岁。 (8)耳顺:六十岁。 (9)耋:七八十岁。 (10)耄:八九十岁。 (11)期颐:一百岁。 (七)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 的。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 (王维);(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5)以作 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李白);(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7)以 出生地命

13、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 烛之武退秦师 1.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 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 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 鲁史策书、 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 春 秋鲁国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 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 的,分到的土地多,爵位就高,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

14、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古代国君或诸侯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 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 向整理编写,共 33 卷,分为十二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这 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 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

15、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 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宋代以后对医生的称呼。 8.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时期。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 130 卷,50 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 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简列各个时期的世系、人物和史事。鲁迅评 价该书为“史家

16、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尊敬他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诗经两首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又称 “诗三百”。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 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