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80084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密切相关,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应切实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括地说,就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变通俗、由少数人专有到广大群众掌握,并达到理论指导下自觉的实践过程1。通过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统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凝聚青年大学生的力量、坚定青年大

2、学生的信念,是高校德育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的时代使命和政治责任2。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效果,使大学生成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切实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本研究着眼社会新形势,立足大学生主体发展规律,遵循大学生心理接受机制,创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并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创新实践路径的实施对大学生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接受和实践等方面的影响效果。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重庆市三所高校1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创新研究,560名大学生作为创新实践路径实验被试,其余作为对照被试。有效被试共

3、1 138名,其中,男生占%,女生占%,其中,正式及预备党员%,共青团员%,其他%。有效被试构成详见表1所示。二、实验方法及研究工具实验方法本研究通过调查重庆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现状,立足教育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并通过创新实践路径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进一步改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效果。调查工具采用自编的重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实践路径的调查;二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效果的调查,包括大学生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接受态度、内化效果以及主动学习和

4、实践行为。本问卷题项区分度良好,保留题项与总分的相关性显著。统计软件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三、研究程序在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对重庆市三所高校的各个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和教育效果调查,通过调查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存在的问题,由此结合高校教育现状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克服了原有教育刻板、生硬、单向性的问题,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效果。创新路径教育实践从XX-XX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到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结束,通过创新实践路径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切实改善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动力和目标追求。四、创新实践路径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

5、大众化教育应遵从教育本质,结合大学生内在心理品质和心理接受机制,将生硬的理论转化为贴近大学生实际需要和内在成长需求的教育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加入脑入耳入心,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研究的创新实践路径包括:红色经典渗透教育、榜样力量示范教育、自创箴言内化教育、班级心理之家融入教育和信仰共建小组互助教育。红色经典渗透教育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大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积极挖掘适合大学生的有效教育内容,通过品读如红日、抉择等生动精彩的红色经典小说、故事,观看经典电影电视剧,如横空出世、恰同学少年等,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内容体系渗透到小组讨论中,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丰富精神内涵渗透到大学生

6、的内在精神需求中。榜样力量示范教育实践表明,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脊梁和群众的榜样,用先进典型事迹教育群众比单纯讲道理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3。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的示范教育作用。本研究积极宣传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优秀的实践者,包括政治家、革命家、学者以及大学生,通过对榜样事迹、个人成长的学习,在大学生中树立积极典型,从而达到示范教育效果。自创箴言内化教育通过渗透教育和示范教育,改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需求和接受效果,此外,本研究还结合大学生自我内化心理规律,开展自创箴言的内化教育,真正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效果。班级心理之家融入教育本研究积

7、极利用班级和班团组织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通过心理团体辅导和心理建设等活动开展融入教育,通过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挖掘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使大学生在心理之家活动中达到真正融入班级、融入集体,充分和班级精神保持一致,由此提高通过班团为载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效果。信仰共建小组互助教育本研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在学院、社区、班级中建立信仰共建小组开展互助教育,通过党员带团员,团员互帮带等模式,定期开展小组讨论和小组实践,充分挖掘大学生朋辈互助的功能,在精神信仰、学习目标、成长规划以及自我成长方面作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五、研究结果及分析高校创新实践路径教育实践效果分析1.通过创

8、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实践,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体系的掌握程度,增强了大学生的政治理论觉悟水平通过对受试大学生一学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实践路径实施,实验被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体系的掌握程度有明显提高。%的大学生非常或比较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比实验前增长近一倍,有%的大学生非常或比较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有%的大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和具体任务,有%的大学生明确表示知道如何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表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内涵。部分项目前后测描述性统计详见图1所示。图1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前后测描述性统计从统

9、计结果来看,实验组大学生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体系的内容较前测有明显变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内涵和发展任务以及如何实践当代中国马克联盟思主义都有很大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说明通过创新实践路径的实践教育,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并且政治觉悟明显提高。这说明大学生在创新路径实践中,通过积极参加红色经典、榜样教育、自创箴言和信仰共建小组的学习,提高了自己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水平。2.通过创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实践,改善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态度,强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对实验班大学生马克

10、思主义大众化认同态度和内化程度的调查发现,和前测相比,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非常或比较必要,而在前测中,只有%的大学生这样认为。有%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积极的影响,前测中这一比例是48%,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有%的大学生认为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深刻影响,而在前测中,仅有%的大学生非常或比较赞成这一点。后测中,有722%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完全或非常必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人生中的最高信仰,而仅有81%的大学生认为不太必要,前测中,仅408%

11、的大学生认为完全或非常有必要以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人生中的最高信仰。前测中有%的大学生比较或非常赞同大学生应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后测中,这一比例上升到了%,并且%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并且应该成为大学生内在的态度和行为价值体系。相关项目的描述性统计详见图2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通过创新路径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教育对大学生形成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认同态度和内在价值体系及行为规范都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前后测具有显著差异。相比接受本研究的创新实践路径教育之前,接受了红色经典、榜样教育等实践教育的大学生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精神信

12、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行为规范都有了普遍的认同和接受态度,说明创新实践路径教育对改善大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接纳态度有明显的教育效果。3.通过创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实践,扩展了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更加积极更有追求通过一年的创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实践,受试大学生不仅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水平和内在接受认同态度上有了显著提升,并且对大学生的目标价值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调查发现,后测中有%的大学生自觉地经常或比较经常地阅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相关的著作以及理论材料,而前测中这一比例仅为%。有%的大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会经常和自己

13、的同学讨论到有关积极信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609%的大学生愿意参加党校的学习或课外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在就创新实践路径在学生中的认可程度的调查问题上,有%的大学生认为红色经典、榜样教育、自创箴言和信仰共建小组的学习对自己的影响很大,%的大学生认为影响比较大,仅%的大学生认为这些实践教育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前测中,有482%的大学生表示希望能有一种科学信仰来引领人生,说明大学生对于科学信仰具有比较强烈的内在需求。后测中,%的大学生认为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拓展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更加明确的价值追求,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积极,更具有精神动力。部分调查项目的描述性统计详见图3所

14、示。从图3可以看出,创新实践路径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升了大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大学生更加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学习和实践,并且对开展的红色经典的观看学习、榜样人物事迹的熏陶、信仰共建小组和心理之家的相互学习和促进等都有较强的认同感,实现了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过程,实现了被动向主动接受的转化,大大提升了教育效果。创新实践路径教育实践对不同类别大学生的影响分析为明确本研究实验的创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分别考察了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类型和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前后测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效果差异。以性别为类别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前后测为分类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

15、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理解、认同和内化以及实践行为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前后测检验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说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效果上存在一致性,教育效果与性别没有显著相关。此外,我们分别以年级、专业类型和政治面貌为因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类别大学生是否存在各评价维度上的显著差异,并以前后测为分类变量进行前后测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实验被试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分析结果如下:1.创新实践路径教育实践对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的影响为了解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在创新实践路径教育效果上的差异,我们将大学生分为三类:一类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一类为共青团员,一类为非前两类的其他成员。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政治面貌类别的大学生在各评价维度上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类别大学生在三个评价维度上的前后测差异。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大学生经过一年的创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党员和团员大学生在认知理解、态度内化和实践行为三个评价维度方面均存在前后测的显著差异,非党员大学生在认知理解和态度内化维度上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在实践行为方面,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创新实践路径的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理解内化和实践存在积极的影响,尤其对于党员、团员大学生不仅思想上而且行为上都有积极的促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