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状态的微观分析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55855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状态的微观分析_1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近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状态的微观分析_1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近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状态的微观分析_1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近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状态的微观分析_1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近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状态的微观分析_1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状态的微观分析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状态的微观分析_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近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状态的微观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 经济 的 发展 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民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部门。本文以民营部门的上述变化轨迹为背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 影响 民营部门投资的内在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民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部门。据国民经济 研究 所的报告, 在“八五”后三年,非国有经济对GDP

2、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已达82%,但在“九五”期间出现了明显回落 。民营部门的投资增速也出现了下降 。本文以民营部门的上述变化轨迹为背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影响民营部门投资的内在因素。 一、当前民营部门的投资增速下降主要是其投资意愿不强的结果 1998年,我国国有部门投资增长%,但民营部门中集体经济投资仅增长了%,个体经济仅增长9.%,虽然都高于1997年,但还远远低于90年代中期以来的增长速度。 怎样看待这一态势,这是否是国有部门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挤出”的结果呢 ?由国有部门与民营部门投资增长的较大差距,人们往往想到所谓“挤出效应”,即建设资金大规模流向公共部门对非公共部门投资产生的负面影响。 判

3、断公共部门投资是否导致“挤出效应”的关键指标是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状况。如果资金市场对政府支出增加的反应平淡,市场利率水平稳定,则不会产生“挤出效应”。反之,如果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了市场利率水平的上升,民营部门的投资就会因成本上升随之相应紧缩,即所谓的被“挤出”。按照这一 理论 框架 分析 当前情况,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中央银行从1996年以来已经七次降低名义利率。 第二,实际利率仍处于进入90年代以来的高位。但这种情况不是货币当局对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反应的结果,而是由于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结果。 第三,在商业银行利率仍然因指令性的管理体制而不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

4、供求关系的情况下,已经市场化的银行间拆借利率水平的变动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资金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自1997年以来,银行间拆借利率水平一直稳中有降,1999年3月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平均利率为,只相当于上年同期的54%,比上月下降了个百分点。这表明经济运行对银行贷款的需求没有产生导致市场利率水平上升的明显压力。 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到,扩张性财政政策开始于1998年夏,但表2的数据说明,民营部门 的投资增速早在90年代中期即与国有部门一道开始大幅下降,而且其下降速率快于国有部门 。这一事实在相当程度上可说明当前民营部门的投资增长疲软只是其内在运动 规律 的表现。 实际上,在即定的市场条件下,如果

5、把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定义为其投资能力的函数,则当前民营部门投资意愿不强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从一些典型调查的情况看,当前民营部门投资增长趋缓的态势与所谓“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是密切相连的。为什么当前会产生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的 问题 呢 ? 0年代中期之前, 中国 经济一直处于短缺之中。在这种由体制原因造成的短缺经济中,既有的生产力被各种清规戒律所束缚,因此造成了在各行各业都有大量的绝对的供给空白,即具有生产能力和能满足市场有效需求,但在实际上却因种种原因没有进行生产而形成的供给空白。体制改革使既有生产力以爆发的形式解放。民营部门的投资者们跑马占荒,将资金投入

6、各种项目,占领绝对的供给空白,形成大规模的投资潮,但仍然可以获得相当的投资利润,因此在那一时期民营部门很少有人讨论和关注投资方向问题。以上判断从下述三项实证研究中得到证实。 其一,在80年代中期,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10省200家大型乡镇 工业 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关于产品市场的结论是 :样板企业创办时主要产品销售的地域结构是,本地农民购买占19%,附近城镇居民购买占1%,供销社和其它商业部门 收购占17%,本地国营企业订货占1%,外地企事业单位订货占2%.这说明,在乡办工业创办时,我国的需求结构确有一部分是适宜技术水平较低的乡镇企业来供给的,这保证了乡镇企业在创办时面对着一个确定性程度较高

7、的市场。因此,在回答“什么是企业创办时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品没有可靠的销路”的得分率在12种可选择的答案中仅列第8位。其二,19911992年,原国家体改委和国家工商局共同就个体私营经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抽样调查,其中关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问题的分析与上一项研究颇有相通之处。在回答近来哪年生意好做时,个体工商户的总的答案是从1979年到1989年生意越来越好做,而生意好做的第一位的原因是同行业竞争少,占4%;第二位的原因是经营环境好,占2%;占第三位的原因是 社会 购买力强,占%,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所占比例之和高达%.私营企业的情况大致相当,对生意好做的第一位原因,35.%的企业选择经营环境

8、好,%的企业选择同行业竞争少,12.%的企业选择社会购买力强,三者之和达 %. 当时的市场之宽松,绝对的供给空白之广阔,由个体私营经济从业者们的上述回答中可见一斑。 其三,1994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在福建和甘肃两省进行了一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对当时两省的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福建和甘肃的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第一位的目的是降低成本和开拓新市场,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开发全新产品分别只占到第4和第3位。福建、甘肃两省远隔数千公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当时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却高度一致,因而其调查结果是有相当说服力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统计局课题组研究报

9、告的判断,当时“大部分企业是通过购置与新产品和新技术有关的机器设备而实现技术创新的,这一点可从技术创新经费的结构中看出”,企业的“独创型的技术创新很少,很难实现首次技术突破和突破性创新,绝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模仿、跟踪型的技术创新”。 由此可见当时宽松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 短缺时期的改革所引致的投资高速增长带来了两个合乎逻辑的后果。 其一是创新空白。在投资狂欢时期,投资可以有两种选择 :投资于现实的生产能力获得“现金”回报 ;投资于研究与开发以获得远期“支票”回报。当资金规模一定时,由于与“支票”相连的总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们能拿到现金时总是要先拿现金,于是合乎逻辑的

10、投资目标顺序首先 自然 是“现金”。 这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企业 在这一时期对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较少关心,没有形成足够的新技术、新产品储备,即出现了创新空白。1993、1996和199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获专利授权的情况可在相当程度上表明这一点 。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19931997年间,无论是国有部门还是非国有部门,平均每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每年所获授权的专利数量都少得可怜,竟然还不到个。而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如IBM、杜邦、飞利浦等,每年发明专利申请高达数千件, 目前 都拥有有效专利数万件,这是他们雄踞国际市场的最重要的资本。虽然专利获取情况并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全部,但它毕竟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

11、看到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 其二是高强度的重复投资。面对市场上绝对供给空白的诱惑和前期投资者们所获巨大投资收益的影响,投资者们争先恐后地通过模仿式的“创新”以加速形式投入资金,这必然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进而出现市场的相对饱和。当绝对的供给空白消失时,投资狂欢即走到了它的终点 :由于创新空白的影响,所谓找不到好投资项目的问题出现,投资效益下降,风险增大,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趋弱,投资增长速度下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虽然民营部门现在所面临的外部意识形态和经济政策环境优于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但在市场竞争环境“恶化”的条件下,由于该部门创新空白的影响,企业提供有效供给的能力,即提

12、供能在质量、品种、规格、价格、服务诸方面满足社会现实需求的物品和服务方面的能力相对下降,其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低速运行阶段,即所谓的“二次创业”阶段。在这一阶段,民营部门的投资增速下降主要是其投资意愿不强的结果,是一种内在自然趋势,它体现着企业进行调整和技术积累的要求,因而不应过分强调不利的外部条件 的影响,也很难用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挤出效应”来解释。按照熊彼特的看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经济的周期运动是可以用企业的创新状态来解释的,当创新在某一个时期较集中地出现时,大规模投资就会随之而来,于是带动经济走向高涨。而当创新扩散后大规模生产导致利润率减少,同时大规模的新的创新活动还没有开始时,

13、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速度就会趋于下降。 熊彼特的这一观点可以用来解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也可以用来分析特定部门的运行轨迹,熊彼特当然也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周期 。 二、对民营部门出现创新空白的原因分析之“熊彼特约束” 这一时期在民营部门出现创新空白还有其深层次的内在经济原因和体制原因。 所谓经济原因,就是“熊彼特约束”,即强调足够大的企业规模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及其市场地位是创新的基本条件。按熊彼特的看法,创新是一项带有较强不确定性的活动,需要相当的技术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支持,由此即形成了对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 在熊彼特之后,有关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关系的争论一直存在。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相对于大企业,小

14、企业也有自己的优势,如研究者的报酬同他们的表现直接挂钩,因而有较强的创新动力 ;小企业内部便于沟通,因此实施创新的速度较快等。当着熊彼特的观点为许多早期统计数据所证实的时候,对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的肯定也获得不少案例的支持。如英国的一份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报告指出 :“中小企业在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美国中小企业厅的中小企业白皮书也强调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它指出,在70年代,美国40 %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尽管对“熊彼特约束”有着不同的评价,但我们认为,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的情况看,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这一特定阶段,熊彼特约束

15、确实发挥着作用,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状况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完全不同。按照熊彼特的分析,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同质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所强调的共同因素之一就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一些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冲破“熊彼特约束”进行技术创新,是因为它们具备两个最重要的必要条件 :一是有较强的人力资本,即这些企业的创业者们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很强的专业技术素质和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 ;二是有一个较完善的资本市场,使中小企业的创业者们能筹集到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我国不发达的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各方面的论述已相当深入,但对民营企业人力

16、资本的状况及其影响则讨论较少,因此本文将给予重点分析。 据前述90年代初期关于个体私营经济的调查结果,在抽样的47382个个体工商户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仅占0.%,还低于全国总人口中1.%的具有大学学历的比例 。在接受调查的3161位私营企业经营者中,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9.%,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仅占4.%。 上述两表的数据反映出当时个体私营经济的人力资本素质是相当低的。在这样的人力资本基础上确实是很难进行发明和技术创新的。 对个体私营经济的人力资本素质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该调查报告虽然没有直接涉及,但却分析了文化程度高低与经营效果的关系。该报告指出,在个体工商户中,其文化程度高低与其年纯收入高低成正比,小学以下的平均纯收入低于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