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跟踪检测 鲁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750050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跟踪检测 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跟踪检测 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跟踪检测 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跟踪检测 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跟踪检测 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跟踪检测 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跟踪检测 鲁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选择题(2015高考重庆卷)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雾霾严重珊瑚退化海平面上升ABC D解析:马尔代夫的领土主要由一系列的珊瑚礁、岛组成,海拔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海平面上升及珊瑚的退化。答案:D(2017广州模拟)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23题。2

2、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A东部沿海地带 B中部内陆地带C西北内陆地区 D西南青藏地区3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防护林建设 B气候变化C经济发展水平 D环境污染解析:第2题,图中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表明东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第3题,结合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可判断答案。答案:2.A3.C(2017福建莆田模拟)城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包括PM10(直径10微米)及细颗粒物PM2.5(直径2.5微米)等,汽车尾气、工业粉尘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城市某年冬、春、秋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的空间变化。读图,完成4

3、5题。4甲、乙、丙分别位于()A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B风景区、住宅区、城市主干道旁C城市主干道旁、风景区、住宅区D城市主干道旁、住宅区、风景区5图中冬季PM10污染物浓度较其他季节高的原因是()降水少风力弱工业粉尘排放多燃煤取暖A BC D解析:第4题,图中甲区域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都最高,可能是城市主干道旁;乙区域三个季节都最低,环境最好,应该是风景区;则丙区域为住宅区。第5题,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燃煤取暖会增加颗粒物的排放;同时北方冬季降水少,排放到空气中的颗粒物难以降到地面,使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不断增加。注意题干中“较其他季节高”,应该回答冬季特有的因素。答案:4.C5

4、.D(2017广州模拟)耕地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具有多种功能,如生态安全维护、国民经济贡献、基本生活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读我国19492011年耕地功能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61985年后出现的曲线反映的耕地功能是()A生态安全维护 B国民经济贡献C基本生活保障 D粮食安全保障7引起曲线功能强度持续上升且跃居首位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口总数巨大 B现代农业的发展C大力开垦荒地 D地理环境的变化解析:第6题,生态安全维护功能用地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环境问题突出时,我们才意识到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一般较晚才会出现此类用地。第7题,图中应该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人口较少

5、,人地矛盾不突出,故粮食安全保障功能没有得到强化;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问题日益突出,故此功能加强。答案:6.A7.A(2017忻州模拟)读某农业生态园生产链循环模式图,完成810题。8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效益最大化原则9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有()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A BC D10该农业生态园废弃物再利用体现在()食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和秸秆、粪便用于生产沼气养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在红

6、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收集珍禽的羽毛制作成观赏标本A BC D解析:第8题,该产业链做到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A项正确;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强调的是不同物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生态农业不能体现,排除B项;共同性原则体现的是全球全员参加,与生态农业关系不大,排除C项;生态农业强调的是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而不是最大效益,排除D项。第9题,本题强调的是生态效益。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餐饮、休闲旅游业属于经济效益,故选C项。第10题,黄粉虫、套种都不属于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利用,故选D项。答案:8.A9.C10.D11(2018衡水调研

7、)畜粪是牧区常用的生活能源,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牧区()A牲畜病害增加 B能源资源匮乏C土壤肥力降低 D大气污染严重解析:畜粪被当作生活能源,截断了牧区物质循环,减少了牧区土壤的有机质来源,导致肥力下降。答案:C二、非选择题12(2015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解析:第(1)题,

8、根据灌渠的走向特点推测地势的高低变化。第(2)题,根据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推测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泥沙淤积灌渠。第(3)题,既要注意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人为原因,还要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第(4)题,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答案:(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2)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

9、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4)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方式;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执行环保法,加大对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13(2017广东惠州模拟)环渤海地区资源丰富,工业发达,该区域协同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渤海沿岸区域图。材料二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

10、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下图为2013年我国海域赤潮灾害统计图。材料三部分环渤海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渤海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河北曹妃甸现代物流、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天津滨海新区石化、冶金装备、港口物流山东东营石油加工、石油装备制造、物流山东烟台石油化工、海洋化工、铜材生产辽宁锦州炼化生产及石油储备、船舶制造辽宁营口石化、钢铁、装备制造、港口物流(1)渤海被_半岛和_半岛包围,属于我国的内海。(2)2013年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是_海;受灾面积最广的是_海。分析渤海赤潮灾害严重的原因。(3)根据材料,分析环渤海地区实施经济协同持续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4)2014年

11、8月,连接大连至烟台的渤海海底隧道规划方案公布,分析该隧道的修建对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空间定位、赤潮灾害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交通运输的意义。第(1)题,读图判断得出答案。第(2)题,读图可直接得出前两空答案。赤潮灾害是严重的海水富营养化现象,从渤海海域的封闭特征、自净能力差、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大量的营养物质、生态的破坏、河流水汇入的减少等方面来分析其赤潮灾害严重的原因。第(3)题,读表格分析该地区协同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该地区经济以重工业为主,环境压力大,经济结构相似,重复建设,区内竞争大。第(4)题,海底隧道的建设,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改善交通;降低运输成本;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大气质量。答案:(1)山东辽东(2)东渤原因:海域较封闭,与外海水体交换少;海域浅,净化能力弱;周边地区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海域过度捕捞,破坏生态链;河水汇入量减少。(3)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差;重工业比重大,资源、环境压力大;港口等设施重复建设,区内竞争大。(4)改善区域交通;加强区域间联系;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建材、机械等相关产业发展;减少能源消耗,改善大气质量。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