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澍书法的美学来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陶澍书法的美学来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试论陶澍书法的美学来源陶澍是清嘉庆和道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书法家。字子霖,号云汀,自号髥樵、桃花渔者,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后又授翰林院编修,十五年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十八年记名御史,十九年补江南道监察御史,后任安徽布政史、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为官期间,革新盐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整理财政,兴修水利,兴办教育,被道光皇帝称为“干国良臣”。其不但政治才干突出,且在学术著述上留下宝贵财富。留有陶文毅奏议76卷、陶云汀先生奏议32卷、陶
2、桓公靖节年谱联盟4卷、渊明集辑录10卷、靖节年谱考异2卷、印心石屋诗文集56卷、陶文毅公全集60卷、陶靖节集注60卷、蜀鞧日记4卷、资江耆旧集6卷等传世。在书学上,他是金石学研究的重要一员,自从阮元在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中提出碑学理论后,他曾与包世臣、梁章钜等提倡、完善碑学理论,考证北碑,临写北碑,对碑学很有研究,对书法更有自己的见解。正因如此,他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对联、手札、匾额等书法作品。陶澍书法作品飘逸灵动,讲求法度,立意古朴。笔者认为陶澍书法呈现这种面貌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崇尚二王,以致其书法飘洒灵动;倡导碑学,以致其书法端方古朴;学习唐人,以致其书法讲求法度。一、二
3、王之韵:潇洒灵动李世民认为,在书法上能达到尽善尽美者惟有王羲之一人,其在书法史上具有领袖群伦的地位。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继承父志,在书法史上也是重彩一笔,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由于他们书风相似,书法史上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称为“二王”。“二王”书风有个突出的特点:尚韵。韵,指气韵和风度,是晋人的一种书法特性,是一种书法共性的美。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气韵绝俗,风度翩翩,潇洒飘逸,自然恬淡。晋人尚韵,是晋人书家的一种风度和书法审美风格,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潇洒飘散。李白曾在王右军诗中写道:“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
4、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诗中可以读出王羲之的潇洒出众的人品和书品,更能读出他潇洒灵动的书风。潇散自然、自然灵动的书法美学风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二王”必有其潇洒灵动的审美取向。“他把平生从博览群帖中所得的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加以妙用,悉数融入真行草体之中,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的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自唐以来,学书的人,无一不首推右军”陶澍书法以“二王”为宗,学习二王笔法,认为二王书法具有最高的美学特征,对二王书法极力推崇。陶澍提出了“笔法直溯献与羲”的论断,认为笔法上应追溯到王羲之、王献之,取他们潇洒飘逸的神韵,是书法最高的审美追求
5、。分析陶澍的作品,该作线条率性自然,洒脱无拘。用笔节奏明快,行草相间,时有连绵之笔;结构随势生发,天然生动。字形章法大小由之,错落自然,是一件深得二王之韵的佳作。二、北碑之意:端方古朴湖南明清以来书画选集中收录了陶澍的作品,书中评价云:“著文赋诗,造诣不浅,书画兼长,书近北碑。”陶澍中晚年吸收了金石学中碑刻的营养,推崇北碑,临写北碑,有北碑端方古朴的美学源泉。古代碑刻有端方古朴的美学特征,清人黄钺在二十四画品朴拙中云:“大巧若拙,归朴返真。草衣卉服,如三代人。相遇殊野,相亲弥亲。寓显于晦,寄心于身。譬彼冬严,乃和与春,知雄守痴,聚精会神。”大体是对拙朴、古朴的概括,在书法美学中,拙朴一般是对汉
6、碑、魏碑等碑刻的审美描述,这一美学思想,来源于我国古代老庄的朴实主义哲学思想。老子中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通常无名,朴;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老子的这些论述,是对“拙朴”美学思想的最好诠释,之后有庄子在其思想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这一论述,“朴实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老庄比较系统地道出了其中拙朴的美学根源在何处,何为拙朴之美。我国古代碑刻书法大抵具有古朴典雅之美。阮元在其著作中对碑刻书法做过系统评价,他认为北碑质朴,不崇尚风流,循规法度。北碑不仅有拙朴的美学特征,还有端方的美学特征。端方,我们一般理解为端庄方正,古代碑刻所刻字
7、体大都是篆书、隶书、楷书,而这三种字体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唐楷那样,有着端庄方正的结构。陶澍曾研究金石,在碑学运动中推崇北碑,在书法实践中能碑帖交融,从碑中吸收营养,追求新的笔法,以达到最佳的书法美学目标。如图所示,是他的一副行书对联:“金粟旧藏珍虎仆,玉堂新样试龙宾。”该作既有如前所述的二王之韵显得灵动自然,又因其为大字对联,为了让作品更富于气势,作者在作品中吸收了很多北碑的成分,此作更多的是给人以朴厚饱满、端正方严的审美感受。由此可见,陶澍书法具有北碑的质朴端方的美学特征。三、唐人之法:法度严谨在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分为两大派系,魏碑和唐碑。两种楷书,书法风格截然不同,各有千秋,是楷书发展史上
8、的两朵奇葩。虽然同属楷书,但他们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是两种不同的美。魏碑古朴,唐楷尚法。两种楷书的美术特质的不同,是因历史时代的不同,是时代的差异所决定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云:“字体真可决时代也。夫古今风气不同,人生其时,辄为风气所局,不得以美恶论,而美恶亦系之。”唐代楷书法度严谨,溯其源流,其不始于唐代,而始于隋。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继承先祖遗风,广播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曾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散发于浙东诸寺,为学习王羲之书法提供了临摹范本。“尚法”主要是讲求一种规则、规律、规范,尚法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事物整体性、本质性的智慧把握的一个阶段,是人们丰富的感性的历史经验的知性成果、理性结
9、晶,它对于物态文化和意态文化的创造实践,也有着极大的促进、推动作用”。唐代书史上,书家大都追求楷书的法式。欧阳询“骨气劲峭,法度严整”,“得晋规矩”,“尺牍所传,人以为法”;虞世南则“得智永笔法为多”,其小楷“宽绰而有余”,“足为楷法”;褚遂良“在唐贤诸名世士书中为秀颖,得羲之法最多者,其字有隶法”;陆柬之也“有法体”。而稍后的薛稷,“于书得欧、虞、褚、陆遗墨至备,故于法可据”。唐代的楷书大家大都追求“法”,以法为审美取向,但不囿于法,法中求变,展现出多种风貌,如法度森严,筋骨强健,端庄凝整,雄秀劲媚。陶澍书法非常注重法度。陶澍书法中有唐代尚法的精髓。陶澍书法面貌体现出这种审美倾向,是与其书学背景密切相关的。陶澍曾学习过唐楷,其在岳麓书院读书时曾临摹过麓山寺碑,后学习过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等唐代楷书大家的书法。其在后期的书法实践中,熟知唐楷之法度,取之为自用,讲求规矩,带有尚法的审美取向。陶澍是帖学书家,他学帖以二王为宗。又因在碑学运动的影响下,他研究金石,临写北碑,学习唐楷。正因如此,使得其书法出现了多元的美学风貌。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