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3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738029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3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3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3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3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3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3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3 孟子见梁惠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见梁惠王,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舍我其谁的气魄,因势利导,引之入彀,对国君耳提面命,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学习本文,要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亚圣”。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治上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2、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

3、计。本文记载了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2.解多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辨用法,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明句式 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置句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判断句 不夺不餍 省略句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判断句,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积名句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4、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点评:梁惠王一见孟子,就急不可耐地问孟子此来能否“有以利吾国”,是十足的实用主义意识,也暴露了他企图行“霸道”,荼毒生灵以逞个人之志的思想。这正是孟子所反对的,所以引起孟子的反感。这也是孟子一番游说最终失败的原因。,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点评:孟子对利欲熏心的梁惠王毫不客气,一句

5、“王何必曰利”封住了梁惠王的错误话题。“亦有仁义而已矣”则将对话引到自己的轨道上来,牢牢掌握了话语权。这是孟子强悍人格的体现。下面孟子用三个“何以利”指出梁惠王思想的危险之处:如此会危及你的国家的安全,何谈去征服其他国家呢?这样击中了梁惠王的软肋,使他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将思路转到孟子的思路上来。这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孟子对“利”有怎样的认识?他是怎样引导梁惠王弃“利”言“义”的? 提示:在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就会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养,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问题都是因为“交征利”而引起的。于是,在这段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高举

6、“仁义”大旗,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辞,然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的危害,再轻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义”,而舍弃“利”。,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对孟子“何必曰利”的“利”字,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提示:今天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大致有三:其一,以“利”为功利之利、利害之利,即某一特定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在这个意义上,“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含义是: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在动机上应唯仁义是求,不计利害。传统“重义轻利”说大致如此。其二,认为“利”是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如福利、公利、民利、大利以及与之相反的财利、私利、君利、小利等,而孟子的“何必曰利”所反对的

7、只是后者。其三,同样以“利”为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但只划分为两大类,即义之利和不义之利,认为孟子只反对“不义之利”,凡属“义之利”,无论公利、私利,君利、民利,大利、小利,财利、福利,均可言可求。,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雄辩滔滔,气势夺人 孟子是记述孟轲及其弟子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和个人修养的书,孟子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很大发展。一般认为,孟子与论语的语言特色基本相同,多由对话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孟子生于战国中期,激烈争辩的现实需要和策士纵横文风的沾染,使孟子与论语的“慎言”拉开了距离,而呈现出雄辞激越

8、和气势磅礴的风格。战国诸子,以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他所谓“知言”的本领根植于“养气”,而“养气”就是对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扩充,不断地进行道义的积累,具体运用于对话和论辩中,形成了刚柔相济而析义极精的论辩艺术,充分表现了孟子散文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孟子的论辩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他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身份开展辩论,由远而近,步步紧逼,层层推理,运用犀利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力量,把自己的观点阐发得非常透彻,确实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气势。他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且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

9、鉴赏,就孟子见梁惠王一章来看,其语言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 1.善于铺排。梁惠王只是问“有以利吾国”,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级推衍,指出大夫、士、庶人也只会关心什么对他们有利,排出三个大同小异的并列短句;再概括性地点明“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之后,孟子大概觉得只这样说还不够清楚,也不足以震撼人心,就又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复句具体说明“上下交征利”的可怕后果,两个复句在意思上也有递进的关系。简短的文字,主要由整饬的排比句式构成,排比句之间在意思上又紧密相连,读起来不容间歇,非常有气势。,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讲究章法。针对梁惠王对“利”的关心,孟子首先用“仁义”当头拦住;中间先指出举国上下只知道追求“利”会使国家有危险,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说足说透。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排比句虽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轻轻点出“仁义”的好处,但很具有说服人的效果,一泻千里之势至此收束,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结束,起到了首尾呼应、强化主旨的效果。 至于孟子的语言,富有鼓动性、诙谐风趣、戏剧性的特点都是为后人所称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