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以《拟恨赋》为例浅析李白对魏晋南北朝赋文学的继承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35121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以《拟恨赋》为例浅析李白对魏晋南北朝赋文学的继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以《拟恨赋》为例浅析李白对魏晋南北朝赋文学的继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以《拟恨赋》为例浅析李白对魏晋南北朝赋文学的继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以《拟恨赋》为例浅析李白对魏晋南北朝赋文学的继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以《拟恨赋》为例浅析李白对魏晋南北朝赋文学的继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以《拟恨赋》为例浅析李白对魏晋南北朝赋文学的继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以《拟恨赋》为例浅析李白对魏晋南北朝赋文学的继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试以拟恨赋为例浅析李白对魏晋南北朝赋文学的继承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以其周游神州的丰富经历和杂糅儒释道的独特思想,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标志性的里程碑。李白生活在诗歌文学极其辉煌的盛唐时期,其所作古赋,也堪称独具匠心。古赋第一首,拟恨赋。初阅此题,便自然联想到南朝文学家江淹所作之恨赋。王琦曾道:“古恨赋,齐、梁间江淹所作,为古人志愿未遂抱恨而死者致慨。太白此篇,段落句法,盖全拟之,无少差异。酉阳杂俎: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惟留恨、别赋。今

2、别赋已亡,惟存恨赋矣。”我们借此视角,按图索骥,从段落句法,行文安排等方面着笔,将拟恨赋与恨赋进行一一比对。恨赋开篇即云:“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李白则在拟恨赋的伊始,提笔疾书:“晨登太山,一望嵩里。松楸骨寒,宿草坟毁。浮生可嗟,大运同此。于是仆本壮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贤,饮恨而殁。”两位作者同为我们营造了一番开阔之景。二人都立足于视角辽远的开阔之地,放眼一望远方美景。江淹所望的乃是无垠的平原,李白所望的则是高耸的蒿里山。在广袤的拓展视野之下,天地人,纯然一体。江淹站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感叹,人生至此境地,就休要再去讨论天

3、道何为的问题。开篇一呼,为全篇奠定壮志难酬的悲叹基调。李白则呼应着,人生变幻莫测,天道更是如此。一表自己心怀抱负,但大展宏图联盟的愿望即将成空的落寞。内容上,两位作者同感生不逢时,抒发着天不助我的愁怨,讲述着壮志难酬的无奈。在格式上,两人均采用四字句看头,文中杂以六字句行文,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笔法格调。汉代推崇的散体大赋,到了东汉末年,开始了向抒情小赋过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作赋,更不再盲目追求鸿篇巨制,偏爱于抒写短小精炼的骈赋。从拟恨赋的篇章结构来看,李白是非常明显地运用了骈赋的创作技巧。拟恨赋和恨赋在许多地方有着异曲同工。唯一不同的是,二者在视野角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是

4、因为两位作者身处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产生了空间距离。但我们将视角转向作品的行文脉络和追忆方式,都一定会觉得两位伟大的作者是在进行一场隔空对话。一唱一和,两位知己站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又超越时空,相互抒发着对于历史和命运的共同悲叹。唯有造物弄人,两位知己毕竟身处不同的时空,难以相见一面,把酒言欢。此时,我们的思绪又共鸣起李白把酒问月一诗中的千古名句:“今日不见古是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在拟恨赋中,力将这种遗憾化作跨越时空的对话,追寻着江淹的思绪,把他此时对唐王朝的所思所想,延续着时空的溯流回转,畅所欲言。继续阅读恨赋,江淹笔锋一转:“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乎天下,同文共规

5、,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曰。一旦魂断,宫车晚出。”思绪回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气势之宏大,所到之处,无所不胜,无所不克。可令人伤悲的是,嬴政坐拥天下以后,未能实现所谓的宏图大业。李白则把目光聚焦在秦始皇之后又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身上,这便是汉高祖。太白提笔写到:“昔如汉祖龙跃,群雄兢奔,提剑叱咤,指挥中原。东驰渤澥,西漂崐崘。断蛇奋旅,扫清国步,握瑶图而倏升,登紫坛而雄顾。一朝长辞,天下缟素。”描述的是,刘邦举兵起义反秦之际,气势宏伟的场面与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不分伯仲。继续行文,江淹回望:“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

6、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夕阳西下,江淹想到赵王被俘虏之后,迁于房陵,悲歌痛楚的那番景象。李白笔下的景象则是:“若乃项王虎斗,白日争辉。拔山力尽,盖世心违。闻楚歌之四合,知汉卒之重围。帐中剑舞,泣挫雄威。骓兮不逝,喑哑何归?”项王面对四面楚歌,帐中别姬,吟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悲壮画面。恨赋之后的内容中,江淹追忆了李陵带兵三年征战,却最终抵不过胡人的八万铁骑,低头受降,背负千古骂名;明妃离去,更显世事无情;冯衍归田,终日神伤。古往今来,人生抱憾的事例,比比皆是,触目惊心。而在拟恨赋中,李白也追忆了,荆

7、轲刺秦,失败而终的无奈;陈后因为无子而失宠的遭遇;屈原满腔忠诚,却遭奸人离间,放逐湘流的悲惨命运。“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结尾之时,江淹感叹着,春草已经到了衰暮时节,秋风来袭;待秋风作罢,春草又生,一年就如此交替变换,一切事物都变化莫测,谁能不默默抽泣。“已矣哉!桂华满兮明月辉,扶桑晓兮白日飞。玉颜减兮蝼螘取,碧台空兮歌舞稀。与天道兮共尽,莫不委骨而同归。”B11李白则慨叹着,桂花开满枝头,日出扶桑,人去楼空的一片落寞。两位诗人在文章的最后都抒发出了浓郁的抱憾之感。从观感而言,恨赋与拟恨赋有着相似的感情基调;从文法来看,都采用了四六文的写法,给人以同出而异名之感。我们继续阅读李白的其他赋体文学作品,除了拟恨赋一篇,能够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李白对于江淹恨赋的继承之外,在其他的古赋中,也体现出了他对魏晋南北朝赋文学的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而李白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在继承其特点的同时,又引入了李氏的加工与创新。八篇古赋,虽然数量不多,但作为李白赋体文学的留存,对于研究李白的艺术风格与创作特点都是极具价值的资料,不容小觑。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