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源学视角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35120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源学视角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词源学视角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词源学视角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词源学视角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词源学视角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词源学视角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源学视角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词源学视角下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摘 要:中国古代体育形式的发展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变迁也是中国社会价值的体现,而这种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变迁,在汉字的词源中可以寻求线索:“赛”字,揭示了我国古代体育与祭祀的渊源,并引发我们对于其从娱神走到娱人的思考;“戏”字,体现了中国古代体育源于军事却繁于娱乐的变迁;而对于“术”字的释义,折射出我国古代体育对于道德的尊重、礼仪的遵守、智慧的追求、境界的营造,使古代体育重修身,更重修心的特点得以展现。从词源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体

2、育进行解构,对赛戏术释义的解读,不仅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探究提供思路,也引发出中国体育与西方体育同源不同路的思考。关键词:古代体育文化;词源学;赛;戏;术人体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于表述它的词汇也是纷繁多样。东西方由于地理、文化、历史的不同,在人体运动的方式和表述上,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最初都没有使用“体育”这个词语。“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1762年出版的卢梭的爱弥尔一书中,其英文本是physicale ducation,意思是身体的教育。1868年,日本从欧洲引进了体操一词,1878年,近藤镇三正式用了“体育”一词。戊戌变法前后,中国派大批留学生到日本,“体育”一词

3、便通过留日学生传到中国,最初见到的文字是1902年无锡体育会简章,随后逐渐为社会所接受1。在“体育”一词引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而“汉字”是华夏文明的根,是数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字形、字义、及其发展变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汉字里天地乾坤为中国古代体育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丰富的佐证。1 赛:从娱神走向娱人中国古代体育运动按照其组成和参与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竞技对抗类和养生娱乐类。前者以对抗为主要形式,以胜负为评判结果的运动项目;后者以自身活动为手段以达到娱人娱己、怡情养生的目的。在汉语中第一类运动

4、可以归结于“比赛”项目。古代汉语以单音节字为主,而现代汉语多采用常采用古汉语单音词叠加的方式构成双音节词,于是将现代汉语中的“比赛”一词,还原为古汉语,即为“赛”。赛:小篆为,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报也。从贝,塞省声。”康熙词典解释说,先代切,音塞。说文报也。长笺今俗报祭曰赛神,借相夸曰赛。前汉郊祀志冬塞祷祠。注师古曰:塞,谓报其所祈也。可见,赛为形声字。从贝,塞省声。本义为:行祭礼以酬神。由此诞生一些复合词如:赛文(古代因年谷丰收为酬神而作的祭文);赛还(祭祀还愿);赛愿(祭神还愿);赛神(祭祀以报答神明);赛馔(祭神的食品);赛宝(供祭宝物);赛祷(祭祀酬神)。而后衍生出“比试”之意,如赛

5、球、赛斗(比赛)、赛灯(赛花灯)、赛锦标社(竞技场)、赛饭(比赛酒量大小)、赛花灯(元宵节前后展出各种彩灯比美)等。由此词源我们可以推想中国古代传统体育的起源应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与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不谋而合之处。比如古代奥运会是一种泛希腊的宗教庆典,它是以祭神为主,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地方性宗教祭典或庆典。是当时人类向神展现发达的骨肉、协调的动作、惊人的速度、完善的技艺,以求神的庇护的祭祀仪式。古代奥林匹克竞技大会的场所设在神域之内,时间定在闰年的夏至之后,而形式多采用拳击、角力、赛跑、掷铁饼、投标枪、战车赛等竞技活动;对于优胜者奖有代表神的庇护的橄榄枝花环;比赛有严格的规则,以保证比

6、赛的公平和对神的敬意。可以说正是比赛的宗教色彩和对于神的尊崇,是古代奥运会得以延续近两千年并且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2。而从词源上来分析,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也与宗教的祭祀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人在祭祀中的主要活动就是以音乐和歌舞娱神,这种娱神的舞蹈最初都是简单粗犷的动作,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观赏和保健意义的体育活动。在原始部落中,祭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原始人文化生活很单调,祭祀无疑是一次难得而又热闹的聚会,并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健养生的作用。其一,祭祀是民众广泛参与的身体活动形式。虽然这些运动锻炼虽不是自觉行动,其体育运动性是盲目的,主观动机并不是想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客

7、观上达到了锻炼筋骨、强壮身体、祛病化瘀的效果。其二,从运动生理学和医疗体育角度看,傩祭祀活动形式能有效地起到促进和改善人们的心血管、神经、呼吸、运动等系统的功能作用。由此可见,如今的赛会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而“赛” 的意义在中国古代体育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已经泛化为一切性质的体育活动。但是与西方竞技体育发展不同的是,“赛”字其中表演娱乐、健身养生的意义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得以加强。同样源于祭祀的中国古代体育更加偏重于观赏性质的祭祀舞蹈以及养生保健的医疗体操,走上与西方竞技体育不同的发展道路。竞技性日渐衰落而养生保健功能逐渐凸显。比如大傩的发展3。傩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一种以舞蹈形式进行的

8、祈祷与酬神的祭祀活动,既是用手舞足蹈的动作为通神基本语汇,以充分表达和满足崇拜者企图把愿望当作现实的心理要求;同时也为酬神娱乐鬼神,进而表达崇拜者的虔诚。傩舞从“跳开山”始,手挥两尺开山斧,劈、砍、挖、挡,动作大刀阔斧、矫健有力,技术动作豪放精湛,大有地动山摇之感。动作掺杂了“跌校”、“卜封”等道教内容,还有近似现代的“翻筋踢斗”技艺运动,有严格的图腾路线的跑跳结合的游戏,体现了最初的体育文化,这种傩舞运动形式方法,是提高人心肺功能的最佳适能锻炼,同时也是促进全身心的游戏性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和改善人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作用。而我国古代体育由祭神走向保健,还体现了中国社会人本主义的色彩。

9、西方社会一直将神权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很多国家在国王之上设有教皇,作为神权至高无上的象征。西方的祭祀活动以祭神为主线,一直持续并发展,体育活动的发展一直以“娱神”为主导;中国社会由于封建集权的强大,皇权的至高无上,随之体育的功能逐步呈现出以人为本,“娱人”的特点逐渐显现。于是中国古代竞技体育衰落,保健体育和娱乐体育的发展,这一方面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体育娱人本质的呈现。而对于“赛”字的探究,不仅分析了中西体育文化的同源异途,而反映了中国古代体育“娱神”到“娱人”的变迁。戏:军事走向民俗随着中国古代进入奴隶社会,祭祀中的娱神仪式,也逐渐被世俗宫廷所借鉴。比如,夏代时,每当新王接位的日

10、子,各方的贵族酋长,率部属进行纳贡和献舞,以示庆贺。竹书纪年记载:“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周朝建国后,周公旦在洛阳制礼作乐,曾制订了一整套为巩固中央政权服务的礼乐制度。他继承、集中了自黄帝以来的六代乐舞,建立了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无论是上古时的氏族集会,还是祭祀祈福,无论是夏代的纳贡献舞,还是周公的制礼作乐,这都是“百戏”的雏型。夏代到桀时,就产生了倡优,也出现了乐舞、杂耍、滑稽、幻术等相结合的所谓“奇伟之戏”。路史后记十三注引史记说夏桀“大进倡优烂漫之乐,设奇伟之戏,靡靡之音”。汉刘向在列女传孽嬖传夏桀末传中说:“桀既弃礼义 收倡优株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这

11、是见之于我国史籍中最早的有关“百戏”雏型的记载。 而中国古代对于体育的另一个重要表述就为“戏”。我国古代体育的很多项目都可以坠以“戏”字,比如,球戏、棋戏、斗戏、博戏、童戏,还有一系列的民俗体育,比如拔河、秋千、踏青、登高、高跷、放爆竹、元宵观灯、跑旱船、舞龙等,都冠以“百戏”的称呼。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踏索上竿。”4戏:,在康熙字典中对于“戏”解释主要有:说文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从戈声。三军之偏也。又集砋呼为切砋会吁为切,与麾同。集砋

12、旗属。周礼夏官建大麾以田。或作戏。史记项羽纪诸侯把戏下,各就国。注同麾。又广砋戏弄也。礼坊记闺门之内,戏而不欢。注戏谓孺子言笑者。又谑也。诗卫风善戏谑兮。又嬉也。所以在古汉语中“戏”有以下释义:一,源于军事,从戈,表示兵器。假借为“麾”。军队中的帅旗 :比如:兵罢戏。史记高帝纪。正义:“大旗也。”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汉书项籍传。注:“大将之旗。”二,是指歌舞杂技等的表演,如云烟古寺闻僧梵,灯火长桥见戏场。宋 陆游出游;留连戏蝶。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或是“角斗,角力”,如:少室周为赵简子之右,闻 牛谈有力,请与之戏,弗胜,致右焉。国语晋语九。 韦昭注:“戏,角力也。”由此可见,即便在现代汉语“戏

13、”较为强调其娱乐休闲色彩,但是中国古代各色体育活动的诞生于发展与军事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体育的很多项目都是源于军事训练的需要,不仅如此从六艺中的“射”、“御”,春秋战国时的“拳勇”、手博、“举鼎”,隋唐时期的“武举”,明清时的武艺和技击5,都可见一斑。但是这些起源于军事的体育运动却在随后的发展中,对抗性、竞技性日渐衰退,而娱乐观赏价值不断凸显,比如蹴鞠的演变与发展。我国古代管足球叫“蹴鞠”或“踏鞠”。“蹴”和“踏”都是用脚踢的意思;“鞠”就是球。鞠用皮革缝制,里面塞满毛发。西汉学者刘向在别录中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黄帝发明“蹴鞠之戏”的说法,在道教的典籍道藏轩辕黄帝传里说

14、得比较明确:“黄帝令作蹴鞠之戏,以练武士”。看来,当初蹴鞠是军旅中游戏。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6。公元前二世纪的史记苏秦列传所记,当时的政治家苏秦在向魏王介绍齐国的繁荣景象时说:齐国首都临淄的居民生活富裕欢乐,人们都经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而蹴鞠在当地是深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秦统一六国后,这种动似曾一度低落,但进入汉代,蹴鞠活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开始兴盛起来。当时蹴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音乐伴奏为主的蹴鞠舞,踢时不受场地限制,表演者以自己的技巧在音乐伴奏下踢出各种花样。另一种则是在球场上进行的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东汉李尤蹴城

15、铭一诗描述了当时蹴鞠比赛情形,比赛时双方各出6名守门员,并有正副裁判执法,还有一套竞赛的法则的惯例。由于这种比赛具有相当激烈的对抗性,因而多盛行于军队的军事训练中。 三国延至隋唐,蹴鞠的军事意义逐渐地退居次要地位,而游戏娱乐作用则更为突出。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一诗就描绘了寒食节蹴鞠的习俗:“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到了宋代,民间出现了蹴鞠艺人组织“齐云社”,在当时南宋的临安。它是实力最雄厚的蹴鞠组织。这类组织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了。 元明以后,蹴鞠活动已逐渐走向纯娱乐的游戏形式。至清代,发明了一种称为“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作为禁卫军的训练内容,但这也只不过是盛行于中国古代二千多年的传统蹴鞠活动的余韵而已。清代中叶以后,在社会因素的限制下,随着西方近代足球的渐次传人,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终于被取代。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武”和“戏”这两个现在含义迥异的字,却都与“戈”有着不解的渊源。正所谓“止”“戈”为“武”,“又”“戈”为“戏”。“武”是“以武力制止战争”的含义,是军事作战的艺术;“戏”是源于生活的又一种竞技表演,是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