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26611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1)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1)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1)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1)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1)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论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1) 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它需要科学的理论做指导。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指导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理论,毛泽东人口思想,邓小平人口思想以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本文将把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人口思想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论述归纳为若

2、干重要的观点,与读者共同学习和研究。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 一、“两种生产”理论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分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即“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物质财富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为养育自身和延续后代而进行的另一种生产活动。这两种生产都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和社会发展的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作用于人类自身生产并对其起决定性的作用;人类自身生产又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生产并对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必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

3、基本特征是生产力不发达,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二者统一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之中,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之中。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仅仅理解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片面的,是只见物不见人。人是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物质资料的生产,更要考虑到人类自身的合理生产,使之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两

4、种生产一起抓,在努力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的同时,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二、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动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在特殊地、历史地作用于人口规律。”人口变动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当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时,将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反之,将起到延缓经济发展,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的停滞与破坏的作用。 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经济发展决定人口的自然变动,一般来说

5、,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育水平越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越低。其二,经济发展决定人口迁移。在现代社会中,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及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使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导致人们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以谋求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其三,经济发展决定人口结构。包括人口阶层结构、教育结构和职业结构等。 从宏观角度看,经济发展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影响人口变动。一是经济发展使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使得对劳动力由数量的需求转向质量的需求。二是经济发展促进了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强化了人们对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求,生儿育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6、逐渐弱化。三是经济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城市化体现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全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现代生育观念的建立等等。四是经济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提高了避孕节育技术,改善了人类生殖条件,从而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五是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能力,促进其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转变。六是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日益完善,弱化家庭所承担的传统功能如养老、保障、安全等,有利于生育率的下降。 从微观角度看,经济发展同样对人口变动产生影响:家庭是一个生产单位,家庭的生育决策取决于家庭收益最大化这一影响机制,主要包括

7、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将增加对高质量的劳动力需求,减少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家庭为了培养高质量劳动力,必须增加培养孩子的成本投入,从而产生孩子质量对数量的替代。二是父母受教育水平高,尤其是妇女受教育水平高,就业率高,收入水平高,则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大,父母倾向于减少养育孩子的时间。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的完善,使得养育孩子的收益减少,生育效益下降,有助于降低生育率,四是城市化水平提高使人们更注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再加上城市规模扩大,生活费用上升,增加家庭抚育孩子的成本,促使人们倾向于少生孩子。 上述分析对于我们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有宏观环境的变化、政策变化只有落实到微

8、观利益机制的变化上,才会最终发挥作用,目前我国生育率的下降主要是依靠强有力的行政制约手段实现的,不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生育率的自发下降,这在农村尤为明显。群众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在家庭这一微观层次上建立起一个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机制。因此,我们必须把建立利益导向机制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推行“三结合”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人口国情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曾经指出,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农民多,这种状况不是容易改变的。我们难就难在人口太多,很多问题都不容易解决,在生产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

9、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十五大报告在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口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国情。中国人口比世界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还要多1亿,要用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1的人类,这就是中国的人口国情,也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在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认识人口国情的重要性,人口问题应该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虽然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已

10、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的绝对增长量仍然比其他国家高得多,今后一段时期内平均每年还要净增长1000万左右。据预测,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我国人口总量还将继续膨胀,直到21世纪中叶总人口达到16亿左右才能缓慢下降,也就是说还要再增加4亿多人口,而且这是以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为前提的。这就是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在很长的时期内面临人口多的问题。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 务。 四、人口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 始终把人口问题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考察和处理。他指出:“我国的人口政策是带有战略性的大

11、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对人口的增长采取严格的控制是从我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的”。 中国要发展,既面临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落后状况,又面临人口过多的巨大压力。仅以粮食为例,1984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达到世界人均平均水平,1996年的粮食产量虽然比1984年增加了900亿公斤,但人均占有粮食为392公斤,反而低于1984年的水平。也就是说,新增的粮食被新增人口消耗掉还不够。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人口问题不能妥善解决,经济就不能发展,人民生活就难以改善。 不仅把人口问题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总任务能否实现联系起来,还把

12、人口问题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紧紧联系起来。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穷的问题。他说,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穷的问题。 为了实现我国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目标,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是中国的根

13、本性问题,中国现代化的难点在农村,农民富裕、农村振兴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国际上往往把农业人口比重的大小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程度的标志。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只占10左右,而我国却有9亿多人口在农村,占总人口的80左右。由于农村的生产条件、生活方式和社区环境短期内难以改变,农村人口的生育率要高于城镇人口的生育率,即使采取较严格的生育政策,由于人口惯性的影响,农村人口绝对量的增长趋势还会继续下去。中国人口控制的关键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邓小平说,实行计划生育,可以使中国更快地发展起来,因此要求各级领导要把计划生育当成一个战略性的任务来抓,一定要抓好,要大造舆论,要

14、抓好的典型,想尽一切办法实行节育。关于农民是中国人口主体的思想具有战略意义,不仅分析了中国人口城乡结构和分布状况,告诫我们人口控制的重点在农村,而且为我们指明了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等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可以说,找到了解决农村人口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办法,也就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子。 五、人均水平在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综合国力、实现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主要标志。确立人口意识,树立人均观念,是邓小平人口思想的重要观点。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每一步都有人均水平的要求。提出,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到本

15、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就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小康社会。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50年的时间再翻两番,人均四千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根据战略目标的构想,第一步已提前两年实现,解决了温饱问题;第二步根据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到XX年,在人口比1980年增加3亿左右的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二番的目标是有希望实现的。 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是邓小平在人口思想方面的突出贡献,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除了看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外,更要看到国民生产总值的人均占有

16、量。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真实地反映出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动态变化。 在的讲话中多处提到人均粮食、人均土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概念,教导我们树立人均观念。他说:“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水平,例如煤产量,1978年美国商品煤亿吨,苏联原煤亿吨,我们去年的原煤也达到亿吨,似乎不算少,但是按每人平均占有量计算,就少多了。”正如所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不少产品产量,从总量上看已位居世界前例,但按人均计算,却远远低于世界标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993年达5446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但人均却处在125位;钢产量1996年已达1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却处在世界第100位以后;煤产量1995年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