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教材解读与分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726546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2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教材解读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教材解读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教材解读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教材解读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教材解读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教材解读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教材解读与分析(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版)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二年组 樊丹,一、全册教材的主要内容,二、本册教材各单元教学建议,第一单元 除法,数与代数,学习目标,1.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除法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对结果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能读懂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初步学习画图、列表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认识余数并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一

2、定要比除数小。 4. 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 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初步发展反思、质疑和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建议,1.为什么在本单元安排竖式? 二上认识除法,侧重理解除法的运算意义,如果同时学习竖式,内容较多,困难较大。 三下学习一位数除两三位数时,侧重理解分步求商的过程,如果同时学习竖式,难点也过于集中。 所以,二下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2.如何把握对竖式的教学? 关键:注重联系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竖式每一部分的意思。,认识除法竖式。,适时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分物过程,理解竖式每部分的意思。 这既避免了学生对竖式的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又促进了学生

3、对竖式的理解。,3.如何处理认识余数及其与除数的关系? 结合搭图形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在探究活动中,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还关注学习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发现能力。,借助操作活动,感受余数。,(理解)横式中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各表示什么,余数“1”在搭正方形时是哪根小棒,为什么它要剩下? 单位的填写是个难点,建议教师在此做教学停留,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操作活动,确定单位并相互交流。,在探索过程中,可以自然地发现,小棒有时正好用完,有时会有剩余。随小棒总数的增加,剩余的小棒数量也相应增加,但是增加到一定程度,这个过程突然被“中断”(小棒刚好用完),再继续下

4、去,似乎又出现了一个“循环”。 只要认真操作下去会发现这个过程很奇特,好像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在控制着整个过程这就是“规律”在起作用。 难能可贵的是,既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结论,又能积累探索与发现的经验,还能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认识余数。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意义。 有余数除法竖式。,巩固和逐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直接让学生填出横式的结果。,仍然关注竖式每一步的意思。,研究表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如为一个算式编出一个相应的问题情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对所学概念理解程度的一种体现方式。 通过结合情境

5、解释算式,促进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结合分草莓的具体情境来解释为什么商7不合适。 圈一圈的活动是对试商结果的验证。,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加深对试商方法的理解,呈现了常见的典型错误:商大了、商小了。,4.如何克服解决有余数除法实际问题的 难点?如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画图、列表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 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视在联系实际意义解释计算结果的过 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不能把计算结果直接看作答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解答。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和方

6、法。,结合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解释。,教学注意,关注利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留给学生更多数学思考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单元 方向与位置,认识八个方向 认识简单的路线,学习目标,1.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通过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活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在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辨认地图上的方向。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课时安排建议,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方位感,并发展空间观念? 借助在现实情境中辨认方向的过程,帮助 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形成初步的方向感。

7、在 “地图”与“现实空间”的联系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认识方向。 体会“规定”的必要性,会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会用方向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带学生到操场。 生活经验:象征性的景物(参照物)。 相对位置关系:左面是“北”,右面就是“南”。如操场的北面有什么。 在纸上记录观察到的景物及所在方向。,交流的不便,激起统一规定的愿望,感受其必要性。 先平放记录纸并引导学生把记录标记和实际景物进行一一对应地“联想”。 再次观察。,介绍地图绘制规定。 方向标给出北、东两个方向,旨在降低在地图上辨认方向难度。,结合主情境图,让学生认一认方向

8、板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由四个方向的知识推导出八个方向,如“东北方向在东和北之间”。 由学生熟悉的景物(参照物)帮助学生记忆八个方向。,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会用方向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学习目标,经历借助直观模型,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运用大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借助直观模型,学习数、读、写万以内的数,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会比较数的大小,逐步发展位值概念。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计,初步体会估计

9、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发展数感。 借助“猜数游戏”等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课时安排建议,1.如何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大数的 意义? 数的产生:999加1。 计数单位:10个百是1个千。 估计:由100个估计1000个。 数的构成。 ,2.如何有效发挥直观模型在大数认识中的 作用?,999再填1个:满十进1。,10个十是1个百:计数单位。,经历产生一千的过程。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 感受千的大小,初步发展数感。,体会到千的由来九百九十九再添1个是一千。 再次体会满十进1的道理。 从九百九十九到一千,涉及数位变化,经历这

10、样一个拨数的过程,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位值的体会。,问题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借助100以内数的学习经验。 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进一步理解千以内的数。 在数100以内数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完成数数任务。,发展学生对一千的数感。 10个小方片是可以数出来的,以此为参照标准。,结合现实情境体会一千的实际意义。 通过想象与推断,既能加深对一千实际意义的理解,又能促进数感的发展。,没有对万的大小进行感受,只是初步认识。,认识万以内的数及新的计数单位“万”,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运用万以内的数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数位顺序表,感受数

11、的构成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习读、写万以内的数。 通过用多种形式表示数的活动,了解大数的构成。 了解算盘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前面几节课(其实从20以内数的认识开始)就有了数位的铺垫,表现在我们数的认识大多伴有拨计数器的活动。,关注难点:中间和末尾带“0”的数。 一定不要搞固定的一套读数和写数规则。其实,真正的规则是要把每一个数位上的数都依次读出来,如9040应该读作“九千零百四十零个”,只是慢慢地大家约定俗成读着“九千零四十”而已。,让学生在体会我国在算术方面的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借助算盘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通过多种形式体会一个多位数是由几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构成”的。 多位数的构成可

12、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结构,为今后理解多位数四则运算的算理打基础。,体会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一步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 感受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数感。,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多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结合熟悉的情境,不断提出越来越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呈现了多个学生可能提出的方法。如看数位的多少、找中间数等。 如果学生想不到借助数位顺序表,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借助数线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感受在自然数中,“从小往大数,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发展学生的数感。 体会数线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更加有效的直观模型。 相对离3000更

13、近些就可以,不必有太过精确的要求。,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发展数感。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先鼓励学生首先凭直觉进行判断。 尽管最初的估计可能很不准确,但是估计结果的随意性与巨大差距,有助于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寻找可以用于特定情境下帮助估计的“单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估计一行。 估计一栏。 学生还可能会有更多的方法。,3.如何在大数的认识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国内外研究对于数感内涵的界定种种不一: 有的认为数感是一种数量直觉; 有的认为数感是与数概念有关的网络结构; 有的认为数感是数概念扩展中对数的敏感与理解; 有的认为数感是对数字关系与数字模式的

14、意识; ,课标的解释,是一种感悟: 数与数量。 数量关系。 运算结果估计等。 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 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估计活动中发展感受。,在对比想象中发展数感。,第四单元 测量,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1千米有多长,学习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

15、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和对“跑道”等熟悉事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所学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时安排建议,1.如何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 借助熟悉事物的长度进行想象、推理等活动。 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去感受。 2.如何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借助熟悉的物品或场景,进行丰富的估测活 动。 根据具体情境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 一些物体的长度。,认识1分米和1毫米,能进行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具体情

16、境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 , 初步发展估测意识。,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积累测量经验。 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这枝铅笔的长度,就需要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感受学习毫米的必要性。 避免投影等带来的缩放情况。,加强对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实际体验,并了解一种估测的方便工具。 发展初步的估测意识。,借助尺子。 可以从多个起点来找。 利于在直观、低难度的情况下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进率进行单位换算。,认识1千米有多长,能进行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借助多种熟悉的场景推想1千米有多长。,启发学生用多种可能的方式去感受10米、100米的实际长度。 不要求每个学生把所有方式都做一遍,也不要求学生只能用书上呈现的方式去做。,第五单元 加与减,1.借助对直观模型的操作活动,能进行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