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ppt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714540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ppt(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上) 内容提要: 一、背景要素:原因、条件 (一)原因类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 (二)条件类 条件 根本条件 最重要条件 历史必然条件,一、背景要素:原因、条件,词语解释“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原因”和“条件”虽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

2、”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则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客观性强些,更具体一些,有时不能算作原因。,应用训练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有:( ) 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里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黄金 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引起了商业危机 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A C D,解题思路此题备选内容: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社会根源,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原因,则是客观条件,因题干的要求是“背景”,根据原因和条件均属背景的组成部分,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A。透过此题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背景”与“条件”,“原因”之间

3、的关系,还可以领悟到“原因”和“条件”虽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则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客观性强些,更具体一些,有时不能算作原因。故下面我们将原因和条件分类介绍。,(一)原因类 词语解释“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他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以下便就有关原因类的特定概念作必要的解释。,根本原因 词语解释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

4、的原因。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因而提出“根本原因”的试题体现了较高层次的考查目标。,应用训练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上,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 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D.清政府闭关政策,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根本原因”这个特定概念,抓住概念中的“根本原因必须是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来分析比较给出的四个备选项,得出正确答案为B。理由是:选项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这表明

5、当时中国仍处于男耕女织,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基本自给的状况,这就使英国工业品难在中国找到市场(即选项A);另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给性又造成闭关性,决定了清政府有政治上实行闭关政策(即选项D)。由此可见,选项A和D都是由选项B所决定的,B项是根本原因。至于选项C,则很容易判断出其错误,因为18世纪后期,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中国的手工产品在质量上是很难优于英国用大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应用训练(2004年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准备,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外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答案B。,2.直接原因 词语解释 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又称为近因。“直接原因”往往是表面现象的一种。,应用训练 (1)1894年,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的直接原因是 日军侵占的属国朝鲜 B、日本拒绝从朝鲜撤军 C、日本人侵占领土台湾 D、日本突袭中国运兵船,D A项不符号事实,可排除。日本蓄意挑起战争,清政府也不作

7、战争准备直到日本不宣而战才被迫对日宣战,因此选D。,2)“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 ) 宋教仁被刺 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袁世凯称帝 张勋拥戴溥仪复辟 (1995年上海高考试题) 此题的答案为A。到底“直接原因”和“导火线”的关系如何?“导火线”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所以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少许区别。,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被袁世凯所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

8、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护国战争 (又称护国战役、护国运动、反帝制战争;民国四年五年,即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护法运动 (1917年1922年)指由孙文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在中国国民党历史中,亦称为“三次革命”。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事实上由北洋系统专政的“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3.主要

9、原因 词语解释指在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主要原因是相对于次要原因而言的。,应用训练(2009年海南卷)表2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年16%4.4%7.3%1942年58%78%49%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解题思路主要原因是其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满足战争的需要,当然是A。,应用训练 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奉行 A“分散事权”的政策 B“不抑兼

10、并”的政策 C“守内虚外”的政策 D养兵政策 答案:B,4.主观原因 词语解释 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称主观原因。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分析主观原因时,要分辨出与它对应的客观原因。,应用训练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干涉 B封建势力的强大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解题思路大革命虽是国共合作进行的,但由于右派叛变革命,其已丧失革命性,故革命的领导方是中共。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D反映了中共自我方面的因素,所以正确答案为D。选项A、B、C均为客观因素。,左

11、倾与右倾,陈独秀革命时期犯的是右倾错语,由于认识上的错误,他脑子里认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的领导权应该由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党来领导,所以就对国民党蒋介石的行为一再忍让妥协,甚至压制工农运动,致使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气焰愈加嚣张,权、势更加膨胀,最后导致共产党面对屠杀无还手之力和大革命的失败。那么在学生明白了上述道理以后,我将此归结为一句话:即(蒋介石蠢蠢欲动之时)中共“该出手时不出手”。也就是说,中共应“该出手时就出手”,抓住时机,采取措施,及时地给蒋介石反动派以狠狠打击。 因此,可以说右倾是延误时机,丧失机会,削弱优势,造成危害。,我给“左倾”形象地概括为一句话:“不可为而强为之”。 中共

12、“左”倾表现在两大方面: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从时间上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在阶级斗争上的表现有:解放前的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解放后的反右派扩大化、“反右倾”和文化大革命;经济建设上的表现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0年代的中共及其革命力量明显处于劣势,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相比悬殊很大,硬碰硬不是等于鸡蛋和石头碰吗?可当时执行王明路线的博古、李德,不顾这种实际,面对国民党百万军队的围剿,硬要人数、装备等明显不如对方的红军“御底于国门之外”、全面出击,硬打硬拼,红军付出沉重的代价后,不得不放千辛万苦建立的根据地,走上了万里长征之路。所以,王明的“左”倾路线是不顾实际情况,不研究斗争策略和技

13、巧,盲目照抄照搬苏联的一套,逞一时之勇,实是“不可为而为之”。其特点是冒险、激进、不能审时度事,灵活机动,巧遇应变。,解放后的反右派扩大化和“反右倾”及文革都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表现。1958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不是主要矛盾,怎么会一下子冒出那多的资产阶级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错误地估计了国际国内形势,因此在全国如此大规模的“整人”实是“不该为而为之”。此错误的特点是严重违背客观现实,行为过火过激,造成危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在生产建设方面过激过火、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也是属于“不可为而为之”的“左”倾错误。,概括地说,右倾是保守、滞后、贻误时机,造成危害,

14、是“该出手时不出手”。左倾是不顾或超越客观现实(规律),过激或超前,是“不可(该)为而为之”。 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所以,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右倾 Right deviation 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左代

15、表进步、积极、革命性;“左”倾代表冒险主义、激进主义,根据主观愿望做些违反客观规律的事,如王明、博古。右代表后退、保守、投降、妥协、与历史潮流倒退,如陈独秀、蒋介石等。左翼党派指激进派,右翼党派指保守派,而且是历史的倒退,如日本人的右翼分子,真是天杀的!,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 “左派”与“右派”这一对名词诞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1789年7月17日,法国巴士底狱被攻陷,第三等级的代表掌握了政权。然而,由于阶级利益要求不同,革命阵营出现了分化。在1791年召开的立宪会议上,第一等级教士和第二等级贵族的议员和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工人和广大农民的议

16、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米拉波一伙,只要求对旧制度作某些改革,反对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反对共和制;而代表第三等级下层的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等,由于不满意君主立宪的统治,要求将革命继续向前推进,由此形成了两派。当时,拥护革命措施的议员占据了议会左边的席位,反对继续革命的议员占据了右边的席位。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场面本是偶然形成的,但反映到语言中,在词汇中便出现了“左派”与“右派”这一对政治概念。进步或激进者称为“左派”,倒退保守者称为“右派”。当然,这样的区别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左派“、“右派“不尽是一回事。,客观原因 词语解释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自身的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