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之教学难点与方法分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14035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之教学难点与方法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之教学难点与方法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之教学难点与方法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之教学难点与方法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之教学难点与方法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之教学难点与方法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之教学难点与方法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之教学难点与方法分析一、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的基本含义与应用均衡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各种理论得以统一的一般性理论和分析框架,所谓均衡,萨缪尔森作了如下解释:“在经济学中,其含义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化的经济力量处在一种均衡静止、不再变化的状态,其价格和数量使购买者和供应商达到愿望一致。”均衡理论可分为两种假说类型:一种是如何建立均衡状态,即获取经济函数处于极大值时的条件,这种类型的均衡分析又称为“最优化”问题,例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成本最小化

2、、厂商利润最大化等,一般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说明,例如微积分的导数、线性函数等。另一种是寻找经济变量从一个均衡点移到另一个均衡所经历的途径2,它研究参数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以及实现均衡的动态调整行为,例如当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化时,如何形成新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当消费者行为变化时,国民收入如何变化等,一般使用图形和文字说明。按照难易程度,这一类型的均衡分析是从单个的、一般的市场入手,通过“价格会自行调整,直到人们的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相等”3,也会对特殊市场进行解析,例如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最后是对整个市场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均衡分析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中均有应用,其中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厂商行为,以及

3、均衡国民收入属于第一种类型;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均衡及变动属于第二种类型。二、西方经济学均衡理论的教学难点与效果“教”的难点1.类型区分。对于均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能力大都限于需求等于供给,但在不同的模型中,均衡的定义会有所区别,例如第一种类型的均衡分析,是从数理的观点求出极值条件而不仅仅是需求等于供给的简单理解,学生在区分类型方面缺乏经验,教师在定义诠释时的难度也就相应增加。2.学法分歧。均衡理论基本上是通过图形进行推导的,弄懂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图形分析并作必要的比较和归类能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有的学生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倾向于死记硬背文字,而不去熟悉研

4、究图形。这种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分歧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3.“难”与“重”的把握。均衡理论的分析过程难易程度不等,由于学生普遍不容易吸收和理解稍有难度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减少这部分内容的讲授,甚至避而不谈,而重点内容既包括简单的,又包括复杂的,如果教学内容只能简单不能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就达不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例如掌握供求变动的四种情形,对理解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十分重要,但有的学生会认为太难而不去理会。4.评判标准。均衡分析基于经济假说的系统建立,案例答案的评判标准并不统一,换言之,案例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对于问题的分析,可能有多种解决办法,或是纯文字叙述,或是图形描

5、述,或是数量模型计算,而有的学生趋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往往希望存在唯一的答案以供复习使用。“学”的难点1,数量知识。均衡分析的核心在于通过模型或数学推导将各种经济变量联结在一起进行分析,整个过程逻辑性强,系统严密,本身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推理能力。但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普遍数学基础薄弱,对经济学中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一时半刻很难消化。2.图形含义。无论是最优化分析还是市场供求分析,都依托了大量的图形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也以英文简写的形式出现,例如“P”可以代表价格或者产量、“S”可以代表供给曲线或者储蓄,“T”、“A”、“M”的含义分别是“总量”、“平均量

6、”、“边际量”,学生容易混淆这类字母的经济含义,有的甚至不能将图形、公式的含义同教材上的文宇描述统一起来。3.语言转化。均衡分析方法要求学生能从实际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有关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由于在陈述时往往需要转换为数学语言,由此推导出解值后又要还原为经济解释,例如对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的把握,既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将MR理解为边际收益,又要从微积分的角度计算收益函数的导数得出具体数值,不少学生达不到语言转换的能力要求,在论述或计算时常常花大量篇幅同义反复却始终抓不住要点。教学效果1.“教”疲“学”劳。如上所述,均衡理论涉及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微积分、英语、金

7、融等综合知识,对初入大学或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较多的课程,大脑思考的负荷较大,整体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赶进度,又要时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另外,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安排大都是合班授课,两至三节课连上,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体力、脑力上的考验。2.课堂气氛偏严谨。学生由于普遍缺乏微积分的解题经验,对均衡理论两种分析方法的掌握很不平衡:在涉及简单的市场供求均衡分析时,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普遍较高,踊跃发言,而在涉及导数、函数的数量分析问题时,只有极少数学生反应敏捷,能够与教师响应互动,课堂气氛变得沉闷缺少回应。3.

8、考核结果两极分化。均衡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框架,在卷面考试中占总分值的比例一般会达到50%60%,题目形式以计算题、图形说明为主,因此,卷面得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学生对均衡理论的掌握情况。实践证明,学生的考核结果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得高分与低分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偏高。三、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的教学方法探索限制数学难度如上所述,均衡理论分为市场供求相等和极大化原理两大类型,针对市场供求均衡的这一类型,要尽量避免运用数学语言,多用文字阐述处理,辅之以必要的图表,从而克服学生因缺乏数学准备而面临的学习困难。在解决极大化这一类型的问题时,微积分的论证虽然不能舍弃,但可以限制在初级

9、水平,例如一级导数的运用,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分析的严密逻辑性即可。经济实例导入均衡理论中的数理分析,是降低学生理解力的主要原因,而案例尤其是经济实例导入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把这一原理与经济现象、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具备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例如微观部分的消费者行为,通过举例学生日常的消费行为解释偏好、效用及需求,更容易让其接受之后较为抽象化的效用最大化分析。又如宏观部分的均衡国民收入,可以通过引入央行加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理解。简明图形教学均衡理论的深浅难易与图形描述的复杂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图形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

10、问题:一是图形的简单性。简洁明了的图形,配以几个关键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从而克服不愿研读图形的惰性。二是图形的对比性。在均衡分析中许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例如消费者均衡与生产均衡的形状,各个市场的供求曲线,等等,通过图形对比,学生不但能及时温习前面的知识,而且能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概念对比教学在均衡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首次接触许多易混淆的概念,主要是在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当中,例如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预算线与等成本线,这些概念要么文字表述类似,要么图形相近,学生很容易出现记忆性错误,因此需要在授课过程

11、中特别加以比较对照,区别这些概念各自所涉及的变量和内涵的不同,对英文简写也加以比较。增加实训过程均衡理论的课堂实训,是指由教师布置特定主题,学生独立完成图形并进行观点说明,这也是参与式教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对复杂的均衡理论普遍缺乏自信,如果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图形绘制,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还能获得心理需求的满足,例如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从而实现自我能力认知、自我肯定的目的,减少课程学习的畏惧心理。适量课后习题我认为,课后习题的传统教学法在均衡原理的学习阶段有其必要性:一是数学公式的熟练程度与习题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均衡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将微积分的导数与经济学的边际结合起来理解,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习惯将数学融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二是概念性的知识,需要通过完成各式各样的判断题、选择题才能真正巩固,例如均衡价格和数量如何随着需求或供给曲线的变动而相应变化,死记硬背是不可行的,必须通过画图分析才能确保结论准确无误。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