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713336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三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年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金沙县第五中学 万飞,新课标全国卷(2).20132015,考察能力,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知识运用综合能力 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文史专业能力素养,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13年高考例题40题示范:,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侧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震动.世界各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草拟邀请爱因斯

2、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福尔辛爱因斯坦传等,13年高考例题40题示范:,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

3、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13年高考例题40题示范:,(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13

4、年高考例题40题示范:,答案: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潮。,14年高考例题40题示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5、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14年高考例题40题示范:,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布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

6、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14年高考例题40题示范:,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

7、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4年高考例题40题示范:,答案: (1)特点: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到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历史作用: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5年高考例题40题示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

8、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15年高考例题40题示范:,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15年高考例题40题示范:,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

9、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5年高考例题40题示范:,答案: (1)观念: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 (2)社会背景:孟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

10、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 苏格拉底: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13年高考例题41题示范:,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13年高考例题41题示范:,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

11、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14年高考例题41题示范:,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现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

12、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 1688年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14年高考例题41题示范:,要求: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

13、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14年高考例题41题示范:,答案:可从目录A与目录B两本教材的编写史观不同去组织答案。如:目录A是从英国革命史观的角度编写的,目录B是从世界史观的角度去编写,英国革命史知识同时期世界史的一部分,突出了世界各地区历史的联系。,15年高考例题41题示范:,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法定节假日天数) 节假日 (年份)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4、 1 1 1 星期六 1 1 1 清明节 1 端午节 1 中秋节 1,15年高考例题41题示范:,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13年高考例

15、题45题示范:,(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13年高考例题45题示范:,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3年高考例题45题示范:,答案: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