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疾病开展中医药治疗的思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712923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医疾病开展中医药治疗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医疾病开展中医药治疗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医疾病开展中医药治疗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西医疾病开展中医药治疗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西医疾病开展中医药治疗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医疾病开展中医药治疗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医疾病开展中医药治疗的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西医疾病开展中医药治疗的思考中医学在发展中,就一直不断融合其他的医学实践,至今仍是如此,中医临床直接面对大量的西方医学的数理检查及疾病诊断,在工作中已不能回避,甚至已紧密联系。为此,对传统中医学的一些工作准则及工作的程序,应结合西方医学的认识,重新加以思考,现举例之,以抛砖引玉。一、中医药治疗西医疾病时的靶点如何认识 重症急性胰腺炎表现为中医的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此时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腹中切痛甚至拒按。中医药采用通腑导滞的方法进行治疗,代表方如

2、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对这种情况中病即止、得快利即止,即在临床症状缓解后,停止通腑导滞,以免伤正气。这种指导思想如是针对单纯性肠梗阻,还是合适,但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就未必恰当。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分三期,即急性炎症反应期、继发全身感染期、残余感染期,提示患者在急性炎症反应期痞满燥实的症状缓解后,有可能进入感染期,使病情反复,重入凶险。出现这种变化,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细菌移位、造成对靶器官的“二次打击”是密切相关的。已有的研究已提示通腑导滞法能保护受损的肠黏膜、促进肠蠕动、拮抗肠道细菌移位,因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在急性炎症反应期的痞满燥实症状缓解后,不仅不能停

3、止通腑导滞,反而要继续给予通腑导滞,那么这种通腑导滞的靶点在哪呢,应该结合胰腺CT、血CRP、血Ca2+、血气分析等,进行综合评估,比如胰腺CT的分级应该恢复在C级以上等,通过这种靶点设立,进行相应的治疗评估,来决定通腑导滞中病即止的时刻,是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的,才能降低感染期的出现,降低死亡率,对此已有多项报道,开展中医通腑导滞治疗重症胰腺炎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因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靶点的设立不能仅局限于急性炎症反应期,而是要放眼于防止可能出现的感染期,不能局限痞满燥实的临床外在症状的改善,还应关注内在的实验数据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较完善地处理好重症急性胰腺炎。二、对一些

4、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应结合西医的研究认识 如胆石症,其属中医胁痛、腹痛、黄疸范畴,中医采用疏肝利胆的方法,其具有溶石、排石,促使胆汁分泌,促使胆囊收缩,松弛奥迪氏括约肌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从临床的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胆结石都要采纳中医药治疗。如对胆总管的结石,术前中药排石处理未必是适宜的,因为有可能会使结石移行嵌顿在胆总管下端或排石中损伤乳头肌,导致胆胰管压力增高,发生阻塞性黄疸、胰腺炎等,加重病情,诱导并发症,从而使病情复杂化。对这种情况,应在EST后,考虑中药应用,以促进残余结石的排放,即中药的应用应放在术后考虑;对胆囊结石,如为静止结石,特别是大的结

5、石,溶石周期长,成功概率低,远期疗效不确切,开展中药溶石并非是必要的选择,除非患者知情,且溶石意愿坚定,经济条件可,可考虑中药溶石;对发作性胆囊结石应首先考虑手术,除非患者年龄,身体基础条件不佳,可有选择地开展中药治疗;而胆泥患者,临床上也可引起胆道系统炎症、胰腺炎等,且这类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常不佳,又未有胆石的形成,则应首先开展中药治疗。三、利用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来处理相关的问题 如针对胃癌前病变合并HP感染,应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来处理癌前病变,用三联一周疗法根治HP;如肝硬化患者,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方法有助于控制肝硬化的发展、改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如出现SBP

6、,则用西药抗感染;对腹泻型IBS合并GERD的患者,可以用健脾温肾、疏肝升清等方法治疗IBS,用西药PPI制剂处理GERD的症状。 对不同的西医疾病,根据中医药处理的优势所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对中医处理的要求会有所不同,有些疾病要求全程的中医药治疗,如前述的重症急性胰腺炎通腑导滞的中医药治疗应涵盖病期全程,不仅缓解急性炎症反应期,还要防治继发的感染期;有些可能仅需处理某个时期,如不全性肠梗阻,先期给予通腑导滞的中医药缓解肠梗阻,然后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病因治疗,如为肠肿瘤,则行手术治疗。 对一些西医疾病,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整个病程中分不同的时期,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也应产生相应的变应,如溃疡性

7、结肠炎在疾病活动期,清热利湿为主法,以控制症状,而进入缓解期,则健脾补肾为主法,以防止复发;有些西医疾病,不同的时期,病理特点不同,如对急性胰腺炎,中药在治疗原则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同时期,给药的途径就不同,初起时,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大便秘结,肠蠕动减慢甚至肠麻痹,此时给予中药口服以通腑导滞,往往因胃气上逆,口服不下,格药于外,影响疗效。因此,此阶段中药的给药途径以灌肠给予为宜,使中药从直肠内吸收,发挥通腑导滞的作用。腑气通畅,阳明腑实证缓解,此时再给予口服,胃气顺降,药达病所,发挥疗效。 综上,中医药对西医疾病的处理,涉及到治疗靶点的确立;疾病不同时期对中医药处理的不同要求,这种要求,可以是同一治则下的疾病全过程治疗,也可是某一阶段或时期的治疗;或者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特点,不同时期中医药的治则也作相应改变;在同一病人身上,用中医药、西医药的方法处理疾病不同的面等等。而这些认识,应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内涵所在,根据这种内涵的存在,针对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应在传统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标准与指南,中医界应就一些西医疾病的中医药治疗达成一些共识意见,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临床。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