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黄石工业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662684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黄石工业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简论黄石工业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简论黄石工业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简论黄石工业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简论黄石工业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论黄石工业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黄石工业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简论黄石工业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摘要:本文梳理黄石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全面调查黄石工业遗存的特征,从实践出发,对黄石工业遗产进行分类,探讨符合黄石实际情况的认定方法和分级保护体系,并对重要工业遗产从功能利用、历史沿革,现状真实性和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保护建议。关键词:黄石;工业遗产;分类Abstract: This paper combs the modem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i

2、n Huangshi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that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s and discusses how to identify and classify the heritages on the basis of local situations .Then it explores the approaches for the reuse of industrial

3、heritages from functionsauthenticity,history,andrecommendations of protection.Keywords:Huangshi;industrial heritages;classification1前言工业遗产保护在中国方兴未艾,而黄石工业遗产在中国又有着特殊的地位。一百多年来,黄石工业经历了晚清,中华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的沉浮,黄石工业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曲折发展的苦难经历,也展现了中国现代工业腾飞的历史篇章。从这种意义上讲,黄石工业发展的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而黄石众多

4、的工业遗产则是这缩影的中的重要镜头。保护黄石的这些近现代工业遗产,也就是保护了近现代中国的工业记忆,保存了黄石发展历史记忆,是黄石人民的勤劳智慧的见证。2黄石工业三大发展阶段商1889年,青铜古都早在商(殷)小乙时代(公元前13世纪),黄石地区的铜绿山、铜山口、龙耳(龙角山)、东角山、赤马山和铜灶(1956年改属鄂城)、丰山(阳新境内)等地“大兴炉冶”,开矿炼铜,用以铸造生产工具和兵器。在这些分布于崇山之中的矿点上,先民们用智慧创造出长江流域的采掘冶炼技术。自殷商经春秋战国至西汉,一千余年炉火不熄,炼就“青铜古都”享誉天下。而从时间和规模上看,亦堪称世界工业文明的滥觞。唐宋时期,古人再次聚集在

5、这里采矿并冶炼矿山金属。剧史书记载,唐乾符五年黄巢在大冶王霸山、铁山等地冶铸兵器。宋时则设立了“富民钱监及铜场”,“磁湖铁务”衙门督冶。自宋以后,大规模的官方活动停止,古老的矿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千年之后,张之洞到任湖广总督(1889年),古矿山才又被人们了解并认识。年1950年 钢铁摇篮 水泥故里1889年(光绪十五年)张之洞奉旨督鄂,次年即设铁政局,利用西方冶炼技术建大冶铁矿,使之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家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光绪十七年则修筑湖北第一条铁路铁山通往石灰窑的铁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盛宣怀将大冶铁矿、大冶铁厂、汉阳铁厂、萍乡煤矿,合并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

6、汉冶煤铁厂矿有限公司。该厂用近代技术开采大冶铁矿,用近现代技术冶炼钢铁,揭开了中国近代矿冶文明之钢铁工业的新篇章,黄石遂成为近代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总督张之洞因修筑粤汉铁路需要大量水泥,经多次考察水泥原料产地后,在湖北创建水泥厂大冶湖北水泥厂(华新水泥厂前身),至此跻身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三家水泥厂之一。年XX年,工业特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次年黄石设市。悠久的历史,优质丰富的矿藏,密集的现代工业企业,先进的生产力,优美的山水,优越的区位优势,使黄石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矿特区,60年来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XX年3月,黄石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支持的资

7、源枯竭型城市。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列入资源枯竭城市能享受到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说明黄石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这将给转型后众多工业遗产的保护带来不小的压力,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利用也成为黄石面临的全新课题。3黄石工业遗产分类依据中国现代工业史通用的工业部门分类方法,在“层”这一尺度下,将黄石工业遗产分为五大类属于重工业的: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制造工业和属于轻工业的:以农产品为原料以非农产品为原料。4黄石重点工业遗产调查华新水泥厂旧址现状规模:华新水泥厂旧址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红旗桥街道办事处红旗桥社区黄石大道145号。地处黄石市中心地段,

8、东、南、西三面均为民宅,其北为黄石大道,总占地面积约为80000m2。功能利用:华新水泥老厂自XX年停产以后就进行了封存,并有专人看守,故基本保持了较完整的水泥生产流水线。空间分布:旧址地处黄石市中心地段,其北为黄石大道,直线距离长江约500m,东、南、西三面均为民宅,南距磁湖500m。工业遗产特征:旧址厂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业建筑区风格的典型代表,其内树木丛生,各种工业设施震撼壮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至今虽然经过厂区停产搬迁,但厂房及各生产线保存完好,厂区依然保持着完整性,具有很强的旅游开发潜力和建筑艺术价值。历史沿革:清光绪33年(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决意在湖北创建水泥厂,筹

9、得股银42万两,选址大冶县黄石港明家嘴,于1909年5月2日,华新的前身大冶湖北水泥厂竣工投产。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将华记湖北水泥厂迁往后方其中一条生产线迁到湖南辰溪(另一条被炸掉)。抗战胜利后,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决定选址黄石枫叶山再建。向美国爱立斯公司购得两条145M大型水泥湿法旋窑和配套设备,1946年9月正式破土动工建设,1949年2月投产。此后又分别于1950年12月建成第二条湿法旋窑生产线和1977年7月自主设计建成3号窑,用至XX年5月,因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而停产。现状真实性:该旧址历经百年的风雨沧桑,现整条生产水泥的流水线尚在,厂房、设备保存完好,窑尾、窑中、

10、窑炉、磨房、灰仓、装包建筑和设备齐全。保护建议:该旧址因生产时间长,建筑和设备老化,加之停产后闲置,有些厂房破旧,设备锈蚀,建议在在保护原生产线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前提下对厂区进行环境整治,并对露天的设备加装保护设施。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现状规模:位于黄石市郊、大冶市城区西南约3km处的金湖之畔。分布范围约2km2,地表遗存的古代炼渣在40万吨以上。功能利用:国家已将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古矿遗存长期保留,所压矿藏不予开采。山上建有一古铜矿博物馆,位于保护区内一处春秋时期采矿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上。历史沿革:铜绿山是一座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汉代的开采和冶炼铜

11、矿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和科研价值。位于古铜矿遗址旁的铜绿山矿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重要的铜生产基地,累计产铜万吨、铁精矿万吨,上交利税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空间分布:湖北省东南部的长江中游南岸,行政区划隶属大冶市铜绿山镇,矿区面积。工业遗产特征:采用木支护结构井巷进行地下开采,是铜绿山矿区古代开采技术的显著特点。其开采深度一般在30-40m,有深达60余m,已低于当地潜水位23m。此外,在采矿方法、矿井提升、通风、排水以及工具的制作等方面也有不少创造。采冶结合是铜绿山古铜矿的又一特点。现存状况真实性:经考古发掘,清理出西周至汉代千余年间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方法的竖井、斜井、盲

12、井数百座,平巷百余条, 以及一批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随同出土的还有大量用于采矿,选矿和冶炼的铜铁、竹、木、石制生产工具,它是中国迄今发掘规模最大,生产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铜矿遗址。当前保护建议: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古铜矿遗址遭到了了巨大破坏,遗址本身及保护范围内的地面已出现大量裂缝,并呈继续恶化趋势,建议立即停止遗址周围的矿石开采活动,划出区域保护范围,对于已经存在的破坏进行修复加固。汉冶萍大冶铁矿露天采场现状规模:汉冶萍大冶铁矿露天采场最大垂直高达444m,东西长,宽900m,截面108万m2。功能利用:现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坑内仍有小规模开采活动。历史沿革:大

13、冶铁矿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90年),历经多次战乱破坏,是现武钢集团大冶铁矿的前身。现存1892年铁山至黄石港码头60km运送矿石的铁路专线。汉冶萍大冶铁矿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文化底蕴深厚。1890 年(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钢铁,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建成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成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冶萍公司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建国后,195年开工重建大冶铁矿,改小机械作业为大型机械化开采, 195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大冶铁矿,大冶铁矿成为中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武钢的主要铁矿石供给地。空间分布:汉冶萍大冶铁矿坐落于黄石市铁山区,东邻三楚第一山

14、东方山,西界大冶古八景之一“雉山烟雨”白雉山。工业遗产特征:大冶铁矿经历多年开采后形成的天坑落差达444m,是全世界第一高陡边坡,形成了强力的视觉冲击力现存状况真实性:大冶铁矿露天采场仍有开采能力,螺旋状盘山公路气势恢弘,露天矿坑内有完整并仍在生产的矿厂厂区,矿山内的坑道依然不时传来爆破的轰鸣声。当前保护建议:矿山大规模开采已经停止,但调查中发现矿坑内部仍有开采爆破活动,对矿坑的造成重大安全隐患,建议立即停止。4.汉冶萍煤铁厂厂矿旧址现状规模:地处黄石市西塞山区,现存建筑有冶炼铁炉、高炉栈桥、日欧式建筑群(日式住宅四栋,欧式住宅一栋)、瞭望塔、张之洞塑像、汉冶萍界碑。功能利用:整体保护,局部利

15、用日欧式住宅建筑部分作为新冶钢的办公用房,部分作为企业内部职工居住用房、部分作为企业自建博物馆用房。历史年代:创于1889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督办建成。大冶铁厂兴建于1914年,建成于1916年。空间分布:其北为长江,直线距离长江约50m,东邻西塞山约1km,南距黄荆山约。旧址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现存状况真实性:1936年,芦沟桥事变之后,蒋介石将汉冶萍全部从日本人手中没收,收归中国所有,并在撤出前,炸毁汉冶萍煤铁厂部分重要生产设施,现存水塔区域旧址基本为当时炸毁原形。加之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蚀,外加年久失修等原因导致水塔墙体,门、窗等位置局部有垮塌损毁现象,四周堆积有垃圾建材等杂物,有损旧址整体形象;部分利用的日欧式住宅建筑,外部保持原状,内部有部分改造以便于办公、居住等。当前保护建议:现场施工的同时,注意保护旧址不被人为破坏。另外,整体而言对旧址保护应保持步调一致。如日欧式住宅这一块的保护比水塔区域要做得好。不能片面追求实用性,工业遗产相对其它遗产而言,更强调整体、规模效应。黄石船厂旧址现状规模:黄石造船厂旧址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鄂黄路31号。现存5600m2框架式船舶检修厂房一处,该厂房座西朝东,南北74m,东西75m,高18m。厂房内有航吊车,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