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7讲 论据的理解与运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复习习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617909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7讲 论据的理解与运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复习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云南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7讲 论据的理解与运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复习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云南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7讲 论据的理解与运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复习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7讲 论据的理解与运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复习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7讲 论据的理解与运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复习习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讲论据的理解与运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一、(2018潍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胸存大道自从容周铁钧大道生万物,百态出自然,天地人寰统归大道。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不是小道,不是小我;大道是理想信念、天性尊严、国家社稷、百姓黎民。胸存大道,就会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蕴含浩然正气,尽展光风霁月。“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人诬陷,被处极刑。在刑场上,他给来送行的太学生弹奏了古曲广陵散。他面琴席坐,神色安详,初起音律幽淡,逐渐沉郁悲愤。弦断音止,嵇康仰天大笑,起身信步走向断头台。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愤世抗俗,用生命维护了高洁傲岸的尊严;他不卑不亢,激昂豪迈,用琴声演绎了

2、一曲大道从容的千古绝响。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他依然能在孤独中不断成熟,修得淡泊与宁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经过了自省的沉淀、洗刷了偏激的淡定,是无须声张的厚实、散发光辉的睿智。他于灾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生。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拔。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惨遭迫害、国破家亡时,仍胸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

3、昂,这是古代民族英雄气节崇高的大道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在山河破碎、颠沛流离时,仍与国家民族共进退,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大道从容;_。他们的大道从容表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普通百姓,或许少有气吞山河的舞台,也没有慷慨悲壮的机遇,但诚实友爱、奉献互助,担家责、守国法,就是烟火平民的处世大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唯有胸存大道,才能无所畏惧,勇于担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考点二)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举例论证。论证了“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这一分论点。2文章第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承上启下

4、。承接上文两个事例,总结什么是胸存大道;引出下文对如何践行大道的论述。文脉贯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3(考点一)从下列材料中选取最恰当的一个事例,加以改写,作为论据补到第段横线处。要求切合文意,与上文句式相似。美国拳王阿里,虽备受歧视且曾被判入狱,但他仍积极争取黑人平等,呼吁世界和平。他的座右铭是:“死神面前,我大笑。”2015年5月,杨科璋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中,奋勇冲进火海,救出一名幼童,尽到了消防战士的职责,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开国元勋陈毅血战梅岭时,面对重重敌兵,他抖抖军衣,掸掸军帽,安然落笔:“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示例】消防战士杨科璋在火势凶猛、生命危急时,仍奋不

5、顾身,冲进火海,抢救儿童,这是当代青年舍生忘死的大道从容。二、(2018齐齐哈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喻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

6、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

7、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

8、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2分析本文第段与第段不能调换的原因。第段和第段的内容与第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的句子相照应;第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3(考点二)文中第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4(考点一)结合本文,按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