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重要碑刻资料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617777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重要碑刻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重要碑刻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重要碑刻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重要碑刻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重要碑刻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重要碑刻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重要碑刻资料(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重要碑刻资料 目前 ,中外学者 研究 我国明清 社会 经济 史的风气日盛,需要更多地发掘、整理、出版有关史料,以使研究工作在更为扎实的基础上进行。官修正史、档案文书、地方志乘、文集笔记无疑是必须凭依的,大量钩稽排比、鉴别考订的工作有待继续,而各地历尽沧桑保存下来的众多碑碣,往往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一向为学者所瞩目。近两年来,我国就连续有三种关于北京、上海和苏州的碑刻选集刊行问世,为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提供了异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实在是桩可

2、喜的事,值得向广大史学工作者推荐。 一、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 中国 人民大学李华编录,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 北京是明清两代的统治中心,四方辐辏,士商云集,会馆之设,冠于全国。以清末为例,北京共有会馆四百余处,其中绝大部分为封建士大夫应试候选的居停之所,是同乡人的“试馆”。属于工商业者的会馆,有五十余处,时称“行馆”。这些会馆的设置,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 文献 记载寥寥,语焉不详,有关碑刻便成了极重要的原始资料。本书编者李华多年从事清代经济史的研究工作,一九六一年尝对北京工商业会馆遗址进行普遍考察,访得明季以降有关碑刻近二百块。经过挑选、整理、标点,一九六四年付

3、排,后因故中辍,直至前年才和读者见面。全书共收录九十余件较有价值的碑文,其中明代二件、清代七十一件、民国二十四件,涉及到四百间会馆、公所乃至公会的广泛 内容 ,重点是清代北京商人会馆。系统整理出版这方面的碑刻资料,在国内尚属首次。通观该选编,读者可以清晰看出北京工商会馆的兴衰与嬗变。据山西平遥颜料会馆等处的碑刻记载,自明代中叶起,北京就出现了商人会馆。明末清初,兵革扰攘,多数会馆难于幸免。康、雍两朝,渐有增加的趋势,还出现了突破地域观念、按行业组织起来的商人会馆,如皮箱公会、西金行等。乾、嘉、道时期,工商会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诚如道光十八年颜料行会馆碑记所云:“京师称天下首善地,货行会馆之多

4、,不啻什百倍于天下各外省。”可以说,清朝中叶是北京工商会馆的全盛时期。庚子之变,北京罹于兵燹,许多会馆倾毁废止。事后各地商人庀材鸠工、重整殿宇,恢复了一批,其中以山西商人会馆居多。选编中不少碑碣,便是记叙重修经过的,镌诸青石,以求垂之永久。鸦片战争后,北京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较大 发展 ,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农工商部奉旨创办“京师商务总会”,各行各业便利用一些会馆成立了同业公会,如采面同业公会、芝麻油业公会等,唯其作用与商人自发筹建的会馆已迥然不同了。北京工商业会馆的性质,是学术界尚在讨论的一个课题,迄无定论。李华在本选编前言中认为,会馆即行会,它与欧洲中世纪行会基本相同。我国有的学者对此特相反看法

5、,认为会馆还不是行会,更有别于欧洲型行会。日本加藤繁则认为,不是建成了会馆才组成行的,但会馆的出现,加强了行的组织,成了行的中心。选编为探讨这个 问题 提供了许多原始资料,它必然引起研究者的浓厚兴趣。从琳琅满目的碑刻资料看,北京各会馆的缘起、宗旨及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尽相同。若概言其共同之处,约有四端:崇祀神明、敦睦乡谊、兴办义举、襄助经营。在封建 时代 ,商人们总是祈望得到神灵的庇祐,旅途平安、财运亨通,所以绝大多数会馆都把“答神庥”做为第一要务。如山西商人“同在临汾乡祠公会,默叨神贶,保护平安。”同时,各地商人旅贾于京师,“恐乡人越数千里来,无以联之;或渔沈若路人,不相顾问。”因而设立会馆

6、“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一般会馆都为同乡中欲宿栈假馆者提供方便,个别的如临汾会馆还供治病养疴之用。另外,为体恤同乡客死京师、棺木无力回里者,不少会馆还有义园之设,“庶死者入土为安,而夜台当无零露之悲矣。”象鄞县会馆等完全是为同乡人死亡停枢、春秋祭祀、择地安葬而设。以上三个方面,即“贾人所以答神庥、笃乡谊、萃善举也。”可以说是北京商人会馆的主旨,也可以说从精神上和物质上起到了襄助经营的作用。至于会馆直接涉足、 影响 工商业经营的资料,鸦片战争前的碑刻记载寥寥:一条是乾隆十八年桐油行商人以会馆为纽带,与牙行展开斗争;一条是道光十五年靛行会馆自设经济四名,以防“外牙索诈滋扰”。迨鸦片战争后,这类

7、记载才有增加。首先,维护商人利益、抵制牙行勒索的斗争进一步强化。临汾乡祠公会碑记约定山西省商人“自今以往,倘牙行再生事端,或崇文门税务另行讹诈,除私事不理外,凡涉同行公事,一行出首,众行俱宜帮助资力,不可藉端推诿,致失和气。”其次,对新开店铺提出某些条件。如“有新开猪店,必须在财神圣前献戏一天,设筵请客,方准上市生理。”第三,限制招收学徒人数。如糖饼行永远长久碑记规定,从光绪三十四年起,停止收徒弟三年,期满后“各家炉房收徒弟一名,各徒弟家出银三两。”第四,规定工人工价及工作时间。如糖饼行有五块碑刻都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这里就发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会馆直接关涉工商经营的资料几乎全集中于晚清

8、至民国年间,究竟是会馆的性质、作用到这时发生了 历史 性变化,抑是以往的史料尚付阙如?这就有待专家学者研讨剖断了。这里我们要高兴提及的是,日本东洋学文献中心目前也在陆续出版一套类似的资料集。原来,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加藤繁博士曾对北京商人会馆进行过调查,撰有专文。四十年代,仁井田陞博士继续了这项工作,搜集到北京五十余处会馆、公会的碑文、章程,并对知情人进行了访问。他原拟撰写一系列论文,但不幸于一九六六年谢世。为不使这些史料湮没,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佐伯有一教授在田仲一成助教授协理下,决定将全部资料编注出版,书名为北京工商基尔特资料集,自一九七五年至今,已刊印了六册。该集将各会馆、公所的地址、建

9、筑状况、碑刻与匾额内容、调查问答笔记等一一编录,并附有加藤繁、仁井田陞等人论文摘要和许多注释,搜罗齐备,资料精当。一九七八年历史研究第四期将李华先生为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所写的前言发表,佐伯有一教授读后十分兴奋,寄语中国社会 科学 院胡乔木院长,望早日与李华先生取得联系,并表示愿将所掌握的资料无保留地贡献给中国学者,诚挚之情,跃然纸上。未几,两位学者在京相晤。佐伯有一教授欲将选编中的若干碑文收到他主编的资料集中出版,李华先生欣然同意。今后,我国有识之士若也将该资料集全部译成中文出版,何啻有益于学人,不亦是中日学术交流上的一段佳话么!二、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博物馆编选,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

10、八年出版。上海,濒东海,居长江口,扼水陆 交通 要冲。南宋咸淳年间设镇,元至元时设县,明清时期,上海、嘉定等县隶属松江府。自明万历至鸦片战争前夕,随着江南商品经济和海上交通的发展,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的商业城市。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上海则成了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缩影。解放后,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上海市区暨嘉定、松江等郊县,发现许多宋元以来遗存碑刻,特加整理、选录、编辑出版。该选辑共收录碑文二百四十五份,分编为“沿革和名胜古迹”、“社会经济”、“会馆公所”、“社会治安”、“学校”及“其它”六类,其中反映明清时期上海地区赋役制度、水利、手 工业 、商业及航运业的碑文,占了最多篇幅,有重要

11、的 参考 价值。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政府推行一条鞭法,内容之一是民间税粮改折银两征收,此举在当时有何种意义,本选辑第六四、六五号碑文向我们提供了翔实生动的材料。嘉定地区原有漕粮之征,但“地不产米,止宜木棉,民必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籴米,方可展艰难。民不堪命,遂至十室九空,竟成蒿莱满目,必须改折漕粮,乃可挽回流窜。”后来奉旨改折银两征收,“万姓欢呼,如去汤火”,“向者逃亡之室,父子相保,荒茅乱菼之区,鸡犬相闻。”这是张居正改革能够减轻人民负担、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有力佐证。清朝政府比较重视兴修水利,吴淞江是重点工程之一。“吴淞江为众流入海之要津,实东南水利之关键”,若年久失修“潮沙渐湮,溪港无

12、源。农田失利, 潦为害。漕艘商舶,改经黄浦,风涛震惊。”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多次进行大规模挑浚,有关碑碣详细刻载了工程时限、规模、丁夫“计方受直”的工价等,是研究江南水利史的珍贵资料。明清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特别是康熙年间开海禁以后,上海沙船业有较快的发展,大小船只使用许多舵水工人“悉系雇用贫民”,码头上搬运货物的扛夫、箩夫,也是商号“随便雇用”,工价都有详定数目,明显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清政府指派封建牙行对沙船商人进行严密控制和百般索诈。船入港要“择牙报税”,出港要“具舱单请验给牌”,“税牙阳奉阴违,留难掯报,致使舡不得验,货物发霉,商人坐困。”11在盘根错节的封建势

13、力钳制下,上海沙船业得不到正常发展。由于船型落后、设备陈旧,后来无力与外国先进的轮船相竞争,结果日趋衰落,直至夭折。这本选辑还收录了有关会馆、公所的碑文一百十七份,细心研读这些资料,可以发现一些与北京不同的情况:上海商人会馆出现的略晚,最早的一处建于清顺治年间。数量亦少,鸦片战争前共建立了二十六所。性质较单纯,几乎都限于祀神、义举方面,绝少直接干预经营活动。如顺治年间出现的“关山东公所”,就是关东、山东两帮商人的葬埋公地。“上海商贾汇集,凡贸易于斯者,类有此举”12,“会馆者,所以祀神明,以联桑梓也”13,就是当时情况的写真。迨上海开埠后,情况发生巨大变化,会馆、公所的建立出现高潮,前后共有六

14、十余处,其作用也在嬗替演变。以光绪年间建立的水木工业公所为例,除“给医药,施棺榇”外,还“订同业之规划”、“和解其争讼”,面对外强入侵的严重局面,公所极力鼓吹自强自立之精神:“团体者,自强之妙用也。然而慈善事宜者,团体之余绪,非团体之精神命脉也。精神何在?在悍御外侮,而爱护其同类;命脉何在?杜联合心志,而切劘其智识材能。”14这则稀见史料,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民族资产阶级和外国资本的矛盾。在此期间,还有不少会馆直接演变成了资本主义的同业公所,它们在近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三、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苏州博物馆、江苏师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

15、。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成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与四方贸易,十分发达。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苏州有丝织、染布、踹布、水木、造纸等三十多个手工行业,有绸缎铺、布行、金业铺、油麻杂货铺等五十多种商业行业。每一个行业又有众多的铺户作坊,如康熙年间,苏州城内布商就有七十六家,染布作坊六十四处,木商一百三十二家。吴江县的一个小市镇盛泽镇,户口上万,仅外省商人就在这里建立多处会馆,工商业的繁荣,可见一斑。苏州地区存世的有关碑碣,对于研究明清社会经济,特别是考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史,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早在一九五九年,江苏省博物馆所编的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就集录了百

16、余件有关苏州的碑文。这次苏州博物馆等三单位对明清苏州府及所属各县的碑刻与拓本,重加调查、搜集、整理,裒然成书,收录较高史料价值的碑文,凡二百五十余份。纵览全书,有三个方面最引人注目。第一,有关会馆、公所的碑志。此碑刻集中记载的会馆、公所达九十余个,重修金华会馆碑云:“吴郡金阊,为四方士商辐辏之所。故建立会馆,备于他省。”最早会馆出现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嘉庆、道光时发展得最快,是鼎盛时期。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期间,兵火所及,大部会馆倾圮焚毁。同治、光绪年间陆续恢复,有些行业还新建了会馆。按苏州的会馆、公所,大多数是手工业作坊和商帮所建,与工商业的关系极为密切。少数会馆由仕商合建,它们多创办于乾隆、嘉庆以前,而且以照顾商人的利益为主。纯由官绅修建的会馆,只有一个。象京师那种应试候选的“试馆”,苏州则根本没有。苏州的会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