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616765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榆林高新完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A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B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C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D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2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

2、水平。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3春秋中期以后,很多诸侯国的权力被少数强大的卿大夫家族所控制,政归大夫、政出家门、国君形同傀儡的情况层出不穷。这种情况表明()A宗法制度重新确立B天子共主地位丧失C等级制度遭受冲击D政治改革运动频繁4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后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这反映商朝末期()A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B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C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D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5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

3、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 B燕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6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C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D指的是郡县制7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8每当白鹿原上发生大事件,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电视剧白鹿原的这些剧情,主要反映了()A宗法制的影响B分封制的影响C世官制的影响D郡县制的影响9秦朝三公

4、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相权不断削弱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C皇权不断加强D中枢机构不断完善10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1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36(后增至41),设县约1000左右。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

5、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士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A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B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C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12国学大师钱穆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 “化家为国”,主要得益于()A颁布挟书律B创立科举制C海内为郡县D汉承秦制1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统治者()A完善中枢权力体系的意图B密切各地区经济联系的意图C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意图D提高经济区域化程度的意图14

6、学者钱穆指出,其实“宰”和“相”,在春秋时代也仅系封建贵族的家臣,但到秦汉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这反映了()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C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转变D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15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丞相主管全国军事C国家政局稳定太平D太尉纯属后人杜撰16出土于云梦县的睡虎地秦慕竹简中的语书是南郡郡守腾给本郡各县、道发布的一篇文告,其强调“矫端民心,去其邪僻,除其恶俗”。据此可知,郡守()A可以任免属

7、县的官员B权力类似西周的诸侯C有地方民风教化之责D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17秦朝时期,“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这反映出秦朝()A实行依法治国B百官胆小怕事C皇帝独裁专断D行政机构缺失1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A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19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风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

8、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0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A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趋于顶峰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21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2以下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

9、有叛将而无叛吏B有官无吏,人员精干C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D置使以总国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23“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4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25金克木在风流汉武两千年中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

10、帝国的运转机制,加上了软件。以下机制不属于汉武帝加装“软件”的是()A十三部刺史B司隶校尉C中朝制度D监御史2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自秦代设置监察机构以来,我国历朝都很重视监察制度建设。以下官员或机构不属于专事监察职责的是()A参知政事 中正B御史 御史台C提点邢狱司 都察院D刺史 十三州部2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这位官员最早可能生活在()A秦朝B东汉 C唐朝D宋朝28“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

11、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A汉朝 B唐朝 C宋朝D元朝29“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世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B与都省相互制衡C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D受到都省的节制30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A政治腐败B宦官专政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31“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A汉

12、朝 B唐朝C明朝D清朝32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或直接交中央各部院;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经军机处直达皇帝。该现象从本质上体现了()A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政治决策呈现封闭特性D政治决策的高效率33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秦朝的太尉B唐朝的中书省C宋朝的通判D清朝的军机处34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雍正帝提出“因俗利导”,乾隆帝则是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俗”。这些边疆民族政策()A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B推动了边疆地区

13、的经济发展C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D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统治35明英宗时期,内阁诸臣创立权宜之制:早朝只许言事八件。因此,内阁要处理除早朝时呈由皇帝裁断的八件事务外的所有奏章的票拟。这一权宜之制表明内阁()A获得了法定地位B有政务的决策权C是中枢辅政机构D成为实际的宰相二、材料阅读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