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7)鸿门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615434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7)鸿门宴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7)鸿门宴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7)鸿门宴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7)鸿门宴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7)鸿门宴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7)鸿门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7)鸿门宴(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同步练习(7)鸿门宴一、现代文阅读1.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王剑冰 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

2、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 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

3、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婉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

4、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合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名声和体面了,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

5、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婉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

6、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鴻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 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选自艺术散文选萃,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选取“鸿沟”这一有着丰厚底蕴的

7、历史遗迹为观照点和情感生发点,将与之有关的历史掌故一一勾连。B.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谈古论今,紧紧围绕对项羽的赞扬这一主线而展开。C.作者在描绘历史场景,勾描历史人物或抒发深沉之思的时候是那样的挥洒自如,发于所当发,止于所当止。D.文章第二段与结尾两处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虚实结合,既勾起读者对历史的回望和深沉思考,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凝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又勾连古今,让人对历史的遗憾与公正产生无限的感慨和长久的回味。E.霸王沽名,这一点在鸿门宴中有充分体现。他“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以致“放走了死对头空做一场皇帝梦”。假如没有鸿门宴这一事件,项羽不会以失败告终。2.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

8、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4.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二、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

9、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

10、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书不成,去去:离去。B.又不肯竟学竟:完成。C.毋妄言,族矣 族:灭族。D.是时桓楚亡在泽中亡:灭亡。2.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

11、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B.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C.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D.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项籍小时候,学文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B.秦始皇巡

12、游会稽时,项籍竟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高力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几十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丁壮,用兵力降服了地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译文:_(2)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译文:_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

13、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

14、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摘自鸿门宴)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令张良留谢谢:辞别。B.会其怒,不敢献会:适逢。C.大王来何操 操:携带。D.竖子不足与谋足:足够。2.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B.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C.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

15、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D.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叙述的事情属于刘邦、项羽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在鸿门宴上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B.“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所以,他立即派都尉陈平去召唤沛公。C.刘邦“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是因为当时情势危急;张良等大部分随从留下不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项羽。D.刘邦之所以最终诛杀了曹无伤,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得知曹无伤是内奸,把他“欲王关中”的政治野心向项羽告了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译文:_(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译文:_三、默写题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鸿门宴中,樊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