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亭湖区猪瘟的发病特点及免疫效果分析

上传人:wo7****35 文档编号:60602012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范文——亭湖区猪瘟的发病特点及免疫效果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范文——亭湖区猪瘟的发病特点及免疫效果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范文——亭湖区猪瘟的发病特点及免疫效果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范文——亭湖区猪瘟的发病特点及免疫效果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毕业论文范文——亭湖区猪瘟的发病特点及免疫效果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范文——亭湖区猪瘟的发病特点及免疫效果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范文——亭湖区猪瘟的发病特点及免疫效果分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1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21.2 文献综述21.2.1猪瘟病毒简介21.2.2猪瘟病毒流行现状及特点31.2.3非典型猪瘟的发病特点41.2.4非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51.3研究目的和意义51.4技术路线61.4.1实验分组61.4.2实验检测61.5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61.5.2主要研究内容71.5.3研究方法71.6研究基础7第二章 亭湖区猪瘟的发病特点以及防控净化措施82.1当前猪瘟流行和发病新特点82.1.1病症非典型化,呈多地区散发性流行82.1.2混合感染多,病情复杂82.1.3妊娠母猪带毒,繁殖障碍严重82.1.4 急性死亡少,但持续感染82.2猪瘟防

2、控净化措施92.2.1正确使用疫苗,确保冷链连续92.2.2规范药物使用,严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92.2.3控制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的发生92.2.4坚持“自繁自养、防重于治”的饲养方针9第三章 猪瘟免疫效果评估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13.1实验材料与方法113.1.1实验材料113.1.2实验方法113.2实验结果与分析133.2.1各猪场免疫程序133.2.2抗体评估结果与分析133.3实验结论14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工作14参考文献151亭湖区猪瘟的发病特点及免疫效果分析 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 也称猪霍乱,是由猪瘟病

3、毒(CSFV)引起的猪的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定为须申报动物传染病,是目前危害世界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猪是该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世界各国都将猪瘟防疫列为国家动物卫生行政工作的重点,采取预防、防疫及检疫措施,以提高养猪产业的收益。猪瘟于1833年首次发现于美国俄亥俄州,百余年来其流行遍及全球,我国近几年因猪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数十亿元。目前有不少国家先后已消灭了猪瘟,现在该病主要在南美和亚洲地区流行,在欧洲一些国家也时有发生,而世界上主要猪肉生产及输出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欧盟各国,更是进一步以全场扑杀的方

4、式,成功地扑灭猪瘟,成为非猪瘟区,极大地提高了毛猪的外销竞争力。由于猪瘟对养猪业的危害,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猪瘟的预防和控制,认真制定执行控制和消灭猪瘟规划,特别是猪瘟存在国都高度重视对其防治的研究,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那些无猪瘟国家除了禁止从猪瘟存在国进口活猪、猪肉及猪肉制品,强化口岸检疫,密切监测有猪瘟国家的疫情,建立健全猪瘟疫情报告、监测、法律法规和扑灭措施等之外,也还在继续开展对猪瘟的研究工作。1.2 文献综述1.2.1猪瘟病毒简介猪瘟病毒(CSFV)与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BVDV)和羊边界病病毒同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

5、e)瘟病毒属(Pestivirus)中的成员(ICTV2008)。病毒粒子呈直径为40-50 nm的球形,并且具有囊膜结构。其基因组为长度大约12kb的单股正链RNA。外围包有脂质层的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核仁的直径大约为30nm(De Vouge MW Thaker AJ et a1.1977)。在自然条件下,猪、野猪是猪瘟病毒惟一宿主。其他动物对猪瘟病毒均有抵抗力。各种类别和年龄段的猪群均易感。猪瘟病毒虽然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是毒株的毒力存在很大差异。强毒株可引起猪群急性猪瘟的感染,具有高致死性;中等毒力毒株感染的后果与宿主的年龄、免疫状况和抵抗力等宿主因素有一定关系。弱毒株感染胎儿后,发病

6、轻微或呈亚临床表现,但胚胎或新生仔猪感染后常引起死亡。猪瘟的持续感染一般由无毒力株引起,虽然临床上不表现任何症状,但血液中含有的病毒滴度水平很高。不同毒株的毒力可通过在猪体的一代或多次传代后增强。猪瘟病毒在环境中存活的时间由介质的含毒量决定,不同的环境中其存活条件不同(Edwards et al. 2000)。细胞培养液在60下作用10 min后便失去活力,而在不含纤维蛋白的血液中病毒需要68下作用30 min才能被灭活。在20下,猪粪便中的猪瘟病毒可存活2周,4可存活6周以上。CSFV在冷冻、潮湿以及富含蛋白质的条件下长期可以存活。但在液体环境中,20仅可存活2周,4不超过6周(Haas B

7、 et al. 1995 ) 。CSFV在环境pH 5-10时相对稳定,当pH5时,稳定性主要随温度变化(Depner et al. 1992)。病毒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可存活数月。病毒对氯仿、2%的氢氧化钠、乙醚等非常敏感,抵抗力很差(蔡宝祥2001)。1.2.2猪瘟病毒流行现状及特点猪瘟曾广泛流行于全世界各养猪国家,是危害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每年由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因此,各国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对该病进行防制与根除。至1992年,先后有美国、阿尔己尼亚、丹麦等24个国家与地区宣布消灭了猪瘟。但到1993年,一些己宣布消灭了猪瘟的国家,如荷兰、瑞士、比利时、瑞典、德国、西班

8、牙、海地多米尼加等又先后出现了猪瘟的复发,无猪瘟的国家与地区减至16个, 目前该病主要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国家与地区流行。在我国, 猪瘟流行历史久,范围广、危害大,严重威胁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内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作为严密检测和检疫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猪瘟流行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以前的大规模爆发流行转变为地区性、周期性、散发形式。在发病特点上,由以前的典型猪瘟逐渐转变为非典型和慢性猪瘟,病程延长。己宣布无猪瘟的国家,也由于野毒传播和防制不严格而爆发猪瘟。从临床表现上看,猪瘟病毒感染猪不表现典型的猪瘟临床特征;在病理变化上,由以前的典型猪瘟病变逐渐转变为广泛性、

9、弥散性出血为特征的一般性病变。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猪瘟流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以上猪瘟流行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近年来我国猪瘟的发生又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更为复杂,由之前的大面积暴发变为点发、地区性流行,临床特点也由急性死亡变为温和性及长期带毒,而且免疫猪群发生猪瘟越来越多,使得临床诊断更加困难。目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区猪瘟病例多以非典型猪瘟和温和性猪瘟出现,其引起的种猪繁殖障碍与持续性感染、仔猪的先天性感染、免疫失败以及和蓝耳病与伪狂犬的混合型感染时有发生,这不仅每年造成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治疗带来了很多不便和难度。并且由于相关的立法不完善,各个养殖户都追求经济利益的

10、最大化,发现带毒猪立即扑杀的方法不大可行,大部分养殖户都采取保守治疗,从而使猪瘟病毒源源不断的向外传播,形成了恶性的传播链。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治疗方法的欠缺,使得近些年猪瘟的病情更为复杂;疫苗使用不当使仔猪出现免疫麻痹,从而导致免疫耐受。猪瘟病情的复杂化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我们在猪瘟的防治工作上难度更上一个层次。通常大多数带毒猪表现为隐性感染,不表现出用肉眼可观测出的任何病理变化,特别是隐性感染的成年猪,不表现出症状,发病率也非常低,常被忽视,但却源源不断的向外界散播病毒,给周围猪群的健康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实验室里,用人工感染实验猪,使其持续性感染,则其可带毒2年左右,不但可以引起水平

11、传播和垂直传播,并且能形成恶性循环链。以前猪瘟在各个阶段的猪群中都能引起发病,但长时间以来由于猪瘟属于强制性免疫,使得猪只体内的猪瘟抗体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所以猪瘟的大面积爆发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但非典型猪瘟和温和性猪瘟发病率不断升高,给我区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1.2.3非典型猪瘟的发病特点主要发生于经猪瘟1-2次免疫过的猪群或免疫情况不明的外来仔猪,以10-20日龄和40-60日龄这两个阶段的仔猪多见。以零星散发为主,跳跃式传播,发病后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死亡率相对较低。病程较长,可达10-30天,有的长达1-2个月,较大的猪一般能耐过,耐过猪在一二个月后甚至可终生带毒、排

12、毒,引起健康猪感染发病。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会发病,仔猪发病后的死亡率高于成年猪。1.2.4非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仔猪发病一般病情严重。在发病初期,病猪精神沉郁,头低起初出现便秘,以后持续腹泻,粪便稍带黄绿色,具有明显的恶臭味,上面附有粘膜,耳后及四肢下皮肤有出血斑点,有的连一片,压指不褪色。后期极度消瘦、四肢麻痹站立不稳,最后衰竭死亡。母猪引起繁殖障碍,出现不孕、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等症状。子宫内感染的分娩仔猪皮肤出血较多见,且初生死亡率高。新生胎儿衰弱,精神沉郁、吃奶无力或不吃奶,拉稀,陆续死亡。猪体内长期带有猪瘟病毒,持续向外排毒,使用疫苗免疫

13、,不产生抗体,增重非常缓慢或者形成“僵猪”。成年猪症状不大明显,体温略高,40C左右,食欲不振、身体消瘦、被毛粗乱、精神萎顿、行走无力呈摇摆状,终日打堆挤卧,便秘和腹泻交替,体表通常没有出血性的变化。剖检病死症状大部分不太明显,具有多样性、综合性、不典型性,需仔细观察。死胎仔猪有时可见到皮下水肿,腹腔积水。病猪全身脏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粘膜有出血点。喉头及胃底部有出喉头及胃底部有出血点,肾脏颜色变淡,肾表面有出血点,脾脏稍肿大,个别猪有黑色突起梗死灶。胃腺区有弥漫性出血点,肠道粘膜有出血点,在回盲部有的病猪有溃疡,淋巴结水肿并有出血点,切面周围出血,有的呈大理石状。1.3研究目的和意义我国是

14、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的大国,生猪的存栏量占全世界比例近50%,猪肉的消费占全国肉类消费 60%左右。据相关资料报道,最近几年,由猪瘟导致猪死亡的占整个猪病的 30%以上,每年使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达百亿元(毛泽明等2014)。近些年,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混合型感染的出现,不仅给治疗带来了很多不便和难度,也给相关工作者治疗该病提出了挑战。出于国情及当前猪瘟流行现状的考虑,像西方国家那样采用大规模扑杀的方式来消灭猪瘟在我国基本不可能实现,接种安全有效的猪瘟疫苗仍然是中国防制猪瘟的一个主要手段。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兽药监察所成功选育了一株适应家兔后对猪基本无毒力、保持着良好免疫原性的弱毒疫苗株中国

15、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其具有遗传稳定、无残余毒力、免疫力强、保护率高且持久等特点,是当时国际上公认的效果最好的猪瘟疫苗,正是由于这种疫苗的推广应用,曾为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猪瘟的防制乃至消灭猪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猪瘟流行情况及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仔猪胎盘垂直传播及先天免疫耐受,同时还存在其他多种非典型的发病特点,这对我国养猪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和极其严重的损失。针对当前情况,在预防和控制减少应激,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切实做好猪群平时的免疫监测工作,做到保证疫苗质量、保证免疫过程质量、保证检测过程质量,综合分析监测数据,全面了解猪群猪瘟流行现状和免疫状况,制定并执行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确保免疫效果和提高群体免疫水平。切断猪瘟流行的恶性循环的链锁,始终坚持淘汰带毒种猪,抓住培育无持续感染的健康种猪群及后备种猪群这个核心,只有坚持这些措施,才能最终实现净化和控制猪瘟的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调查亭湖区5个规模化养猪场的免疫现状,对各猪场猪瘟抗体阳性率、合格率等抗体水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基本的解各猪场的猪群健康状况,并根据统计的数据,帮助各猪场调整和制定出更好的免疫方案,提高猪群猪瘟免疫水平,进一步监测免疫效果。进而为制定猪瘟控制净化措施、控制猪瘟疫情的发生提供参考。1.4技术路线1.4.1实验分组目前,所选的5个规模养殖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