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师说》 第2课时 导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595504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师说》 第2课时 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师说》 第2课时 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师说》 第2课时 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师说》 第2课时 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师说》 第2课时 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师说》 第2课时 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师说》 第2课时 导学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师说 学案2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言知识,积累关于从师的名言,背诵课文。2读:了解韩愈及其主要作品;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3写:运用排比修辞写一段议论性文字。4练: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诵记名言警句关于从师的名言1务学不如务求师。扬雄2圣人无常师。韩愈3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4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太公家教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

2、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

3、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2文体知识说“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

4、完成该题)(1)字音识记句读(du)或不焉(fu)官盛则近谀(y) 郯子(Tn)苌弘(Chn) 老聃(dn)李氏子蟠(pn) 六艺经传(zhun)贻之(y)(2)辨形组词 2涵咏词义(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懂得。(2)无贵无贱:无论,不分。(3)圣益圣:更加。(4)作师说以贻之:赠送。(5)小学而大遗:遗漏。(6)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8)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一词多义师传道惑(3)文言虚词所以焉其则四、速读感知课文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答:_答案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第四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本文的写作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一、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_(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今义:_(3)吾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

6、:_(4)无贵无贱古义:_今义:_(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今义:_(6)小学而大遗古义:_今义:_(7)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义:“所”与“以”的结合,“用来的”、“的凭借”。今义:表示因果关系。(3)古义:两个词,从,跟从;而,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古义:无论,不分。今义:没有。(5)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6)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7)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

7、需要。2词类活用(1)而耻学于师: _(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3)小学而大遗: _(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_(5)吾从而师之: _(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_(7)孔子师郯子: _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2)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3)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名词用作动词,低于(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3)不拘于时: _(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5)而耻学于师: _(6)师不必贤于弟子:

8、 _(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_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被动句(4)宾语前置句(5)介宾短语后置句(6)介宾短语后置句(7)省略句4翻译下列句子(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_(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_(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_(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_答案(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3)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样样都)胜过学生,(师生的差别只是)听到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4)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来赠送给他。二、重点突破5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有关老师的哪些方面的问题?我来答题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