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29326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60543150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7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选择理论29326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公共选择理论29326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公共选择理论29326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公共选择理论29326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公共选择理论29326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选择理论2932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选择理论29326(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讲: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经济学帝国主义,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说起 资源是稀缺的,并且这一资源不仅是一种用途,更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选择 视角的转变 纵向的关系横向的关系(交易),经济学帝国主义,公共选择理论的学术地位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种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民主立宪制政府的各种问题的学科,传统上是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对此更为普遍的称呼则是政治学)。公共选择理论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个人,以此研究他们在民主体制或其它类似的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 公共选择理论第一次把政府纳入经济分析的范围

2、之内,开创了政治经济研究的新视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济学帝国主义,相关的研究领域 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主要公式之一是假设人们的行为都是出自从有限的可用手段里挑选达成目标的途径。 实证政治理论(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研究目标不同、但却有相同研究公式的学科。 社会选择理论(Social choice theory)也是一个相关联的研究领域。,经济学帝国主义,公共选择理论的涵义 所谓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即所有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

3、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流派。其突出特点是,将政治过程看作某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在这个“经济活动”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货币”,而选举制度则可等同于“市场制度”。,经济学帝国主义,政府中的“市场机制” 生产者政府 消费者选民 市场机制选举制度 货币选票,经济学帝国主义,市场是有效配置各种资源的手段,其借助于价格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在市场环境中,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要获取的是最大效用。 在非市场环境的民主社会中,民众对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意愿是通过投票方式来表达的。公众通过投票选举产生自己满意的政府

4、,由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行决策。,经济学帝国主义,公共选择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国家干预的失败 政府经济理论的缺乏 新福利经济学的影响(市场失灵、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经济学帝国主义,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前提 (一)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易”性质 传统经济学:生产过程 新制度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分析单位定位于交易而不是生产 从交易的角度看,经济学和政治学并没有什么不同 (二)政治规则完善论 理性经济人的交易顺利进行必定要求合理的政治行为规则。 (三)“经济人”的假定 理性的自利主义者:自利的、理性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前提 (四)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的

5、进一步分析 作为投票者的经济人 目标:投票者个人的利益;所在利益集团的利益 候选方案 选举程序和规则 约束选举人的外部条件 信息不完全、公共分担和搭便车、选择结果的强制性 作为选民代表的经济人 大多数国家 是间接民主制:委托代理机制 作为政治家的经济人 寻租和创租,经济学帝国主义,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 所谓公共选择,指的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如何分配。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在民主政治体制下,通过投票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从而把个人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私人选择,是指个人在市场上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选

6、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程。 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的区别: 1选择的场所和方式不同。 2选择所遵从的原则不同。 3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 4市场竞争性质的不同。 公共选择的必要性?,经济学帝国主义,公共选择理论的诞生 现代的公共选择理论开始于政治学家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他在1948年提出了一套后来会成为中位选民理论(median voter theory)的概念,他也写下The Theory of Committees and Elections(1958)一书。经济学家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将他称为是“公共选择理论之父”。 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

7、克在1962年共同发表了赞同的计算(The Calculus of Consent)一书,这本书被视为是创立公共选择学派的里程碑。,经济学帝国主义,公共选择理论的诞生 阿罗在1951年所发表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一书也影响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其它重要的作品还包括了公共行政学家Anthony Downs所著的民主的经济理论(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1957)以及Mancur Olson所著的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1965)。 公共选择理论通常

8、与维吉尼亚州的大学相连结,尤其是乔治梅森大学、维吉尼亚大学、和维吉尼亚理工大学。乔治梅森大学的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与戈登图洛克一同发展了这个理论,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政治经济学的“维吉尼亚学派”。,经济学帝国主义,公共选择理论的诞生 随着公共选择社会(Public Choice Society)组织在1965年于美国成立,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也随之加快。组织的所在地开始发行一份名为公共选择的学术期刊,并且定期举行学术讨论会。参与期刊和讨论会的主要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公共行政学、以及社会学家们也都参与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公共选择理论发展的结果则是产生了一批专精于研究集体决策的学者,在研究上这些学者假

9、设所有的经济人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公共选择学派研究的方法论突破 经济人的自利主义本性 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将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应用到政治学的分析过程,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的固有局面。,投票理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1、全体一致规则 又称为一致同意投票规则,指的是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的一种表决方式。 萨缪尔森认为,全体一致性规则是完全竞争的理想市场在政治上的对立物,因此,在其运转过程中,也存在着两种投票均衡。 其一,给定每个人享受该公共产品的成本,即每个人应出的税价,在此税价下,每个人都宁愿取得的公共产品的数

10、量。 其二,在某一个均衡点上,离开它的任一变动都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与前者相比,第二种均衡点是导致符合帕累托最优的公共产品量和税收份额的惟一投票规则。 这种方案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所有参与者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有效避免“搭便车”行为; 一种理想,投票理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2、多数规则 过半数规则,又称简单多数制,指的是一项关于公共产品量的协议,当超过半数或超过半数之上某一比例的投票者赞成时,就可以通过的制度规则。 具体运作过程中三种情况 其一,只有一项议案需要决定取舍,那么,通过简单多数制就一定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 其二,在两项不同的议案中选一,也一定会得出结果,即一个议案得到

11、过半数票而被批准; 其三,可选的议案有多个,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的方法常常是两两表决,即每一次只提交一对议案进行投票,过半数者参与下一轮投票,直到其中的一个议案被最终通过。但此时会出现循环投票的现象。,投票理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2、多数规则 优点:节约集体决策的成本 缺陷: “多数人的强制”。最终的决策结果所体现的只是参与者中多数人的利益,而少数派的利益却得不到有效的实现,那么,就很可能导致“多数人的强制”。这就意味着多数投票制所作的每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具有内在的强制性。 “外部成本”:布坎南和塔洛克把这种损失即集体决策结果与个人愿望不一致时对个人的损失称之为决策规则的“外部成本”。 但几

12、乎没有“外部成本”的全体一致规则所消耗的时间成本也是很大的。 对此,公共选择学派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最优过半数”的概念。,投票理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3、循环投票:投票悖论(The voting paradox) 早在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孔多赛就提出了著名的“投票悖论”,也称做是“孔多塞悖论”。 该现象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称为“周期多数现象”或“投票悖论现象”,是指在运用简单多数制进行集体选择时,如果议题能在投票成员中做出修改,将会出现投票的结果随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导致这些选择方案在分步骤的部分方案比较过程中都有机会当选。这一问题的代表性结论则是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假定有甲、乙、丙三人,对

13、A、B、C三个方案进行投票,各人的偏好程度如下: 甲: CB A 乙: A C B 丙: B A C,投票理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3、循环投票:投票悖论(The voting paradox) 由于甲乙都认为B好于C,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社会也应认为B好于C;同样乙丙都认为C好于A,社会也应认为C好于A。所以社会认为B好于A。但是,甲丙都认为A好于B,所以出现矛盾。 如果进行两两投票,采用简单多数投票制规则,则不可能得出最终结果。 这种情况随着投票数目和备选方案数量的增加,投票悖论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 投票悖论反映了直观上良好的民主机制潜在的不协调。,投票理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

14、3、循环投票:投票悖论(The voting paradox) 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以投票的多数规则来确定社会或集体的选择会产生循环的结果,这就好象一只狗在追自己的尾巴,会没完没了地循环下去。结果,在这些选择方案中,没有一个能够获得多数票而通过。“投票悖论” 对所有的公共选择问题都是一种固有的难题,所有的公共选择规则都难以避开这种两难境地。 如何消除这种“循环”现象? 公共选择学派所做的努力:议程控制,投票理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3、循环投票:投票悖论(The voting para

15、dox) 其一,如果使参与投票的总人数为单数,则简单多数规则就可以产生惟一的集体选择方案;而且该方案所达到的决策结果与中间投票者偏好一致。“中间投票人定理” 其二,理论假设:如果每个参与投票人的偏好排列呈单峰状态,循环周期现象就不会出现。 偏好单峰状态:个体对多个选择方案的偏好排列顺序如同一座只有一个顶峰的高山,具有同质特性。 但在多维的选择中,单峰值偏好并不能完全消除循环周期现象产生的可能性。塔洛克等人研究发现,循环周期出现的可能性与投票人的数量和可供选择的方案数量成正比。他们运用计算机计算发现,如果是三人三种选择方案,出现循环周期现象的概率是5.7%;而当参与投票的总人数达到15人,供选择

16、的方案个数为11个时,循环周期现象的概率就会猛增到50%。,投票理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4、中间投票人定理(中位数投票人定理) 在简单多数投票中,假设所有投票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并且投票人数为奇数的情况下,投票的最后结果必然是中间投票人所偏好的结果。 只要投票者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票的规则下,必定会出现唯一的均衡结果,而且这个均衡结果与中间投票人的第一偏好正好相等。这就是所谓的中间投票人定理。 中位数投票人:指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中间状态。 中位数投票人: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投票理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5、互投赞成票 又称为投票交易,它是多数规则选举制度中的合作行为。即一投票者在投票赞成自己强烈偏好的议案的同时,也赞成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稍有损害而对另一投票者至关重要的议案,以换取该投票者对自己强烈偏好议案的支持。 从实际的政治看,投票交易有两种形式:一是买卖选票,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