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一半期历史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511405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秋高一半期历史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秋高一半期历史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秋高一半期历史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秋高一半期历史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秋高一半期历史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秋高一半期历史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秋高一半期历史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试时间:2018年11月】绵阳南山中学2018年秋季高2018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命题人:黄姝碧 审题人:唐艳第卷(选择题,共40分)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1分,共40分)1、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 B. 世袭制 C. 礼乐制D. 分封制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B.政权与族权互为表里C.思想统

2、一促进政治统一 D.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3、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家国同构观念 B孝敬父母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4、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 A. 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 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C. 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D. 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5、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

3、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6、国学大师钱穆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化家为国”,主要得益于 A颁布挟书律 B创立科举制 C海内为郡县 D汉承秦制7、2019年2月5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4、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8、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C.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 D.秦朝面临着灭亡的危险9、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

5、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0、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下列选项与此相符的有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北宋枢密院的设置元朝设立行中书省 清朝设立军机处A. B. C. D.11、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B宋朝的通判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1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

6、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13、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这段言论主要揭示了 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阶级的利益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14、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7、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15、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A郡县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16、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 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7、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

8、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B. 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18、下面一组有关印玺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D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进19、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这里的“归流”是指 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治理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C西南

9、少数民族事务由理藩院掌管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管治 20、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21、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个英国人(次)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C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D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22、1867年,英国太古洋行上海办事处开始营业,它可以进行“合法”通商贸易的城市是 A福州、苏州 B上海、宁波 C广州、沙市

10、D重庆、天津23、“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的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未认识到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残酷性 只看到了“船坚炮利”和科技文明夸大了殖民主义传播文明的作用 忽略了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AB C D24、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还有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B. 英军发展海外贸易C.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D.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2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

11、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26、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日,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日,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开设工厂 协定关税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A B C D27、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其实质是A.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中国的矛盾

12、 B.俄国反对日本占领辽东半岛C.三国联合反对日本,支持中国收回失地 D.俄德法三国利害关系不一28、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青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支持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A. B. C. D. 29、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下列史迹,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的是A.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B. 定都天京,建立政权C. 颁行天朝田亩制度 D.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30、“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

13、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这次“战败”是指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平碉楼主要由近代旅美、旅加华侨兴建。据统计,1921年至1931年开平共建碉楼940座,占总数的512,而1932至1942年,开平只建碉楼114座,占总数的6。1932至1942年碉楼兴建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加深 欧美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西方国家经济萧条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衰退A B C D32、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抗战的精神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A B C D33、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