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511380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4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4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4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4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4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4(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报告文学的史料化王晖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报告文学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鼎盛期和90年代的低谷期之后,表现出多元裂变与平稳前行的态势。在影像视听艺术成为大餐的今天,有良知的报告文学作家仍然在坚守着严肃的写作,令人欣喜的作品也时有出现。特别是近些年来,强调个人性和亲历性,关注底层现实、呈现生活原生态的“非虚构”文本的出现,使传统报告文学写作的理念、视野和方法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获得刷新与拓展。然而,

2、报告文学的创作质量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再现对象的书写取向。有人称之为“史志性报告文学”。进入新世纪,这种状况仍然有增无减,而且大都将目光聚焦于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和战争。不能说其中的作品没有可取之处,但有相当比例的作品动辄几十万字,堆砌历史资料的史料化现象颇为严重,其间几乎看不到作家对于现实的回应与思考。当下报告文学史料化倾向的出现,可能会有诸多的理由,譬如网络和电视信息传播的迅速与公开,使常规思维中报告文学作为文艺“轻骑兵”的新闻报道功能大为弱化;力图强化报告文学把握事物的深度和力度,以维持、彰显自身的写作优势,

3、使日渐萎缩的文学重新积聚能量;当然,这其中可能还有作家规避写作风险的生存考虑。但有一点不能含糊,那就是报告文学创作的现实性本质。报告文学与虚构文学写作在目标上存在着差异,它要通过写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叙事,表达作家对现实社会文明进程与状态的观察、反思甚至批判。报告文学文体存在价值的凸显与获得,并非在于其对于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描述得全面、“打捞”得及时,甚至猎奇式的钩沉,而在于它对于现实触及的刚性和锐敏。正如茅盾所说:“报告作家的主要任务是将刻刻在变化,刻刻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问题立即有正确尖锐的批评和反映。”对于现实,特别是有关当下转型时期重大社会和民生问题现实的表现,应当成为报告文学艺术指向

4、的首选,成为报告文学作家坚守现实性的基本责任和书写伦理。在现实面前,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家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报告文学作家不应该“王顾左右而言他”。否则,报告文学写作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进一步说,即使是在报告文学中回看历史、钩沉过往,也应立足于现实的支点。近几年来出现的书写历史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大都具有这样的特质,比如何建明等的忠诚与背叛、黄传会等的中国海军三部曲、赵瑜等的革命百里洲这些作品将所书写的宏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激活,发掘并凸显其与当下现实的某种对应性或启示性,让所书写的历史不再“史料化”,而是真正活起来,让今昔对应和对话,让历史告诉现实,让历史启示现实。(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5、)1下列有关“报告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它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出现了鼎盛期和低谷期,近十年来又出现多元裂变和平稳前行的态势。B传统报告文学写作的理念、视野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刷新与拓展,这与“非虚构”报告文学文本的出现有关。C有一种报告文学,它采用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再现对象的书写取向,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D将目光聚焦于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和战争,报告文学的这种创作状况在进入新世纪后仍然有增无减。答案D解析D项对应的文本句在第二段,“这种状况仍然有增无减”,其中“这种状况”指代的是“史志性报告文学”,而选项为“将目光聚焦于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和战

6、争”,缩小了概念的范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随着网络和电视信息的迅速与公开传播,报告文学作为文艺“轻骑兵”的新闻报道功能大为弱化。B过分强调报告文学把握事物的深度和力度,作家规避写作风险的生存考虑是报告文学的史料化倾向出现的主要原因。C通过写实性叙事,对现实社会文明进程与状态进行观察、反思甚至批判,这应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虚构文学的终极诉求。D报告文学作家如果也“躲进小楼成一统”“王顾左右而言他”,那就是偏离或漠视自己的基本责任和书写伦理。答案B解析第二段中“可能会有诸多的理由”后,例举了三方面的因素,B项中所说的因素,是其中两方面的原因,但文中并没有说是主要原因

7、。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几年来,报告文学确实出现了诸如忠诚与背叛中国海军三部曲等优秀作品,这与作家们坚守严肃的创作态度有关。B即使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描述全面、“打捞”及时,报告文学文体存在价值也不一定因此就得以凸显。C忠诚与背叛中国海军三部曲等能成为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是因为它们找到了立足现实的支点,更是因为其成功钩沉过往。D报告文学不是不能涉及历史题材,而是在涉及历史题材时也要立足于现实的支点,让今昔对话,让历史告诉现实或启示现实。答案C解析“是因为更是因为”递进关系错误,“它们找到了立足现实的支点”与“其成功钩沉过往”对调。(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

8、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旧家的火葬夏衍半个月前,接到妻从上海寄来的信,说六月一日游击队打到杭州近郊,把我们的旧家放火烧了。因为那屋子被敌伪占领了之后,开了一所很大的茧厂,所以除屋子全烧之外,还烧毁了敌人已经收买了的几十万元的茧子。妻在后附加着说:“我们觉得很痛快,这最少对于你们沈家的那些不肖子弟,给了一个不小的教训。”在将信将疑中,昨天深夜看到了中央社金华发的一个电报,证实了这一消息我出生的旧家,竟在这样的情形下火葬了。和妻子一样,我也只能喊出了一句痛快。四十年前我出生在这古旧的大屋子里。那是一所五开间,而又有七进深的庄院。这一百年前造的屋子,说得毫不夸张,至少可住五百人以上,我在这破旧而大得

9、不得体的旧家,度过了十五个年头。辛亥革命之后,我的哥哥因为穷困,几次要把这屋子卖掉,但是在那时候竟找不着一个能够买下这大屋子的买主,哥哥瞒了母亲,从城里带一个人在估看,我只听见他们来回讨价还价,一会儿笑一会儿争之后,哥哥愤愤地说:“单卖这几千块尺半方的大方砖和五百几十块青石板,也非三千块钱不可!”我才知道了这些日常在那里翻掘起来捉灰鳖虫的方砖,也是这样值钱的东西。据母亲说,这屋子是我们祖上“全盛时代”在乡下建造了而不用的“别邸”,那高得可怕的粉墙,将里面住的“书香子弟”和外面矮屋子里的老百姓分开,所以不认识的人,只要一问沈家,那一带的人立刻就会知道:“啊,墙里。”“墙里”变了太平门外沈家的代名

10、,据说已经是近百年以来的事了。但是,辛亥革命前后,我们的家衰落到无法生存的田地,这屋子周围的田地、池塘,都渐渐地给哥哥押卖了,只有这屋子,却因为母亲的反对,而保留着它破旧得像古庙一般的形态,夏天的黄昏会从蛀烂了的楼板里飞出成千成万的白蚁,没人住的空房间也会白昼走出狐狸和鼷鼠,但是,墙里和墙外的差分,却因为“墙里”人的日益穷困,而渐渐地撤废了,墙外的孩子们也做了我的朋友,我记忆中也还鲜明地保留着一幅冬天自己拿了篮子到乡间去拾枯柴的图画。母亲在那个时代里算得是一个性格奇特的人,四十五岁死了我父亲之后,从没念过一句佛,从没烧过一次香,出嫁了的姊姊送她一串念珠,她却丢在抽斗里从来不去理会。从这种性格推

11、衍开去,她是一个富于民主精神的人,她从不讨厌邻近的穷孩子到我家里来,也从不禁止我和这些野孩子们在一起。但是,具有这种近代性格的人,对于这所古旧的屋子,她却怀抱着使人不能相信一般的留恋与执著,我中学毕业的那一年她郑重地对我说:“趁我活着,把这屋子分了吧,我一死,迟早会给你哥哥卖掉的。”当时是五四之后,我根本就对这象征封建的“破庙”有了反感,所以我对于她苦心地保守了几十年的财产简直不加任何的考虑,随口地说:“我不要,让他卖去!”这句话伤了她的心,背着人哭泣了一整日,我也就从这时候离了“家”。“旧家”的影子在记忆里渐渐地淡忘了,一直到抗战开始那一年的初夏,接到母亲病笃的消息而赶回到这屋子的时候。随着

12、时代的变迁,这旧家也有了几度的沧桑。第一次欧战之后,因为民族工业的勃兴,我哥哥也在这封建的屋子里开过一个现代式的工厂,用新式的“机子”织杭纺。在“城外”这屋子算是第一所“工场”,浙江丝织业凋落了之后,“机子”停止了工作,于是这屋子在五年前又变了“正大茧厂”。那一年,因为哥哥要把母亲卧房侧面的“果园”改作屯茧的仓库,要把“果园”的枣树和橘子树斫掉,他们之间曾引起过一次很大的冲突,但是结果母亲失败了,我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青葱的枣树园已经变了煞风景的“茧灶”了。我虽则不曾亲耳听见丁丁的伐木声音,但是“樱桃园”最后一场的主人公们的心境,我是感受得到的。在斗争剧烈的时候,我屡次感觉到潜伏在我意识底层的

13、一种要将我拖留在前一个阶段的力量,我挣扎,我残忍地斫伐过我自己的过失,廉价的人道主义,对于残酷的斗争的忌避,这都是我回想到那旧家又要使我恼怒于自己的事情。而现在,一把火把象征着我意识底层之潜在力量的东西,完全地火葬了,将隔离了穷人的书香人家的墙,在烈火中烧毁了。我感到痛快,我感觉到一种摆脱了牵制一般的欢欣。1939年5月(选自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有删节)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篇散文选材典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通过一幢老屋的命运,折射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风云与时代变迁。B作者用大量篇幅回忆了自己的母亲,主要是为了表现“我”与母亲对“旧家”的态度完全不

14、同。C文中写到的哥哥和母亲的冲突,象征着新旧思想的冲突,最终以哥哥为代表的新思想取得了胜利。D文章采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方式,回忆有关“旧家”的人和事,描述了作者因“旧家的火葬”而生的情感波澜。答案D解析A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错误,应该是“以小见大”。B项,“主要是为了表现我与母亲对旧家的态度完全不同”理解错误,为了说明旧家融汇着我关于亲情和故乡的难忘记忆。C项,“象征着新旧思想的冲突取得了胜利”错误,主旨故意拔高。5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奇特(或“不信迷信”)。如从没念过一句佛,从没烧过一次香。富有民主精神(或“贫富等级观念不强”)。如从不

15、讨厌邻近的穷孩子到“我”家里来,也从不禁止“我”和穷人的孩子在一起。对旧家特别留恋。如担心旧家被哥哥卖掉,建议分家。解析找到文中关键性的句子,加以分析,然后进行总结。如母亲的信仰观念与众不同,说明她不迷信;让邻居的穷孩子和我一起玩,可见她等级观念不强;建议我与哥哥分家,以免哥哥把旧家卖掉,说明她对旧家很留恋。6对于旧家的“火葬”,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加以说明,并分析其原因。(6分)答: 答案对于旧家的“火葬”,作者怀有的情感是复杂的。其中,有痛快、欢欣,因为作者明白旧屋在时代变迁中的衰败、焚毁是不可避免的,也使“我”摆脱了多年的牵挂和情感挣扎;(3分)但是,作者又是怀有依恋、惆怅、感伤的,因为旧屋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融汇着“我”关于故乡和亲情的难忘记忆。(3分)解析作者对旧家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旧家是阶级社会的象征,隔离了“我”和“穷人”,束缚着“我”的心灵,“我”对它的感情是厌恶的,对它的“火葬”是感到痛快、欢欣的;另一方面,旧家又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融汇着“我”关于故乡和亲情的所有记忆,故而对于它的“火葬”,“我”又是惆怅、感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