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苯并[α]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09169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苯并[α]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苯并[α]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苯并[α]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苯并[α]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苯并[α]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苯并[α]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苯并[α]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苯并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摘要: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苯并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吸附速率会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变小,速率曲线符合对数方程;吸附平衡时间420 min,最大吸附量为g/g(土)。苯并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会减少吸附量、降低反应平均吸附速率。关键词:苯并芘;吸附动力学;温度Adsorption Kinetics of Benzo pyrene in the SoilMA Li-sha,ZHANG Cui-yun,ZHAN

2、G Sheng,HE Ze(The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CAGS, Shijiazhuang ,China)Abstract: Study was made to adsorption kinetics of benzo pyrene in the soil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rate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time increased, the rate curve

3、was consistent with the logarithm equations; the adsorption time was20min and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g / g (soil). The adsorption of benzo pyrene in the soil was exothermic reaction; the temperature rising could reduce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the average response rate of adsorption.Key

4、words: benzo pyrene;adsorption kinetics; temperature 苯并芘在土壤中具有高度的稳定性、难降解、毒性强、具有极强的“三致”效应等特征,是多环芳烃中毒性最大的一种强烈致癌物。苯并芘进入土壤后的主要过程包括吸附、迁移、转化、降解等。土壤对苯并芘的吸附作用,直接决定了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归趋1-4。国外有关土壤中有机物的吸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研究成果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释在吸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但是专门针对苯并芘的吸附研究比较少。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一些有关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关注苯并芘的总量控制和生物降解方面,也没有发现专门针

5、对苯并芘在土壤中的吸附机理研究。因此,研究苯并芘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苯并芘在土壤中吸附动力学特征,分析反应温度对苯并芘在土壤中平均吸附速率和吸附量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 试剂与仪器苯并芘(%,标准品,德国),甲醇,THZ-C恒温振荡器,离心机,RF-10Axl荧光检测器,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1.试验土壤本次试验采用的土壤取自河北省石家庄周边的农田土,取样深度为4050 cm。采集到的土壤去除碎石、败叶等杂物,在空气中自然风干,过1 mm筛备用。土壤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见表1和表2。Table 1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

6、oil samples阳离子交换量/pH值含水量土壤粒径分布/m成份含量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采用中性乙酸铵法测定;土壤pH 值采用电位测定法测定;含水量通过在10下烘61h 确定;土壤粒径分布用马尔文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土壤的黏土矿物成分和土化学成分在物化探研究所采用X荧光测定。1.试验方法 吸附动力学试验根据预实验,确定吸附试验的反应初始浓度在100500 mg/kg土壤之间,选取该浓度范围,一方面根据土壤的吸附特性,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实际土壤的污染水平5-6。称取 g土壤放入100 mL锥形瓶中,灭菌30 min。取一定量的储备液稀释配制成/L苯并芘溶液,取一定量配制好的苯并芘溶液倾入盛

7、有已灭菌土壤的锥形瓶中,用锡箔纸密封瓶口,橡皮筋固定,放入THZ-C恒温振荡器中振荡min,10 min,20 min,30 min,4min,60 min,7min,90 min,10min,120 min,180 min,40 min,300 min,360 min,420 min,480 min,40 min。控制振荡频率为200 r/min,温度为。将锥形瓶中悬浮液倾入离心管中,放置到离心2min,转速400 r/min。将离心好的上清液用液相色谱仪检测。不同温度下吸附试验称取 g土壤放入100 mL锥形瓶中,灭菌30 min。取一定浓度的苯并芘溶液倾入盛有已灭菌土壤的锥形瓶中,用锡箔

8、纸密封瓶口,橡皮筋固定,放入THZ-C恒温振荡器中,分别在 , , 三个不同温度下振荡,1 h,h,h,h,h,h,h。控制振荡频率为200 r/min。将锥形瓶中悬浮液倾入离心管中,放置到离心机离心2min,转速400 r/min。将离心好的上清液用液相色谱仪检测。试验结果与讨论 吸附速率曲线及方程土壤或沉积物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主要存在着两种机理7:吸附作用。土壤或沉积物的矿物组分依靠范德华力和各种化学键力而使有机物吸附在土壤表面,多是以物理吸附为主,这是因为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表面能和带电性所决定的;分配作用。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包括水生生物脂肪以及植物有机质等)与水之间的分配作用,

9、受到土壤(沉积物) 有机质组成和结构的影响。两种机理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苯并芘在土壤中的吸附曲线规律见图1。图1 吸附速率曲线 Adsorption rate curves 吸附曲线呈非线性关系。对苯并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一级方程、指数方程、对数方程和乘幂方程拟合,以相关系数(r) 作为衡量方程拟合度的标准。由表3可以看出,对数方程拟合度最好。这是由于吸附开始阶段,通过物理吸附作用使得苯并芘快速的吸附到土壤颗粒表面,使得吸附量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表面上较易吸附的点位逐渐被占据,表面吸附达到平衡,苯并芘开始向土壤颗粒内部扩散,直到土壤有机质吸附能力耗尽,达到最终的土壤吸附平衡。因

10、此吸附曲线拟合呈现出对数形式。Table Adsorption rate curve fitting equation拟合方程相关系数线性Y=X+指数Y=对数Y=ln乘幂Y=吸附速率会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吸附曲线的斜率表征苯并芘在土壤中的吸附速率。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吸附反应的进行,曲线坡度越来越缓,斜率越来越小,意味着吸附速率也越来越小;最终曲线趋近于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此时斜率趋于零,达到了吸附平衡。吸附平衡时间及最大吸附量的确定。当吸附曲线成为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即斜率为零时,吸附反应达到了动态平衡,此时的吸附量即为土壤对苯并芘的最大吸附量。由图1可以看出该土壤对苯并芘的吸附平衡

11、时间为420 min,此时吸附量为98.g/g(土)。2.温度的影响及活化能由热力学方程和Arrhenius公式可知,温度是影响吸附速率和吸附量的一个重要因素。3个不同温度下吸附曲线见图2。 图不同温度下吸附曲线 curv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反应温度为20 时,吸附量最大;2次之;反应温度为30 时,吸附量最小。由于吸附过程是非均相过程,苯并芘分子从液相吸附到固体表面,其分子的自由能会降低,与吸附前相比,其分子的熵也是降低的。据热力学定律:GHTS,其中G、S均为负值,故H也是负值。由此可以看出吸附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温度升高会减少土壤对苯并芘的吸附量。不同

12、温度下吸附曲线斜率不同,斜率越大,即吸附平均速率越大;由图2可以看出,反应温度为20 时速率最大,2次之,30 的速率最小。根据阿仑尼乌斯公式 k=Aexp,升高温度会加快正、逆反应速率,由于吸附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因此升温会降低正反应的平均速率。结论苯并芘在土壤中的吸附是由表面物理吸附和有机质吸附两者的共同作用,吸附速率会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速率曲线符合对数方程。苯并芘在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时间为420 min,最大吸附量为g/g(土)。苯并芘在土壤中的吸附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会减少土壤对苯并芘的吸附量、降低反应平均吸附速率。参考文献:1 Doong RA, LEi W G Solubiliz

13、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by Pseudomonasputidain in the Presence of Surfactant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003, (B96): 15-27.2 Kim IS, Park JS, Kim KW. Enhanced Biodegrad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using Nonionic Surfactants in Soil SlurryJ. Appl

14、ied Geochemistry,XX,(16):1419-1428.3 Zhu LZ, Feng SL. Synergistic solubiliz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by Mixed Anionic-nonionic SurfactantsJ. Chemosphere,003,(53):59-464 陈静,王学军,胡俊栋,等.LAS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吸附行为的影响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XX,:26-29.( CHEN Jing, WANG Xue-jun, HU Jun-dong, et al. Effect of LAS

15、 o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Sorption in Soil. 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6-29.(in Chinese)5 Cornelissen G, Rigterink H , Rerdinandy M M A , et al . Rapidly desorbing fractions of PAHs in Contaminated Sediments as a Predictor of the Extent of BioremediationJ. Technol.,1998,32(7):966-970.6 李俊国,孙红文.芘在土壤中的长期吸附和解吸行为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