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语言层面不可译性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09148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语言层面不可译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语言层面不可译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语言层面不可译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语言层面不可译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语言层面不可译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语言层面不可译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语言层面不可译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语言层面不可译性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各种类型文本的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常常受语言不可译性问题的困扰。他们常常很难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言语句表达的意思完全对等的语句,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意义不对等,从而导致译文的读者不能够百分之百地理解原文的意思,或者仅能够理解字面意思,却无法体会到原文所用的表达在源语言语境中所包含的深层次的引申义或弦外之音等等,这样就使得译文的质量大打折扣了。一、不可译性Popovich认为,不可译可以分为两类:

2、一类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字面和所指意义,源语言的语言要素无法用译语的结构、线性表达、功能或者语意进行替换;另一类是超越了纯语意的范畴,即源语言的意义表达关系在译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语言表达。二、语言的不可译性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的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二者各自都有许多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等语的表达方式。而语言的不可译性又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和字形的不可译性。1.语音的不可译性。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语音系统,这是其它语言所无法替代的。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规律上相差迥异,某些语音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相对应的形式,致使在译语中根本无法译出。从语音角度看:首先,汉

3、语是单音节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的语言。其次,汉语是声调语言,讲究平仄;而英语无声调,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例如: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A:Whatmakes a road broad? B:The letter“b”.例是我国古诗或对联中常出现的利用字形进行拆字、合字的精妙表达;例是英语中常出现的利用韵律、字形等进行的联盟典型的文字游戏。2.字形的不可译性。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文为表音文字,两者在书写上存在着极大差异,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例如,汉语中有一种拆字的写作技巧,具有明显的方块字特征,基本上不可能将其转译。三、各种不可译现象的解决办

4、法通过以上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针对英汉互译过程中的种种不可译现象,许多翻译理论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其中最常用的是以下两种:1.转换法。所谓转换法,是指将源语文本中的一些涉及到语言本身的不可译现象在目标语语境中用同样的呈现手法表达出来。下面就是一则成功的译例:“Whos calling?” was the answer to the telephone.“Watt.”“Whats your name,please?”“Watts my name.”“Thats what Iasked s your name?”“Thats what I

5、 told s my name.”这是一则小笑话,在翻译成中文时,虽然Watt这个名字的谐音所产生的幽默意味无法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中表达出来,但是我们可以用中文中同样存在的谐音现象进行再创造:“你是哪位?”接电话的人问。“申默。”“请问您叫什么?”“我叫申默。”“是啊,我就是问您叫什么?”“对啊,我刚说了,我叫申默。”这种短篇的笑话中可以用再创造的方式来解决不可译问题。但是在长篇文本的翻译中,因为要照顾前后连贯,这种方法就不能百分之百地适用了,这时就需要一种比较无奈的方法。2.加注释法。当文本的互译过程中遇到涉及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词汇空缺等不可译问题时,转换法无法适用,只能采用加注释法,这种方法必须要打破文本的连贯性,强迫读者中断阅读过程去读与文本无直接关系的注释,实在是无奈之举,但对相当多的不可译问题来说却是有效的办法。四、结论通过上述例证分析,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上没有信息转换通道,只有深层结构有信息转换通道。所以,代表某种语言的基本形态或韵律特征的美学表象要素在翻译过程中难以再现。”虽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英汉互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性将会更多地、在更大程度上朝可译性发展,但是语言上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