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三次重要对话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08564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三次重要对话_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三次重要对话_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三次重要对话_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三次重要对话_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三次重要对话_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三次重要对话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三次重要对话_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三次重要对话摘要:本文提出熊彼特和韦伯完成了 经济 学与 社会 学的第一次对话,帕森斯及其学生斯梅尔瑟实现了第二次对话,后帕森斯时代 经济学 与 社会学 第三次对话已经并将广泛展开。关键词学科对话,冲突 引言 中国编辑。 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需要学科对话的时代,然而人为因素导致学科之间彼此分隔甚至于冲突乃至歧视,这种学科间的互动关系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而非双赢。立于经济学此岸,因而对与其关系极为密切的社会学彼岸充满好奇,期望到达彼岸而不是隔岸观花。

2、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学与社会学三次重要对话。 第一次对话:从“学科一统、不分你我”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经济学与社会学尚未独立之前并不存在沟通问题 ,当时呈“学科一统、不分你我”之势,此后分别从统一体中分化出来并开始了长达近200多年的冲突对话冲突新一轮对话。实际上,从两者的源头就开始了学科冲突。现代 经济学开山祖师亚当斯密,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成为现代经济学源头,社会学开山祖师奥古斯特孔德的代表著作实证 哲学 教程要晚63年,尽管这一段时间也曾有过一些沟通,但更多的是冲突。 当第一次 工业 革命席卷西方世界时,人们看到的现代工业具有六个特点: 工业 建筑 在科学 的劳动组织上并

3、以获得最大效益为目的,而不是按照习俗进行组织;由于科学组织劳动人类得以大量开发资源;工业生产要求在工厂和城镇集结大量工人;职工与雇主、无产者与企业 主或资本家之间潜在或公开的对立开始显现;财富由于劳动的科学性而不断增加,生产过剩危机日益增多,物质丰富的同时伴随着贫困;与劳动组织工业化和科学化相联系的经济制度表现为自由贸易和商人追逐利润。1 奥古斯特孔德紧紧抓住第一、二、三个特点,认为工业是科学的劳动组织,然后才是财富不断增加和工人在工厂集结。他指责自由经济学派过高估计贸易或竞争机制在财富增加中的效力,同时还指责自由经济学家为形而上学者。自由经济学派则紧紧抓住第六个特点,认为自由贸易和经济调节的

4、竞争手段是经济进步的决定性原因;斯密从经济人的假定出发导出放任的自由 市场 制度,指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自由地调节着,使得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神奇般达到了统一。马克思则以第四、五两个特点为基础创建 资本主义 理论 并对其作出 历史 性阐释。这些分歧导致社会学家对经济学家持敌视态度,尤其在法国的大学里。 在熊彼特和韦伯时代出现了一次大转机,经济学与社会学有了一次对话,他们分别使用“经济社会学”和“社会经济学”之名,熊彼特使用“经济社会学”旨在说明经济分析 的“基础学科”,他认为有四门:经济史、 统计 学与统计方法 、经济理论和经济社会学,他所认为的“经济社会学”与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类似;韦伯使

5、用“社会经济学”,并非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社会问题,而是与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有关。19世纪末,英美等国“ 政治 经济学”被“经济学”取代,而德国更多的使用“社会经济学”一词,韦伯是大力推广者,因此才有这一门分支。同为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韦伯不仅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成就,而且成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典范。概而言之,熊彼特和韦伯完成了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第一次对话。在此阶段,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格局,用熊彼特的话说,“无论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他们走不多远就会互相踩着脚跟”。 第二次对话:从“你在里头、我在外头”到“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在帕森斯时代,社会学由于帕森斯的贡献而

6、如日中天,他本人及其学生斯梅尔瑟实现了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第二次对话。然而此前经济学在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们看来已然尽善尽美。在19世纪50年代,经济学者开始了其“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扩张行动,既有“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又有“经济学的社会学化”,大大拓展了经济学疆土;社会学的研究空间却非常狭小,原因在于世纪之交两门学科对大学位置的竞争,结果社会学惨遭失败,并被迫与经济学家达成协议:社会学者必须满足于经济研究以外的剩余领域,如婚姻、家庭、犯罪等,故社会学有“剩余科学”之称2。帕森斯不满于当时社会学学科地位之现状,开始涉足所谓的禁区,于1932年著有经济学与社会学:马歇尔同时代思想的关系,1956年与及其

7、学生斯梅尔瑟合著了经济与社会一书,试图用其结构功能理论框架分析经济问题,后斯梅尔瑟又于1964年发表了经济生活社会学一书,详细分析了社会学对经济问题研究的各方面贡献。第二次对话并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的认可,其原因主要在于帕森斯等构建的社会大系统仅把经济作为一个子系统,令主流经济学家们大为光火,并认为帕森斯及其社会学是在进行“社会学帝国主义”扩张。相互之间的学科扩张行为导致都企图包容对方,形成“你在里头、我在外头”之格局,但结果却是渐行渐远,冲突日甚,形成“你在这头、我在那头”的态势。 第三次对话:经济学的“社会学化”和社会学的“经济学化” 后帕森斯时代,现代西方经济学有两大发展 趋势:其一为经济

8、学的数量化趋势,其二为经济学的“社会学化”趋势。1969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济计量学奠基人拉格纳弗里希,是学术界肯定经济学数量化趋势的标志;1974年瑞典人冈纳缪尔达尔荣获第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则是学术界肯定经济学“社会学化”趋势的重要标志,后者是“新制度学派”创始人,提出经济学者分析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时不宜将该国的历史源流、政治 文化 与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活动水平、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等各项非经济因素视为孤立变数,而应将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列入考虑之后再行研究才有意义;他还提出“社会过程理论”,认为经济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是社会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的一部分,是科技 进步及其诱发的文化、社会与

9、经济等因素所共同孕育而成的。另一位199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则突破传统经济学的局限性,将经济分析从物质产品延伸到非物质产品,并发表了家庭经济与人类行为分析的研究成果。此后社会学者不再沉默,开始将触角伸入经济学领域,如1970年代中期,美国哈里森怀特首先尝试用社会学观点解释市场,认为市场是社会网且首先是社会关系,“社会网是经济交易的基础”;他关于角色结构的市场分析是一种开拓性的社会学研究。3诸如此类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融合不胜枚举,可见两门学科的新一轮对话已然开始并将深入持续。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学与社会学可以也必须对话,因为“不同学科的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自由竞争,能够形成有效的矫

10、正机制,完全有助于学科的进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塔森曾指出,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要“融合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是 文学 和 文化研究 ,更不用说哲学方面显现出来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这不是为跨学科研究辩护,那是是一种 机械 的研究。我非常喜欢在每个学科内部进行的学科训练。”5如有可能,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理应作这方面的努力。主要参考 文献1法雷蒙阿隆著,葛智强等译,社会 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朱国宏,经济 学与社会学的对话:意义及其可能性,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03宋林飞,经济社会学研究 的最新发展 ,社会学XX/04胡汝银,低效率经济学:集权体制理论 的重新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5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论经济学现状,中国 社会科学 文摘XX/06中国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