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峡西岸食品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07366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海峡西岸食品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海峡西岸食品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海峡西岸食品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海峡西岸食品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海峡西岸食品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海峡西岸食品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海峡西岸食品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海峡西岸食品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摘要:分析海峡西岸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以“依托海西食品产业、贴近海西食品产业、服务海西食品产业”的理念,探讨了海峡西岸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关键词:海峡西岸;食品产业;人才培养;培养规律食品行业形势分析近三年来,通过走访、座谈、调研等多种形式,我们对分布在福建海峡西岸的近200多个企业单位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00多份,与企业签订办学合作协议20多份,并查阅了国内外文献数百篇。通过对行业现状的调查,为食品专业

2、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充分人才依据。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区的崛起台湾现代农业发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新台币,占台湾经济总值的。特别是农业品种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福建省与台湾地区的气候相似,而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却较低,与台湾形成了很强的互补。1997年,福建省在福州、漳州开设了大陆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XX年,实验区扩大到全省,成立了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闽台农业合作步入新格局。XX年以来,福建省批办农业台资企业83个,合同利用台资亿美元。闽台农产品贸易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保持了快速增长。XX年111月,闽台农产品贸易额突破3亿美元,比

3、增%,其中对台出口亿美元,比增%,厦门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水果进口集散地。海峡西岸经济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发挥农业优势、加快工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打造优质食品、对台农业合作和农产品出口三个基地,做大做强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区,取得较好成效。福建省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漳州不仅是福建省最大的高优农业创汇基地、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形成了水产、水果、蔬菜、食用菌、畜产品和花卉六大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漳州市依托农业优势,将食品工业列为“工业立市”重点发展的四个主导产业之一,把建设优质食品供应基地作为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三个基地”的重要任务。目前

4、,漳州市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层次的食品龙头企业群体。根据XX年福建省第六轮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漳州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9家。涉农类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有12件,占全省涉农类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XX年,漳州农产品出口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市经检验检疫出口的农产品货值达亿美元,约占全省的60;罐头、水产品、果蔬制品、保鲜蔬菜、保鲜水果、熟肉制品和花卉苗木等出口量均超过全省同类产品一半以上。漳州还是全国罐头出口的主要生产加工基地,年生产出口罐头万吨,出口货值亿美元,约占全国罐头总出口量的17。漳州的蔬果已进入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的外向度

5、达25以上。XX年,漳州市共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53家,约占福建省总数的27。其中,产值上亿元的食品工业企业30多家;一批食品企业还在全国、福建省居行业龙头地位,紫山集团、同发食品被评为“中国罐头行业10强企业”、“全国优秀龙头食品企业”。XX年1月,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亿元,增长%。食品行业人才的需求分析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高素质人才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将大大改变传统食品工业的面貌,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进程。从漳州市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来看,漳州罐头食品行业从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平均每家为人,占从业职工

6、总数的%,比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低1个百分点。可见,目前不少食品企业技术人才匮乏、技术力量极为薄弱,已经成为行业技术水平提高、规模扩大的制约因素。食品产业向上游的原料生产和下游的流通、零售业、餐饮业延伸,促进了食品产业体系上下游产业间新型关系的形成和体系中各中间经济主体的壮大和发展,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食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食品产业升级,使食品专业人才服务的范围明显拓宽。传统食品产业是单一型产业,所需人才也是掌握某一专业知识的单一型人才;现代食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涉及国民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其产业结构及其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并向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由此

7、促进了高职食品及相关领域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海西高职食品类人才培养剖析人才培养观念努力探索和建立具有海峡西岸经济区职业教育特色,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高技能食品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履行全国高职示范性院校对海西食品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及输送职能,依托海西、贴近海西、服务海西。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食品行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高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设备操作使用与维护、食品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等技术应用性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能力

8、。能够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操作,调节控制食品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对生产状况进行分析判断;能够正确操作与维护典型食品产品加工生产设备;具有典型食品产品成品、半成品与原辅材料检验能力;能够从事食品企业生产一线的基层管理工作,进行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能够参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能够从事食品产品储运、营销工作。方法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具有查找、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资料的能力,能够编制简单技术文件和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社会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与人合作能力;具有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能吃苦耐劳、踏实

9、肯干的工作精神;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困难和适应工作及环境变迁的能力。 中国 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实施了“双系融合、两证推动、三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双系融合”是两个系统,即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系统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系统。通过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领域课程,构建职业核心课程平台,在做中学、学中做,知行统一,实现“双系融合”。“两证”是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三段提升”是指第一阶段学生在校以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完成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训;第二阶段在校

10、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及实践考核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第三阶段在企业顶岗实习,训练专业综合技能,同时定期回校学习职业拓展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企业员工考核标准、取得企业相关岗位上岗证书,同时取得相应学分,强化其行业技能。根据认知规律,构建以“单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一体的食品类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之间的有效对接,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手段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以“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和

1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方式,在遵循人们职业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归纳梳理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由一门学习领域课程来完成,相应形成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引导学生完成全部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最终达到养成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目的。在职业核心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由四种门类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建立从原料生产、采购、贮运、加工到成品包装、销售等各环节的职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以营养科学为指导,维护和提升加工食品的营

12、养品质的理念;融入食品工业的市场准入管理知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食品加工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围绕真实情境中具体产品的生产流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将生产实例导入课程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室与实训室功能互补。学习环境职业化,如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模拟企业生产环境建设了果蔬加工、食品冷加工、饮料生产和焙烤等实训室,让学生置身于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教学模式实践化在学中教、做中学,以做为核心,“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情境教学环境中、在实际项目教学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获得职业技能。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职场实践综合化把学校融入工厂,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

13、,进行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生产管理、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完成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训练,毕业即能顺利上岗。海峡西岸高职食品类人才培养途径成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由政府牵头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工作规划制定、工作目标确立以及经费分配、监督考评等。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各项制度,督促考核执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协调学院、系部与企业的关系;不断推进工学结合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下企业锻炼并进行管理;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职工培训、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高职院校各系部成立工学结合领导小组,负责系部工学结合的

14、具体工作和过程管理。形成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联动、校内与校外相配合、学生与岗位有效对接,使人才培养工作真正走出校门,培养海峡西岸经济发展需要、企业欢迎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健全校外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与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制定工学结合教学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规范实践教学基本要求。推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明确院、系、实习单位及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各自的管理职责,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工作规范,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完善顶岗实习组织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和考核鉴定制度。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施全程跟踪监控,确保顶岗实

15、习安全和达到实习效果,实现“生产育人”的目标。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模式和考核管理制度,将理论知识考核与生产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建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建立相关的考勤、考核、安全等规章制度和日常工作规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明确每一次校外实习实训的目的和具体任务,确定每一次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与企业沟通、协调,落实具体的教学要求、条件和实施方法;同时根据学生实习实训情况及时调整实习实训内容,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改进办

16、法。实施召回制度。一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定期回校学习职业拓展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企业员工考核标准、取得企业相关岗位上岗证书,同时取得相应学分,强化行业技能。二是毕业生顶岗实训结束经过一年的生产岗位工作实践后争取获得技师职业资格。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必须采取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跟踪调查,构建起“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机制。除了校内评价外,把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解决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学生的业绩纳入工作考评和职称评聘项目之中,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要求、有考核。同时,加强从企业聘请有实践技能兼职教师的工作,并且有考核和奖励,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学校还应对不同专业的兼职教师应占的比例作出规定,尤其是工学结合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要尽量来自生产一线,以保证能够给学生带来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更好地适应相关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