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权德舆生平与诗文创作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06682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权德舆生平与诗文创作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权德舆生平与诗文创作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权德舆生平与诗文创作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权德舆生平与诗文创作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权德舆生平与诗文创作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权德舆生平与诗文创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权德舆生平与诗文创作(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权德舆生平与诗文创作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人,中唐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一生经历了唐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五代,非进士出身却先后出任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太常博士、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兵部、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后至平章事,与李藩同作相。权德舆为政宽和,关心人民疾苦,敢于讥排奸佞,善于选拔贤良。凡三掌贡举,“考定贤良,草泽之士升名者十七人”,“擢进士第七十有二”,“登辅相之位者前后十人,其他徵镇岳牧文昌掖垣之选,不可悉数”。权德舆不仅是中唐著

2、名的政治家,还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文学家。他学识渊博、众体兼长,是继包佶文之后的又一代文坛宗师,也是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他对中唐的政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样对中唐文学的发展也起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权德舆主盟文坛20多年,有大量诗文传世,其诗文创作文笔雅健,“虽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贞元、元和间为缙绅羽仪”,俨然一代文宗,先后主盟德、宪二朝,其诗文成就颇受时人推崇。杨嗣复称其诗文“独步当时,人人心伏”。韩愈赞其“行世祖之,文世师之”。 由此可见时人对权德舆的高度评价。与唐代其他文人相比,有关权德舆的资料颇为丰富,主要保存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权德舆主盟文坛20多年,其间有大量诗文传世。这些

3、诗文或体物写志,或咏物怀古,或唱和酬赠,有相当一部分生平资料保存在他自己的作品中。此外,与他同时或稍后的许多文士对他的生平也有记载。唐才子传和全唐文中也保留了权德舆的一些生平资料,不过,学者们往往在这些资料中更侧重运用新唐书和旧唐书所载的内容。据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权德舆少年早慧,经、史、子、集无不谙熟于心,“集思经术,无不贯综”,“公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七岁而贞孝公卒”。“德舆生四岁,能嘱诗;七岁居父丧,以孝闻;十五为文数百篇,编为童蒙集十卷,名声日大。”“德宗闻其雅名,征为太常博士,转左补阙”他4岁能吟诗,15岁为文数百篇,“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德宗闻其才,诏为太常博士,改左补

4、阙”。权德舆小小年纪就以文章著称诸儒间,这诚然与他的勤奋苦学分不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家族氛围的熏陶。权德舆出生于仕宦之家,其家族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他的祖先曾长期为历代王朝著名的官吏。父亲权皋进士及第后做过临清县尉;“安史之乱”后,经高适表荐为大理评事,继而玄宗慕其名而任为监察御史。唐肃宗也闻其名而征召其起居舍人。由于种种原因,权皋对以上征召均未到任,不久就病逝了,当时权德舆只有7岁。权皋在以德行节操赢得了时人的尊重,当时的知名人士李华、颜真卿、韩洄都为之倾慕。权氏家族家风纯正,家族内部有着浓厚的学术气氛。这一切都给权德舆的顺利成长及仕途上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凭着自身的聪慧及家族名望的

5、影响,权德舆的仕途一帆风顺。贞元八年(792),他抵京任太常博士,同年六月迁左补阙,十年(794),擢起居舍人,十五年(799),除中书舍人,十八年(802),拜吏部侍郎。贞元元年(785),与宰相崔造之女完婚。虽“身不由科第”,但贞元后期既以吏部侍郎的身份三典贡举,在元和朝中已位至卿相。其中经他知贡举登进士科的有柳宗元、刘禹锡等。白居易、元稹于本年登制科。柳宗元,贞元八年(792)应进士考,遂拜谒权载之,并有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言辞恳切、委婉陈情。第二年柳宗元进士及第,这与权德舆的揄扬不无关系。权德舆生活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边陲不宁,各种社会矛盾和统

6、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权德舆在矛盾百出、斗争复杂、形势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秉公持正,不畏邪恶,对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首先,他关心人民疾苦,主张轻赋税、节开支,认为“伏以人为邦本,食为人天,务求便安,以去冗费”。其次,他善于选拔贤良,“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在选拔人才上任人惟贤,不以员拘,“擢进士七十有二,登辅相之位者前后十人”。虽身逢乱世,但他一生为官清廉,备受时人爱戴。权德舆不仅是刚直持正的官吏,还是诸体皆备的文学家,他“自始学至老,未曾一日去书不观”。在从政的同时,他始终坚持诗文创作。现存权氏文集分为碑铭、墓志铭、议论、记、集序、策、问、书、表、状等,共40卷,428篇。其中公文

7、占文集的大部分,权氏诗作10卷,共计有337题397首,另有赋作4篇。除创作了大量的应用文、唱和、酬赠、送别诗外,权氏还有许多优美的古文传世。古文在其文学创作中成就最大。尤其他的议论文,文辞优美,气势恢弘,两汉辩亡论、醉说、答客问、酷吏传议、世祖封不义侯议等,都是典范之作。其中两汉辩亡论广征博引、言辞犀利,气势直逼贾谊过秦论。“尝著论,辨汉所以亡,西京以张禹,东京以胡广,大指有补于世”,文中直陈政弊,褒贬分明。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文学创作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诗歌方面,他主张诗歌创作应“意境结合”,即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追求恬淡自然的意境。他的文学主张集中反映在其作品中。他在夏雨率成呈邑

8、中诸公中写道:“片云飞暮雨,潇洒小亭闲。细响疏芜里,微凉坐卧间。已深池际水,更绿枕前山。未敢劳车马,柴扉且闭关。”白描的手法和恬淡的语言,使作者平静、安逸的内心世界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与沈十九拾遗同游栖霞寺上方于亮上院会宿:“古殿烟霞夕,深山松桂熏。岩花点寒溜,石磴扫春云。共宿东林夜,清猿彻曙开。”古殿、烟霞、深山、猿啼,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构成了一幅清幽、闲适的画面。霍旭东先生在权德舆诗集第11页写道:“特别是有关诗歌意境的论述,王达津先生认为,在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是权德舆首先把诗的意和境结合起来并从而形成诗歌意境说的(光明日报所载权德舆与中唐诗的意境说一文,1985年1月1日

9、)。这确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权德舆第一次把“意”和“境”结合在一起,完整地表述出了意境的含义,从而给文学创作赋予了巨大的美学价值,使意境在古典文学创作中折射出迷人的光芒。这是权德舆对意境说的最大贡献,也是他之所以能超越同时代其他文人的地方。后来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直接受此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诗歌创作理论,强调诗歌要继承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即诗歌创作一定要“发乎情,止乎礼”,要缘情而发,有真情实感,不做空洞的无病呻吟。如他的舟行夜泊:“潇潇落叶送残秋,寂寞寒波急冥流。今夜不知何处泊,断猿晴月引孤舟。”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权德舆早期处于矛盾彷徨中的心境,气势

10、雄浑、壮阔,大有盛唐诗风。严羽沧浪诗话评之曰:“有绝似盛唐音,有似韦苏州、刘长卿之处。”其次,在文章创作方面,他最早继承发扬汉魏风骨,提出文章要“文从字顺”、”气盛言宜”,主张为文要“尚气、尚礼、有简、有通”,所谓“气”、“理”,指的是文章所表现的气势和论述的道理,所谓“简”、“通”,是说文章的语言文字要力求简约、畅通。这四者灵活应用,即可达到“文质彬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总之,权德舆提倡为文要追求平易的文风和充实的内容等。他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对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世很多评论家把权德舆作为古文运动的先驱和大家确实是准确的。客观来说,由于受当时社会生活条件的

11、影响,权德舆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局限性:题材狭窄,大都是应酬、唱和、送别之作,反映的社会现实远远不足。尤其是对于中唐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痛苦都没有在诗歌中得到表现和反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诗文作品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士大夫群体的社会习俗以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其中也不乏一些文辞优美、清新淡雅的唱和、送别之作,很有研究价值。总之,权德舆的诗在中唐诗的发展进程中上承盛唐余音,下启中唐诗风;其文开中唐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中唐文坛尊其为“诗文大家”,推其为“盟主”、“宗匠”,他的确当之无愧。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