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96460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边防军是指驻扎在边境,担负防御作战任务的武装力量总称。边防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对外战争的胜负和国家之安危,因此,历代对它都比较重视。汉代边防军的建置已渐趋完善,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史文简缺,前人对此时的边防军规模及其养兵费用 问题 ,却未曾做过深入的专题 研究 。本文拟就这方面谈些思路,并作尝试性的测度和探讨,不一定成熟。旨在抛砖引玉,就教于同仁。 一、边防军的结构和规模 “边防”一词,就 现代 意义上说,是指

2、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在边境地区所采取的军事措施。 但古代的“边防”,则指地缘或周缘,同时也指划分不同政权统治,或国家治与不治的地域界限。因此,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 历史 、 政治 的概念。历史时期,随着各个王朝的兴衰更替,边界时有变迁,有它的相对性,因而其所构成的边防意义也就不甚一样。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除国都以外,一般城邑和关隘要津多不设防。清代顾栋高说:“春秋列国用兵相斗争,天下骚然,然是时禁防疏阔,凡一切关隘厄塞之处多不遣兵戍守,敌国之兵平行往来如入空虚之境。”1其说可从。但至战国,由于兼并战争的日益频繁,运动战略开始使用,险要地区成为防御和进攻的重点。各国在

3、边境和 交通 要冲都采取了相应的军事措施,出现关、塞、亭障、长城等防御设施,以期“内拒敌国,外攘四夷”。2盐铁论险固云:“诸侯之有关梁盖自战国始也。”由于要“备边境、充要塞、谨关梁、塞蹊径”,3因此,投注的兵力也十分可观。如魏国“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4韩国总兵力“不过三十万”,而“守徼亭、障塞”之兵就达十万。5边防军占全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规模委实不小。 至秦灭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6的广阔疆域。其边防对象主要是匈奴和百越,即所谓“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7此时的边防军数量,

4、 文献 已有多处记录。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曰:“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又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兵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地”。是知,秦代北击匈奴兵力为三十万。8在南边,依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徐广曰:“五十万人守五岭”;淮南子主术训亦云:“秦始皇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越人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若此,则秦代戍守南边的兵力为50万。合计秦代南、北边防军的数量为80万,这是比较明确的。 西汉的边防诚然牵及“四夷”,但在较长时期内或从总体而言,主要是集中在西、北边

5、郡。9至于此时此地的边防军数量,文献记载极为疏落、零散,很难反映全貌。下面先摘录几段史料,以资参证: 汉书晁错传:“陛下又兴数十万众,以诛数万之匈奴。” 史记平准书:“(文帝时)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当廪者。” 汉书食货志:“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汉书李广利传:“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 汉书赵充国传:“窃见西边、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有吏卒数千人。” 汉书王莽传:“谷常贵,边兵二十万,仰食县官。” 西汉的边防军,通常由边郡兵、将屯兵、屯田兵和属国兵组成。10那么,当时边防军的数量究竟有多少?

6、对此,长期以来颇为疑窦。又因为西汉二百余年,其边防军的员额并非是一个恒定数目,它往往和一定时期的边防形势及统治政策密切相关。故在材料简缺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现有史料作粗略的概度。 (一)边郡兵的数量。边郡兵来源于边郡的正卒、戍卒和内郡征发到边郡的戍卒。汉书食货志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汉兴,循而未改。”又汉官仪云:“民年二十三岁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为民,就田里。”按西汉昭帝以后的兵役制度,百姓23至56岁这34年中必须戍边1年,而在边郡表现为正卒、戍卒合一,戍边2年。 汉代西边、北边戍卒的地区来源主要是关中和山东诸郡。

7、如果我们了解这些地区的人口数量,就可以大致推算出其一年所拥有的边防兵源数量。为说明问题,我们权以汉书地理志平帝元始二年提供的户口数为依据(见附表一)来进行测度。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关中、山东诸郡拥有民户,人口,平均每户4625人。然汉书食货志云:“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又依“同居毋并行”的规定,我们以一个家庭出一名兵为准。11那么,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在关中、山东诸郡拥有的戍卒量为: 1/人 这是关中、山东诸郡可以调往边郡服役的戍卒量。但在这些戍卒中尚需扣除如下诸种因素: 第一,需扣除当年遣往京师充任卫士的人数。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卫士转置送迎(更代

8、)二万人,其省万人。”可知武帝时卫士人数为万人。考虑到平帝时有所增加,我们姑且以2万人计。 第二,戍卒中有一部分充当子屯田兵(田卒),约有3万人(后详)。 第三,尚需扣除复除人口,如:宗室属籍及诸侯王、功臣后代;有官籍、俸给六百石至二千石官吏和都尉以上军官;享有五大夫以上爵位者;博士弟子及能通一经的儒生;民有车骑马以及入奴婢、入粟者等等。这些免复对象的数量史无明文,但从“征发之士益鲜”的情况看,当时复除者估计不会少于2万一3万人。 扣除上述因素,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关中、山东诸郡可以遣往戍边者尚有17万一18万左右。 至于地处西、北的边郡地区,其所能提供的守边兵源,则可根据当地的人口数

9、来进行推算。为方便起见,我们同样以元始二年的人口状况为依据(见附表二),作一概度。 平帝元始二年,西、北边郡总户口数为:民户,人口,平均每户4632人。当年能提供的兵源为: 1/2/3473585人12 综合以上所得数据,按汉乎帝元始二年户口统计,边郡戍边人数约有24万一25万左右。按边郡24郡计,约合平均每郡万人左右。这个结论是否符合事实呢?请看史实: 汉宫仪:“边郡太守,将万骑巡行障塞、烽火、追虏。” 后汉书寇恂传记西汉末年,寇恂对上谷太守耿况云:“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 同书又载:“隗嚣将安定高峻,推兵万人,据高平第一。” 后汉书耿弇列传记耿弇谓光武帝:“渔阳

10、太守彭宠,公主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 以上史实和我们推算的结果基本吻合。说明西汉边郡的常备兵,一般为每郡万人左右。共计边郡兵24万一25万左右。当然,这仅是以平帝元始二年的人口数量为依据而得出的一个 参考 系数。考虑到各时期人口和 经济 发展 水平并不完全一致,以及战时和平时的边防形势与边防政策不同,边郡征兵量会有所变化。如武帝时,由于对匈奴等的战争,致使“征发烦数”。13王莽时,由于边防危机四伏,“徭役烦剧”,14其边防征兵额会高些;而宣帝时,由于边防形势缓和,于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以边塞亡寇,减戍卒什二”,15其征兵额估计会少些。这里提供的数量仅仅

11、是一个大概测度。 1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九春秋战国不守关塞论。2盐铁论轻重。3礼记月令。4战国策魏策。5战国策韩策。6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7史记卷八九张耳陈馀列传。8关于秦在北方的兵力有三种说法:三十万说,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蒙恬列传、公孙弘传;十万说,见史记匈奴列传及水经河水注;五十万说,见淮南子人间,我们为三十万说比较符合事实。9本文有关边防军的数量,仅限于讨论西、北部的兵力,其他方面的边兵未作涉及。10详见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11汉代家庭一般以一壮男为主要劳动力,淮南子主术训:“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妻子老弱仰而食之。”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12、中家属廪名籍的材料也佐证了这一点,见19420,2922等,说明汉代家庭一般出一名兵役。12在关中、山东诸郡,我们扣除了三个因素。而在边郡不同:边郡“不给卫士”。同时,汉书贾谊云:边郡“虽有长爵不得轻复”。所以边郡复除人口极少。在此,我们忽略不计。13汉书卷二三刑法志。14汉书卷二四食货志。15汉书卷八宜帝纪。(二)将屯兵数量。将屯兵1我们过去谈过一些看法,它或为调集各地现役军人组成,或为招募而来,其不包括发往边郡的戍卒。如汉书赵充国传说:匈奴大发十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欲入为寇,宣帝“遣充国将四万骑屯缘边九郡”。赵充国所率四万骑,当不包括缘边九郡的原有兵力,而是为了加强防务,从其他各地再调

13、集四万骑增屯九郡。又如李陵为骑都尉,将勇敢士五千人教射张掖、酒泉,是为招募而来的“荆楚奇侠剑客”。 西汉将屯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是屯期短。如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次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棘门,以备匈奴”,月余即罢;2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3其二是规模不一。如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寇边,杀北地都尉卬。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

14、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人”。4汉书李陵传:“拜李陵为骑都尉,将勇敢士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多到十万,少至五千,规模极不一致。 但就一般情形而言,西汉将屯兵一般以一个领兵将领率万人左右为一个将屯单位。如赵充国将屯金城,率“吏卒万二百八十一人”;5汉书冯奉世传载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遣奉世将万二千人骑以将屯为名,至陇西分屯三处”;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所载路博德将屯居延所率吏卒八千四百人。6我们以此为依据,从整个西汉将屯情况做综合测度,各时期将屯兵,平均大约保持在2万一3万人左右。这仅是指一般情形而言。汉武帝及王莽时期,由于边防形势所需,其将屯兵显然多些。 (三)屯田兵数量。屯田兵,主要包括农都尉辖领的屯田吏卒和一些临时设置的屯田机构的吏卒。如西域戊己校尉屯田和赵充国湟中屯田等。然以农都尉所辖领的屯田吏卒为主体。 屯田兵之设,始自武帝。汉书百官表载:“农都尉,属国都尉皆武帝置。”西汉置有多少农都尉呢?查考汉书,农都尉仅二处记载,即张掖农都尉和上河农都尉。7然依后汉书百官志记载:“边郡置农都尉,屯田殖谷。”这里所指边郡系北边和西北边郡。如此,则应不止张掖、上河有农都尉。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简21433A:“守大司农光禄大夫臣调昧死言守受簿丞庆前以请诏使护军屯食守部丞武口以东至西河郡十一农都尉官二调物钱谷漕转耀为民困乏愿调有余给不口。”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