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市早稻生产特点及产量差异分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94554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穴市早稻生产特点及产量差异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武穴市早稻生产特点及产量差异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武穴市早稻生产特点及产量差异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武穴市早稻生产特点及产量差异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武穴市早稻生产特点及产量差异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穴市早稻生产特点及产量差异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穴市早稻生产特点及产量差异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武穴市早稻生产特点及产量差异分析武穴市是湖北省粮食生产大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万hm2以上,稻田种植制度是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近年来,通过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级稻示范推广、粮食高产创建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双季稻生产,双季稻面积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因此,早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大面积生产条件下,早稻产量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项目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间的差异及镇间、品种间、种植方式间、田块间的差异。为此,通过调查分析全市早稻产量表现及产

2、量差异原因,为实现缩小产量差异、提高产量稳定性和平衡增产的目的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 调查地点采用随机抽样和典型抽样1相结合的方法,在梅川镇、花桥镇、大金镇、余川镇、石佛寺、四望镇、大法寺、万丈湖等8个镇测产调查118个田块。1.调查品种5个杂交早稻和3个常规早稻,共8个品联盟种,其中两优287、金优458和中嘉早17为超级稻品种。1.测产方法与统计分析每个田块根据产量水平按对角线选取三个代表样点,分别考查株高、密度、单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按品种常年平均值计。根据张玉屏等2的方法测定密度和产量,移栽稻每个样点分别测量10行20穴,抛栽稻和直播稻用1 m1 m钢管框架测量框内有效穗数,

3、根据田间利用率/实际面积100%折算群体密度,割取与测量每穴穗数相对应的水稻植株50穴,脱粒计产,晒干实粒称重。最后进行密度、有效穗数及产量的折算。试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AS v,作图采用CorelDRAW绘图软件。结果与分析 早稻生产特点近年来,通过从水稻育秧、移栽等环节进行技术优化,武穴市早稻种植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直播、旱育秧、抛秧、机械化栽播及免耕栽培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XX年全市早稻面积万hm2,其中空闲茬前三田面积万hm2,油菜茬后三田面积万hm2。早稻直播面积万hm2,占早稻面积的%,与常年相比,直播面积有所下降,可能与上年早稻直播期间遇极端低温阴雨天气造成烂种、烂芽

4、、减产有关3。早稻移栽面积万hm2,占早稻面积的%,其中旱育秧移栽面积万hm2,占早稻面积的%;常规育秧移栽面积万hm2,占早稻面积的%。抛秧面积万hm2,占早稻面积的%,其中翻耕抛秧万hm2,占早稻面积的%;免耕抛秧万hm2,占早稻面积的%。机械插秧和机械直播面积万hm2,占早稻面积的%。2.早稻产量表现田间测产结果表明,XX年全市早稻平均产量 kg/hm2,最高产量 kg/hm2,最低产量 kg/hm2,产量极差 kg/hm2,标准差1 kg/hm2,变异系数%。早稻产量水平接近正态分布,产量主要分布在650250 kg/hm2,共有66个田块,占%;其次分布在000650 kg/hm2和

5、250000 kg/hm2,分别有18和16个田块,分别占%和%;分布在250000 kg/hm2、小于250 kg/hm2和大于000 kg/hm2的田块较少,分别为8、5和5个田块,各占%、%和%。2.不同镇早稻株高、产量结构及产量变化水稻株高与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关。已有研究表明4,5,水稻株高与生物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尤其在高产条件下关系更为密切,而生物产量增加又是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的物质基础。由表1可知,各镇早稻株高为,以大金镇最高,比其余各镇高,经相关分析,株高对产量的决定系数r2=。有效穗数以花桥镇最高,四望镇最低,有效穗数极差万穗/hm2;每穗粒数以花桥镇最高,

6、四望镇最低,每穗粒数极差粒。花桥镇、大金镇、梅川镇和余川镇4镇产量高于全市平均产量,其中花桥镇、大金镇产量分别为、 kg/hm2,与全市平均产量相比增产极显著,产量结果与粮食高产创建专家组验收结果相吻合,与两镇粮食高产创建整体推进、建立高产创建示范区域并加强品种与栽培技术配套有关;万丈湖、大法寺、四望镇、石佛寺4镇产量低于全市平均产量,其中万丈湖办事处产量与全市平均产量相比减产极显著,大法寺减产显著。2.不同品种产量结构及产量变化不同早稻品种产量结构及产量有较大差异。由表2可知,因栽培起点不同,3个常规早稻鄂早18、鄂早17和中嘉早17有效穗数较多,鄂早17、鄂早18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变

7、异均较小。杂交早稻有效穗数适中,每穗粒数较多。超级稻两优287、金优458、中嘉早17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变异较大,表明超级稻品种增产潜力较大,同时对栽培技术要求严格,必须良种良法配套。8个品种中以H两优302产量最高,鄂早17产量最低,H两优302、两优287、中嘉早17、W两优3418、金优458较平均产量增产,其中H两优302、两优287增产极显著,中嘉早17增产显著,超级稻金优458比平均产量增产%,超级稻品种增产潜力未充分发挥;鄂早17、金优402和鄂早18比平均产量减产,其中鄂早17和金优402减产极显著。2.不同种植方式下产量结构及产量变化早稻不同种植方式下产量结构及产量变化

8、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移栽稻产量结构较为合理,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变化幅度最小,产量稳定性最好;直播稻有效穗数最多,每穗粒数最少,产量稳定性最差。直播稻和抛秧稻田间分布无序、不均匀,且抛秧稻株型松散、叶片张角大、后期植株间受光不均匀6,可能导致直播稻和抛秧稻穗型整齐度较差,每穗粒数变异较大。产量以抛秧稻最高,移栽稻次之,直播稻最低,其中抛秧稻产量与全市平均产量相比增产显著。不同种植方式下产量结构及产量变化情况与笔者之前研究结果一致3,试验及调查的重演性好1。2.产量差异原因分析 有效穗数与产量 早稻产量随着有效穗数的增加而增加,对有效穗数和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回归方程y1=,r2=,因此有效穗

9、数是影响早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群体有效穗数由种植密度和单位面积穗数决定,生产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和基本苗数、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成穗率是缩小早稻产量差异、提高产量稳定性的重要技术对策。每穗粒数与产量 经相关分析表明,早稻每穗粒数与产量存在线性关系:y2=,r2=,早稻产量随着每穗粒数的增加而增加,每穗粒数也是影响早稻产量差异的关键因素。穗粒数主要决定于幼穗分化期和长穗期,中后期培育壮秆大穗是增加早稻每穗粒数的重要栽培目标。小结与讨论武穴市早稻生产轻简化栽培应用比例较高,种植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XX年早稻平均产量 kg/hm2,产量主要分布在650250 kg/hm2,占%。早稻产量差异主要表现

10、在镇间、品种间和种植方式间。花桥镇产量最高,与全市平均产量相比增产极显著,万丈湖产量最低,减产极显著。H两优302表现了较好的增产潜力,与平均产量相比增产极显著;超级稻品种产量表现不同,两优287、中嘉早17与平均产量相比增产极显著和显著,金优458增产不显著,超级稻品种产量结构和产量变异幅度较大,必须加强良种与良法配套;鄂早17和金优402与平均产量相比减产极显著。有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7,此次调查结果表明,3种种植方式间以抛秧稻产量最高,移栽稻次之,直播稻最低,其中抛秧稻增产达显著水平。高良艳等8的研究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正相关,每穴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本调查结果表明,导致早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产量随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加而增加。大面积生产上必须根据品种特性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充分发挥品种的生产潜力,增加生物量、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以达到缩小产量差异、增加产量的目的。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