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荀子研究论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93712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启超荀子研究论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梁启超荀子研究论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梁启超荀子研究论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梁启超荀子研究论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梁启超荀子研究论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梁启超荀子研究论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启超荀子研究论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梁启超荀子研究论析 摘要:梁启超早年服膺乃师康有为关于孔子及孔门后学流行之说,极力推崇孔、孟,贬黜荀子,与谭嗣同、夏曾佑等发起过所谓“排荀运动”。但是,梁启超至晚年讲学著述时,才对荀子作过一番较为平实的纯学术性 研究 。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荀子的文本研究,主要是关于荀子其人其书的考论。第二,对荀子思想的阐释:荀子可资人格上的修养 应用 ;对荀子思想主要是有关儒家“道术”的几个重要概念,如“性”、“天”、“命”、“心”等,展开研究。 关键词:粱启超;“排荀运动

2、”;文本研究;思想阐释 梁启超曾经多次道及他与夏曾佑、谭嗣同在清末发动过“排荀运动”,已为学界作过认真的研究。然而,梁氏对荀子的认识并未一直停留在此一阶段,他说“自三十以后,已绝口不谈伪经,亦不甚谈改制。持论既屡与其师不合,康、梁学派遂分。”噌深受康有为 影响 、流质易变的梁启超对荀子开始具有自己独立的认识与研究,本文即试对此作一简单的 分析 。一、早年的“排荀运动”梁启超晚年回忆其早年与夏曾佑、谭嗣同论学辩难,有过一场元气淋漓的“排荀运动”:“曾佑方治龚、刘今文学,每发一义,辄相视莫逆。其后启超亡命日本,曾佑赠以诗中有旬日:“冥冥兰陵(荀卿)门,万鬼头如蚁。质多(魔鬼)举只手,阳乌为之死。袒

3、裼往暴之,一击类执豕。酒酣掷杯起,跌宕笑相视。颇谓宙合间,只此足欢喜。”此可想见当时彼辈排荀运动,实有一种元气淋漓景象。嗣同方治王夫之之学,喜谈名理,谈 经济 ,及交启超,亦盛言大同,运动尤烈。”1924年夏曾佑亡故,梁氏作文悼念,再次论述了当年的论学情形与排荀运动:“穗卿和我都是从小治乾嘉派考证学有相当素养的人。到我们在一块儿的时候,我们对于从前所学生极大的反动,不惟厌他,而且恨他。穗卿诗里头冥冥兰陵门,万鬼头如蚁,质多举只手,阳乌为之死。兰陵指的是荀卿;“质多”是佛典上魔鬼的译名或者即基督教经典里的头的撒旦。阳乌即太阳日中有乌是相传的神话。清儒所做的汉学,自命为荀学。我们要把当时垄断学界的

4、汉学打倒,便用禽贼禽王的手段去打他们的老祖宗荀子。到底打倒没有呢?且不管。袒裼往暴之,一击类执豕。酒酣掷杯起,跌宕笑相视。颇谓宙合间,只此足欢喜。这是我们合奏的革命成功凯歌。读起来可以想起当时我们狂到怎么样,也可以想见我们精神解放后所得的愉快怎么样。”谭嗣同思想独到,不幸为变法维新事业流血牺牲,有如思想星空中的一颗流星,一闪即逝。谭嗣同认为孔子创教之时,“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可惜后学不传,荀子“乘间冒孔子之名,以败孔之道”,“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一孔教以制天下!”故而“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

5、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梁启超与二三友朋间论学论政,排诋荀学, 自然 称不上一种所谓“运动”,其夸大其辞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此时梁启超对乃师某些论断心底里不以为然,但仍深受康氏思想的影响,服膺南海先生关于孔子及孔门后学流衍之说。康有为打出孔子的旗帜,发掘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盛倡三世三统之说,演大同之义,“以经术作政论”目,为他的布衣改制寻找 历史 的根据。康有为为了张扬孔教大旗,复原他所谓的孔子原始思想,对其所谓“俗学”极力排斥,第一阶段排斥宋学,第二阶段排斥歆学(刘歆之学),第三阶段则极力“排斥荀学(荀卿之学)”,“以其仅传孔子小康之统,不传孔子大同之统也”;认为孔门后学中,孟

6、子传大同之义,得其神明;荀子传小康之义,“盖得孔子之粗末者也”。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后几年时间里,持此论点不变,基本上都是对乃师学说的阐扬。1896年,粱氏在谈到经学的 学习 时,即提出治经“当知秦汉以后,皆行荀卿之学,为孔教之蘖派”。他认为, 中国 之所以不富不强,国运衰微,是因为学术上“误六经之精义,失孔教之本旨”,孔子之教,有特别之教、普通之教,“普通之教,曰诗、书、礼、乐,凡门弟子皆学之焉,论语谓之为雅言,雅者通常之称也。特别之教,曰易、春秋,非高才不能受焉,得春秋之传者为孟子,得易之传者为庄子。普通之教,谓之小康;特别之教,谓之大同。”荀卿曾讲,学始于诵诗,终于读礼,可见,荀卿所承受的

7、是普通之教、小康之说。春秋为孔子经世大法,非口授不能明,此即公羊传,自东汉以后,该书若存若亡,春秋无人能解,“孔子之真面目,遂不复可见”。“自秦汉以后, 政治 学术,皆出于旬子”,“二千年来,只能谓为荀学世界,不能谓之为孔学世界也”。荀子学说,提纲挈领,特点有四:尊君权、排异说、谨礼仪、重考据。戊戌前后,梁启超极力主张恢复孔教精义,“于是专以绌荀申孟为标帜。”1902年,梁氏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仍然坚持此说:“孔子之学,本有微言、大义两派。微言亦谓之大同,大义亦谓之小康。大义之学,荀卿传之;微言之学,孟子传之。”孟子既殁,公孙丑、万章之徒,不克负荷,其道无传。荀子身虽不见用,而其弟

8、子韩非、李斯等,大显于秦,秦人之政,壹宗非、斯。汉世六经家法,强半为荀子所传;而传经诸老师,又多故秦博士。故自汉以后,名虽为昌明孔学,实则所传者,仅荀学一支派而已。此真孔学之大不幸也。”此段时间之内,梁启超极力推崇孔、孟,贬黜荀子。二、文本研究1902年,梁启超与康有为学术观点上的分歧日益公开化,他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不同意乃师“孔子为改制之教主”的主张。1903年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梁启超对荀子学说少有评论,直至晚年讲学与著述中,才对荀子作过一些较为平实的纯学术性研究。梁启超遍引有关荀子的 文献 资料,比堪考证,推定、假定出一个简单的荀子年表。首先,他根据史书有确切记载而史事不相抵牾的一

9、件事为坐标上下推演,即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楚考烈王八年(前255),春申君任荀子为兰陵令;据此推定前293年荀子15岁游学于齐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及刘向叙录作“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梁氏认为此“或传写之讹耳”;应劭风俗通穷通篇作“年十五”,“似较近真”。梁启超推定前285年荀子说齐相,不见用,遂至楚国;第二年,再次游历齐国,至公元前268年前后十余年间,三为祭酒。儒效篇记载与秦昭王问答,强国篇记载与应侯问答,皆在前267年秦以范雎为相之后。荀子55岁时,被春申君任为兰陵令;前236年春申君被杀,荀子去职,废居兰陵。李斯于前246年辞别老师入秦,前213年相秦,荀子是否尚在人间,不得而知;假定荀子尚

10、存,则已是95岁高龄了。删荀子一书,西汉刘向称为荀子手著。梁氏以为,全书大部分可以推定为荀子著作,但儒效、议兵、强国诸篇皆称“孙卿子”,为及门弟子对荀卿即孙卿的尊称,可视为弟子记录。尧问篇末段纯粹是对荀子的批评,显然是他人所作。大略以下六篇,唐代杨惊认为属于荀子弟子对荀子言行的记录,此说得到梁氏认同。总之,荀子全书非悉数出自荀卿之手是可以肯定的。 荀子最初由刘向将中秘所藏荀子书三百二十二篇芟去重复之篇,编为三十二篇,为避宣帝讳,名孙卿新书。杨惊作注,省称荀子,遂延用至今。今本二十卷为杨口重新编次,与刘向篇弟有所不同。梁启超综合前人的考证工作,加以合乎人情的推想,将仲尼篇第七之下,重新编次,认为

11、成相、赋两篇纯属韵文文学,当另为孙卿赋而不入荀子,恢复刘向校录之旧貌。 梁启超还考证了荀子三十二篇的真伪 问题 。大小戴礼记篇名、文字上有很多与荀子相同的地方,梁氏以为是礼记采录荀子,因为该书本属汉儒搜集整理而成。可以想见,荀子也难免其他著作搀人的现象。汉儒各自传写,竟有三百余篇,刘向删其重复,将诸本冶为一炉,但其所持标准无从得知。杨惊将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六篇置于书末,“似有特识”。因为宥坐以下五篇,文义肤浅,大略亦是片段,梁氏认定此六篇为汉儒杂录,非荀子之旧。关于荀子著书立说的动机,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认为:“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口祥,鄙儒

12、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梁启超对此说深表赞同。当时儒家末流,即荀子所谓“子游氏之贱儒”专门靠孔子混饭吃;出于子夏一派的庄周末流又滑稽乱俗,混淆视听;孟子道性善,说仁义,有点矜才使气,于是,荀子起而革新。总之,“荀子的学说,可以说是战国末年,对于儒家的一大修正”,相对孔子原始儒学,荀学在很多方面都有所 发展 ,“自有其门庭堂奥,不特与孟子异撰,且其学有并非孔子所能统者”。在梁启超早年极力贬斥荀子的时候,连荀子非十二子也被他否定。他认为,荀子的论述“最为杂乱”;荀子对诸子之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梁启超认为该篇以排斥异说为能事,充满了狭隘的门户之见,李

13、斯相秦,焚书坑儒,就是因为受到荀卿极端狭隘主义 教育 的 影响 ,“虽谓李斯坑儒之祸,发于荀卿,亦非过言也。”故而,荀卿非十二子篇中对各家学说的评判,“殆不足采”。晚年在各校讲授 中国 学术史时,梁氏认为,“荀子好批评,虽其批评不能称为尽当,然有极尊严又极严厉的态度”,非十二子、解蔽、天论诸篇是梁启超考论先秦学术的重要资料。他对这三篇评骘诸子的文字逐一进行了校勘、训释,对荀子的见解或批评,或阐发,或曲为解脱。如荀子直斥“子张氏之贱儒”、“子游氏之贱儒”、“子夏氏之贱儒”,梁启超解释道:“荀子所斥,殆指战国末年依附三家门墙之俗儒,非迳诋三贤也。”三、对荀子思想的阐释梁启超对青年学子应该如何阅读、

14、 研究 荀子一书,也指示了门径,他逐一讲解了各篇要旨,并举出重要偏什,要求弟子们精读,以了解荀子学术思想的梗概及在学术史上的地位。阅读、研究荀子,其目的有二,“第一,为修养 应用 ;第二,为学术的研究”、。对荀子思想的研究,梁启超着重 分析 了儒家“道术”的几个重要概念。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最大特色,其主旨不外“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

15、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篇)如果顺着人的本性,只有争夺、残贼与淫乱,应当用师法礼仪去矫正他。梁启超认为荀子极端的性恶论不能算作真理,是拿来作教育的手段。“这种主张,在教育上有极大的价值。但是离开教育,专门讲性,不见得全是真理。”荀子很注重心学,也曾大讲“治气养心之术”,但与“心学鼻祖”孟子所走的道路有所不同。梁启超认为,荀子主性恶,“化性起伪”,所讲心学也完全是变化气质、校正各人弱点的那一套功夫,与孟子存养、扩充的功夫并不相同;荀子的心学主张,“比孟子毛病少点”。孟子把心与耳目之官分为二,荀子则把它们连合起来,荀子把目、耳、口、鼻、形体五官加上心为六官,不曾把心提在外面;当然,荀子所谓的心与其他五官仍有不同,“心有征知”(正名篇)。解蔽篇中,荀子对如何在养心上用功夫讲得十分透彻:“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荀子因为注重外在的修养陶冶,所以十分重视知识的作用,但要获得健全的知识,又必须养心治心,非下刻苦功夫不可。不虚,不壹,不静,便不能求得知识。孟子注重内在的修养,求其放心,操之则存,只须一点便醒。梁氏认为,这就是孟、荀两位儒学大师心学的不同之处。梁启超对荀子 政治 思想的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