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93130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校园德育建设之我见从“一记耳光”谈起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看法山东省诸城市西郊学校副校长孙术法 前不久,一家权威报纸报道,武汉市一位男生,因不满老师制止其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竟然当众扇了老师一记耳光,还举凳冲向讲台,欲砸老师 掩卷沉思,扼腕叹息之余,不由无限感慨学校发生学生殴打教师事件,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在责怪学生的同时,更应冷静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应注意什么问题?对此,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是顺应形

2、势发展,转变观念,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 第一,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也要随之变化。感性的讲,学生打老师是让人难以容忍的。然而,在无奈和愤慨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打老师的是一些什么样的学生。根据笔者的调查,这些学生多数是班级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在学生中间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在性格上比较外向,好表现,易冲动,处于教育心理学上的“断乳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自认为已经长大成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意识,渴望得到老师与家长的尊重。另一方面,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的是非观念比较模糊,缺乏正确的审美情趣,一定程度上甚至会以丑为美。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注意心理疏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

3、性发展,以宽容、关爱和赏识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学生。 第二,彻底摒弃“德育就是靠灌输”的观念。德育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现行德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受教育者方可将道德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远离受教育者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隔靴搔痒式的说教,这必然会使德育步入歧途。 第三,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平等、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它极大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变革旧的师生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友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4、,从而实现师生的相互关爱,相互促进,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二是科学构建德育目标,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有些德育目标与中小学生的认识视野及其道德倾向性差异太大,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如有的把德育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小学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初中进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高中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样安排完全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命内在要求,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并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世纪年代就多次强调,培养“四有”

5、新人是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为造就“四有”新人,当前中小学最为要紧的是将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作为办学思想,并将这一思想作为德育教育的总纲,号召全体教职工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只有这样准确地构建起学校的育人目标,才能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指明方向。 三是讲究方法,培养能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开展主题活动,鼓励自主参与,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如,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党旗在我心中”主题活动、“青春现象”大讨论,礼仪教育等。 第二,鼓励自主管理,突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任何教育和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

6、自觉的行为。如,在全校推行班级干部聘任制,或是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活动,制定文明班级评比细则以班级为单位,在学习、劳动、生活、文明行为等方面开展竞赛,参评项目每日检查公布,每月总评,颁发流动红旗等。 第三,赞许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是发挥社区作用,构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优化育人环境。 为了进一步改善育人环境,增强德育工作效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工厂,去农村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学习、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增强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利用双休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父母单位实践,这都大

7、大增强了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 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发放家教材料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家长。 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作为学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起自主性教育框架,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营造起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德育教育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学生暴力”事件将不在重现。 德育工作需要艺术化山东省安丘市白芬子镇初级中学副校长张智宝 如何使德育工作入耳、入脑、入心呢?如何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锤炼、净化、升华呢?当然,上好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想教育,搞好日常的一些活动

8、,组织学生学习有关的文件资料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我们都已经积累和正在积累着丰富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但德育工作的艺术化问题则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德育工作“雨过地皮干”的现象仍然存在,也是务必要扭转的。我们应认识到这一问题不克服,就不能保证德育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德育工作不细致、不扎实、不深入,说得严重点儿,有时甚至是应个景、应个名,所收实效甚微。表现最明显的,比如,有时的政治学习,由于学习方法缺乏新意,缺乏吸引力,读文件、讲材料、作辅导的人嘴干舌燥,满头大汗。听的人也是疲于应付,时间一长,有的看小说,有的翻画报,有的窃窃私语,心根本没在政治学习上,致使政治学习浪费了时

9、间,流于了形式。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政治理论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方式缺乏艺术性。在学校里,还有些屡禁不止的坏风气。如新生入学时和毕业生离校前夕,学校就刮请客风、吃喝风、恋爱风;有的十三四岁的学生描眉化妆戴耳环,追求吃喝玩,还有的学生厌学,离开学校去打工做小生意,想赚点小钱。诸如此类的不正常表现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上述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做德育工作的同志高度重视,这说明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呢? 首先,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要有艺术性。我们平时采取的知识竟赛、开卷或闭卷考试、学习经验交流会、写心得体会、时事报告会、看电视或录像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10、和措施,应当继续推广。除此之外,路子应当进一步拓宽,眼界应当进一步开阔。我们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经常举办形式活泼、内容新颖、格调高雅的各类活动。比如:有的学校为做好新生入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除对他们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外,每个新生要轮流劳动一周,并把劳动情况载入档案,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劳动热情,使之在劳动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了使即将毕业的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就业观,学校可举办辩论赛、演讲赛、专题报告等活动。 其次,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要围绕学生们最关切的事情做文章。如前段时间,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之时,正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为振兴国家发愤学习

11、的教育机会。 再次,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只有紧密联系同学们周围的人和事,他们才会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可学,最实际,因此,学起来才最有效果。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德育工作的艺术化应当贯穿到方方面面,也就是说要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全过程地实施艺术化的方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从每句话、每件事抓起,这样必能见到实效。有的校园里的公益广告写得很有意思,现抄录如下:“小草正睡觉,请不要打搅她。”“人间知音难觅,天涯芳草难培草坪自语。”“请你动动手,别让我哭泣水龙头求救。”“你轻轻地来,带来宁静;你悄悄地走,带走知识图书馆对你说。”“请不要往我

12、的脸上抹黑墙壁诉苦。”这些公益广告词幽默、简练、高雅、赏心悦目,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易于被学生接受,便于净化生活空间,美化校园环境,很值得推而广之。 综上所述,采取艺术化的德育工作方法,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这需要我们不断充实完善,需要我们结合社会形势,紧密联系实际,充分挖掘鲜活的、符合学生心理接受水平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功能,真正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 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石家庄中学副校长张维光 反思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在德育这一关系人和谐发展极重要的领域,却存在许多的误区。德育为首的方针层层都提,但遇到“

13、应试”就必须让路,即使现在有的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也是“样品”,因此,导致了德育工作的低效甚至无效。 一是德育目标的大而空,使受教育者失去自信。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如“十年后的我”、“我的最高理想”、“幻想大学生活的美好”等。这些德育目标与中小学生的认识视野及道德倾向性差异较大,这些活动与现实的学生生活脱节较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只能凭借虚幻的想像,甚至拿取别人的东西,在不甚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付。因而导致了德育目标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内容的大而无的,宽而无边,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 那么,如何实施实用的德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切

14、近学生的生命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和现实的生活联系,使学生每走一步都有一定的成功感,从而树起他们的信心。以美国的品德教育目标为例:他们把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建立在“六大支柱上”。信赖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效忠国家和家庭。敬重尊重别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用语文明,用和平的方式处理愤怒和争执。责任干好本质工作,自控自律、谨慎可靠。公平坦率办事,不存偏见,不推诿过失,倾听他人意见。关怀善良、热情、宽恕助人。公德合作、参与、睦邻、遵纪守法,敬重师长,保护环境。相对来说,道德品质教育的目标具体而实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相反的,大而不实的教育目标,在实践中只能

15、是口号,进而造成德育实践空耗。 二是道德灌输和德育情境缺失,教书和育人脱节,使德育工作失去活力。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往往采取定期的活动等方式,生硬地对其进行道德知识、道德观念的灌输,而不注意创设德育情景,不顾及受教育者的心灵体验。 德育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成他的美德,它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情感的人。教师只有借助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关的情景,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的心灵体验,靠受教育者的内悟、反省、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三是德育的形式主义使德育教育呈反面作用。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德育教育也就成为了一种形式,或者是一种标志。在这样的形式下进行的德育活动。往往会使中小学生心目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教师又在应付检查做样子了!这样,学生非但没有得到促进,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弄虚作假,严重一点就是,不但起不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反而教会了学生的造假。 造成学生德育教育形式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者的指导思想大幅度偏离科学轨道,把德育搞成是为应付形势而采取的被动措施,而非“首要”。这样,工作中满足于学期初制订出轰轰烈烈的计划,计划内的活动往往致力于让学生热闹热闹,学期末写出厚厚的总结完事。这些形式其实并不真正关心德育工作,并不关心学生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