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作为与无所作为——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国家经济职能的研究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91148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所作为与无所作为——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国家经济职能的研究_1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有所作为与无所作为——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国家经济职能的研究_1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有所作为与无所作为——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国家经济职能的研究_1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有所作为与无所作为——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国家经济职能的研究_1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有所作为与无所作为——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国家经济职能的研究_1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所作为与无所作为——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国家经济职能的研究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所作为与无所作为——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国家经济职能的研究_1(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有所作为与无所作为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国家经济职能的研究编辑。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封建国家政权的 经济 职能在 农业 和农民问题、 工商 业和 金融 业及工商业者问题三个方面的表现,从而试图考察其经济职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标准,进而得出其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封建国家 经济职能 农业 工商业 金融 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职能问题是 经济学 及经济史界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所谓政府经济职能,是指“以政府机构为行为主体,从 社会 生活总体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全

2、局性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的职能。它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采取的协调和组织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1关于政府经济职能大体可分为两种范式:一是主张政府仅限于“守夜人”的理论范式;一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范式。前者可以古典 政治 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为代表;后者可以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为代表。当然这两种观点可能也反映了政府经济职能自亚当斯密时代以来的 历史 发展进程。从目前政府经济职能的现状看,这种职能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基础性职能,如提供产权边界、 管理 社会经济秩序等;第二类是调节性职能,如通过 财政 货币政策干预 市场 ;第三类是规制性功能,即为特定目标对企业及其他

3、市场主体行为直接施加影响。2这些论述和理论大体上是根据18世纪以来的近代经济情况概括出来的。就中国古代的情况看,虽然 儒家 经济思想也有国家干预及自由放任的争论,但中国古代国家实际干预经济的能力、所能采取的政策、措施种类是难以望近代之项背的。类似管子、周礼所制订的包罗万象、细致严密的经济控制、干预措施不过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蓝图而已,是不可能、也没有实现过的。当然,相对于王权弱小的西方各国,中国较早地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有强大的文官系统、常备军,有与之配套的、全国统一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因而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力是强大的,以致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形成为一种“国家本位”的经济思想。3因而中国古

4、代封建国家对经济发展乃至运行的影响更大,值得我们更多地关注和研究。从中国古代经济运行的核心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方行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大体上有三大资源配置主体:一是具有贡赋收入的封建国家;二是具有地租收入的地主阶级;三是具有生产收入的农民阶级。他们的消费需求共同拉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4可见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在资源配置暨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从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历史看,对封建赋役制度、财政体制、禁榷制度、土贡制度、漕运、仓储、荒政、国有土地所有制等领域的研究与各部门经济,包括农业、手 工业 、矿冶业、商业等一样,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经济史界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职能、政府干预等又

5、作了许多专门的理论或实证的探讨。这里仅就笔者所见,对其中的某些观点作一综述。因对这一问题缺乏专门研究,所述难免挂一漏万,意在引起大家的讨论而已。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均为我们的概述,尽量体会原意,使用作者原来的概念,但不知是否完全准确,祈作者鉴焉。 一、封建国家与农业、农民 对封建国家的重农政策及对小农经济的扶持和保护,学者大都肯定,林甘泉先生对秦汉封建国家农业政策的研究可为代表。林先生指出:从整体上说,社会秩序在动乱之后的迅速恢复;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社会商品货币经济有时发达,小农、小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却未改变;政治经济 文化 发展,而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却迟迟未能成长。所有这些

6、与封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有直接的关系。具体说来,从秦朝建立到东汉灭亡,经济发展起伏波动的周期,与封建国家所采取的政策和统治集团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秦国开始对农业生产实行严格的组织管理,带有军事封建主义特色、这在短时期内也加快了经济发展。汉承秦制,却废除了那些烦苛的条文、放松了对农业经济的控制。汉代封建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减轻徭役负担、兴修 水利 灌溉事业、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督促农民从事农副业和家庭手工业,救灾备荒,安置农民、颁布纳粟拜爵、赎罪的制度等。这些均对农业生产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小农经济规模小、墨守成规、生产率低的本质未能因此改变;封建国家使用将农业与手工

7、业对立,压制、排斥工商业的办法巩固小农经济,加强了自然经济、妨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国家政治职能的实现,如消灭割据、抵御外族入侵、镇压农民起义等必然加重农民的负担。再加上国家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政治权力的腐化等必然使其经济职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局限、甚至破坏经济。因而封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超越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其对经济发展的破坏作用,有时比促进作用更大,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时间长,与这一点密切相关。5高王凌具体研究了十八世纪 中国经济 发展与政府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明清政府专制统治加强,而对经济事务控制能力愈来愈弱的传统观点实有修正的必要,如清中叶以后,因社会需要如解决 人口

8、 问题,促使清政府的职权扩大,6以粮食政策为例,乾隆初年政府的努力,把康熙以来的理想追求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将民间市场行为限于某种水平、置于控制之下,而依赖政府组织的力量,解决赈灾、济贫、吃饭等全部问题。在清初大垦荒、土地已基本开垦完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发展经济、以解决人口增长导致的粮食需求增加的问题,经过朝野上下认真讨论和探索,形成了一套新的劝农策。这套劝农策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在市场、价格比较的前提下,开展各种高收益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如蚕桑、棉花、甘蔗、桐油、 药 材、染料、烟叶及柑桔等果木生产,并发展养猪、养鸡等畜牧业生产,从而改变了各省什么都生产、什么都无优势的局面,促进了省际交流、发挥

9、了比较优势。促进了清代经济的发展。7范楚玉较高地评价了封建地主政权对传统农业的促进作用,指出:历代地主政权无不实行重农政策,除抑制兼并、均平赋役、保护小农外,还采取督课农桑、推广先进技术、生产工具、组织兴修水利、减免租税、贷给口粮、种子、耕牛、平抑粮价等措施,在执行这一社会职能方面,比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政权都要重视,而且切实可行。农业屡遭破坏,濒临崩溃,但总能继续下去,恢复生机,并开创新局面,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实行重农政策。而传统农业科技发展农书的修撰主要也是由在职官员完成的,这对形成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起了重要的作用。8欧 美学 界对中国政府在农业方面的职能、作用也是肯定的,麦迪森的观点可

10、为代表,他指出:中国最早确立了官僚统治模式,而官僚对经济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方面,如通过 税收 从农业中榨取剩余财富,兴修水利、大量散发带图手册来 传播 农业技术,将农民安置到大有可为的新开发区,创立 公共 粮仓制度,引进早熟种子,使两季、三季成为可能等。9与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国家重农职能的发挥,还有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或者所谓地方精英的关系问题。法国史学家魏丕信通过对清代官僚制度与荒政这一课题的研究,指出:明清政府与前近代欧洲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有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及一个成熟而稳定的官僚制度,因而具有比欧洲更强的抗灾能力。就1720年至19世纪初的情况看,政府与各级官僚投入了大量精

11、力和财力开展赈灾,而这些活动是很成功的,在 人力 和资源的组织动员方面表现出了才干和高效率。魏丕信先生还指出,这些才干和高效率并非只因为危机时期的激发,实际上 在平时还维持着数量不小的粮食储备,作为地方 行政 ,这里有大量非常复杂的规章和手续需要制订和维护。与地方精英在救灾中所起的作用相比,18世纪的国家官僚机器能够集聚和利用大量资源,进行粮食和资金的跨地区调动,能够进行长时期、较大规模的救灾活动,因而起着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而地方精英集团尽管有必要的财力和手段,也愿意致力于救灾,但绝不可能做到像18世纪的官僚政府的致力的那种程度。从比较的角度看,在16和17世纪,主持民间救灾的主要是大地

12、主,他们的权力基础在乡村,他们所关照的只是自己的佃户;而在19世纪以后,这项工作一般是由集体性组织来做的,这些组织和土地的关系已相当微弱。这些均说明清代盛期,国家政权在 经济 领域发挥了比近代早期欧洲各国政府机构更大的功能。10编辑。 总体上说,封建国家在重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学术界的评价基本上是正面的,但是封建国家的赋役剥削尤其是急征暴敛对 农业 、农民的影响却多消极,对此学术界多有批评。程念祺教授指出:秦汉以后,中国进入一个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帝国,只要能有效地控制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 人口 ,就能够使农民极其有限的剩余产品像涓涓细流汇成大海那样,集中到国家手中,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这就是“大

13、国效益”。为追求“大国效益”,拔羽式的 财政 剥削是封建王朝惯用的手段,所谓轻徭薄赋往往只存在于王朝初年。它导致了封建 社会 两千多年,农业单产虽有提高,但农民的生活水平始终被压制在最低水平,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几乎消耗殆尽。统一的封建大帝国为维护本身稳定,是大力培植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小农经济分散孤立、抗灾能力弱,有赖于国家的保护,故而统一是 历史 的必然要求。但统一帝国一形成,专制政权即形成了,国家的利益也就取代了社会的利益,为追求“大国效益”、国家会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及对土地的清查,而是否剥削太重却不予考虑。这样,自中唐以后以租佃经济为主,地主致富多不是经营上成功,而是隐田漏税、苞占

14、人口的结果,租佃经济也就未能在经营方式上找到发展之路,在社会经济远未达到充分使用雇佣劳动的水平时,大量小农被排斥在土地所有权之外,剥削加深,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故直至近代“耕者有其田”仍是社会转型、经济发展、 政治 进步的重大问题。总体说来,“大国效益”虽迫使封建国家扶持发展小农经济, 工商 业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但是专制政体根本上是以自身存在为目的的,在政权巩固后,总是以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损害小农经济。 - 1 余晖:政府管制改革的方向,战略与 管理 XX年第5期。转引自徐平:对日本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考察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年版,第1页注。 2 职能分类,参见上引徐平对日本政府经

15、济职能的历史考察与研究,第67页的概述。 3 国家本位说见赵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载 中国经济 思想通史补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实际上,中国古代经济本身也可以说是种国家本位的经济。 4 方行:中国封建赋税与商品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XX年第1期。 5 林甘泉:论秦汉封建国家的农业政策关于政治权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考察,载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 国学 者论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8230页。并参见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XX年版,第1523页。 6 日本学者森正夫曾考察了十六至十八世纪明清政府、地主、佃户三者在荒政中角色、职能的变化。他指出:明清江南地区在十七世纪前期以前,荒政发生之际,是由地主贷给“工本米”、“性命米”以保护其佃户的,而这一行为,在十八世纪以后逐步消亡。乾隆即位之后,强化了通过蠲免保护收租等保护地主,同时减轻地主救济佃户的负担,从而强化保障地主土地所有权及地主佃户关系的专制国家职能。见森正夫十六至十八世纪的荒政和地主佃户关系,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六卷。 7 高王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