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和民族法学研究的发展与思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6318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和民族法学研究的发展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和民族法学研究的发展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和民族法学研究的发展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和民族法学研究的发展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和民族法学研究的发展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和民族法学研究的发展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和民族法学研究的发展与思考(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和民族法学研究的发展与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民族问题,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和民族法学研究有了新的起点。60年来,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和民族法学研究伴随着共和国的命运,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历经了从创立到发展、从萧条到停滞、从复苏到繁荣的历史阶段。一、历史回顾与成就(一)历史回顾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民族法制的创建阶段。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当时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用法律形式

2、加以固定,标志着新中国民族法制开始迈步。这一阶段制定的重要法律、法规有:1950年政务院批准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1951年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和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指示等。这些法规虽然是政治运动的产物,但毕竟是以法规的形式出现的,表明了社会对民族法制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新中国民族法制建立的社会政治基础。这一阶段,随着中苏关系的全面热化,翻译出版了一些苏联民族学、法学教科书。通过这些教科书,我们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法律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时期,中央组织大批民族工作干部以及专家、学者进行大规模的民族调

3、查,这些工作为后来的民族识别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积累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资料。在这些材料中,不乏大量民族法学的原始材料。民族法学是以民族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命运是和民族法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在这阶段,学科意义上的民族法学虽然还不存在,但是,从法制的角度关注和研究新中国民族问题已成为当时的历史使命。当时制定的有关民族问题的政策、法律文件及相关理论成果,可以说孕育了新中国民族法学,并为以后民族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年至1956年,是新中国民族法制的初步发展阶段,也是民族立法工作的一个黄金时期。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

4、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这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民族自治地方的经验,首次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问题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实施纲要的诞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驶人法制轨道。1954年,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宪法根据建国以来废除民族压迫制度,建立各民族平等、友爱、互助的关系,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发展的经验,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作了比共同纲领更进一步的规定。这一阶段,还颁布了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等行政法规。这些均有力地促进了建国初期民

5、族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新中国民族法学的研究。如果说,在“1954年宪法”公布前,我国的民族法学教育和研究是以学习苏联为主的话,那么在此之后,就开始逐步摸索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主的教学和研究了。年到1976年,我国民族法制除了1957年至1958年有暂时的繁荣以外,留下了一段长长的空白岁月。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7年到1965年,我国民族法学经历了一个从暂时繁荣到萧条的变化过程。1949年至1956年民族立法的发展,为1957年至1958年民族法学带来了暂时的繁荣,民族立法工作仍在继续进行。这一时期,除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48个民族自治地方组织条例

6、外,还通过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暂行办法等重要法律。这一阶段民族立法的特点是:(1)时间虽长但立法数量不多;(2)内容涉及范围较狭窄。除涉及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的内容外,其他大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组织条例,并且这些组织条例内容基本雷同。这一阶段,在“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一些重要的民族立法工作停顿下来了。例如民族区域自治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设立民族委员会后,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着手起草,到1959年上半年就写出了8稿,但迫于后来反右斗争的政治形势而被搁置。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6年10月,我国民族工作被取消,民族立法工作处于全面停滞时期。“文化大革命”是“左”的指

7、导思想极端发展的产物,反映在民族问题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都社会主义了,还讲什么民族不民族”,根本否认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存在;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少数民族问题就是阶级斗争问题”。两种观点殊途同归,都取消了民族工作和民族立法工作。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中,民族自治地方有的被撤销了,有的被合并了,有的被肢解了,而更多的则是名存实亡。1975年宪法如实地记录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破坏的实际状况。它虽然保留了“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条款,但是取消了1954年宪法规定的各项自治权的具体内容。很明显,取消了自治权等于取消了自治机关,也就等于取消了民族自治地方。因此

8、,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什么民族法律、法规问世,民族法学研究也一片空白。4.从1977年至1978年,我国民族法制开始从漫长的冬眠中复苏。1978年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比1975年宪法略有进步,如恢复了1954年宪法有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一些内容,恢复了自治机关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自治权。尽管如此,这个时期仍明显地保留有“文化大革命”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造成的伤痕。在这一阶段,基本上没有民族法律、法规问世。年至今,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繁荣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民族立法工作进入了新的黄金时期。该阶段,我国民族立法工作重大发展的显著标志是:(1)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

9、1954年宪法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全面奠定了新时期民族立法的法律基础。1982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加强和推动民族立法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为民族法制建设确立了地位,指明了方向。由于党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新时期中国的民族法制建设迅速展开并不断发展。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1982年宪法恢复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原则,并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国家情况的变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修改和补充,明确规定了民族自

10、治机关多方面的自治权利,充分体现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的精神。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权和责任都在这部宪法中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2)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和施行。1984年5月31日,民族区域自治法(草案)经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和颁布,并于1984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成就,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创立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部法律规定

11、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它的颁布实施,为各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标志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走上了有法可依,必须依法办事的新阶段。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若干规定。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民族立法的逐渐发展完善,民族法学理论研究也日趋繁荣。从1979年到1984年,我国民族法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学习新宪法、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宣传、普及、解释民族区域自治法而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法的核心,它与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及其他民族法律、法规,共同组成我国的民族法律体系。为了正确地运用

12、民族区域自治法,并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普及工作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正是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普及中,为日后民族法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1979年以后,我国民族法学紧紧围绕民族立法与民族法制建设发展的实际,开展民族法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民族法学学科创立方面。1991年,国务院把民族法学列为法学学科之一,民族法学正式列入中国法律年鉴中的法学学科行列。在古老的法学这一学科中,第一次出现了民族法学这一新的学科。在世界法学史上,在各国的百科全书中,是找不到“民族法学”这样的学科名称的,它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实际上是向世界宣告

13、:社会主义的、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分重视用法律调整民族关系,十分重视用法律保障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十分重视用法律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1995年6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成人高等法学教育通用教材民族区域自治法教程,是第一部由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统编教材。此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法学教材中国民族法学,该书继承和发展了已往民族法学教科书的优良传统,并吸收近时期民族法学研究的新成果,在体例和内容上有新突破。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民族法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有“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

14、的学术环境,使得许多的民族法学理论问题逐步走向共识。比如说,初步揭示了民族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中国古老的民族法制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法制史有了一个初步的基本估价和理论概括;对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民族法制有了一个初步的探寻和了解。特别是对民族法和民族法学的概念,民族法学作为一门部门法学的独立性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民族法体系等问题,有了一个理论上的概括和共识。这几年,民族法学界不仅总结和概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来创建的民族法律制度,而且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的民族法律制度摸索了一条途径。中国社会主义的民族法体系,是由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根本,由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和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保

15、障法律制度为基本,以民族经济法律制度、民族教育法律制度、民族文化法律制度、民族语言文字法律制度、民族风俗习惯法律制度、民族宗教法律制度等为单行,形成了一个内部结构合理、外部关系和谐的逻辑统一体,民族法学理论研究已呈现了广阔的领域。二是在民族法学研究机构和队伍的建立方面。1988年,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着手筹备建立民族法学研究会。1990年11月,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到XX年7月,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已成功举办了5次会员代表大会。1990年,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内蒙古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等高等院校成立了民族法学研

16、究所或民族法学研究室。根据司法部和国家民委的要 求,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开设了民族法学课程,一些院校与海外一些国家或地区的院校开展了民族法学学术交流活动,组成了民族法学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梯队。1996年8月,由司法部、国家民委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民族法师资培训班,来自各政法院校、民族院校和司法、民族工作部门的54名学员参加了系统培训。三是在研究成果方面。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始,随着民主与法制的逐步健全,民族法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日益明显,研究工作进展迅速。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30年来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民族法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有XX余篇,著作有200余部(含专著、教材和法制史料汇编)。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突出,论文超过750篇,著作更是达到130余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