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成效与经济解释——闽东地区调查与垄断市场分析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6226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成效与经济解释——闽东地区调查与垄断市场分析_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成效与经济解释——闽东地区调查与垄断市场分析_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成效与经济解释——闽东地区调查与垄断市场分析_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成效与经济解释——闽东地区调查与垄断市场分析_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成效与经济解释——闽东地区调查与垄断市场分析_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成效与经济解释——闽东地区调查与垄断市场分析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成效与经济解释——闽东地区调查与垄断市场分析_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成效与经济解释闽东地区调查与垄断市场分析内容 提要: 农村 金融 市场 垄断背景下,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并没有达到扩大农村信贷的目的,反而加大了农村的 融资 成本 。原因在于:利率浮动范围扩大后,并没有形成农村信贷利率的市场定价机制,农信社只是简单地将信贷价格一浮到顶,以赚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对福建东部两县的 调查 显示,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的成效并未达到政策设计意图。其原因可以用垄断市场结构下垄断定价与最优利率理论 解释。真正建立起农村两部门垂直合

2、作型金融组织体系,打破农村金融垄断,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融资困境。编辑。关键词: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垄断市场/标会作者简介:周立,中国 人民大学 农业 与农村发展 学院副教授,.林荣华,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区域发展本科生,.一、引言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十分关键。70年代末期,拉美南部的三个国家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因取消存贷利率上限和允许 银行 在资本市场上自由竞争,带来了严重的宏观 经济 不稳定。在中国现有体制和 金融发展 状况制约下,利率市场化同样难以实现,而只能以渐进方式放开利率控制。韩国和我国 台湾 地区就是采取渐进方式推动利率自由化的,它们在整个改革过程中

3、保持了对利率的灵活 管理 。美国和日本的市场发育程度虽然很高,但其利率自由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比如,美国有关存款利率上限的Q条例就实行了相当长时期。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XX年以来启动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不断迈进。1998、1999和XX年,已经三次扩大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XX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又规定,自XX年1月1日起,农村 金融机构 贷款利率浮动空间进一步扩大。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 管理体制 和产权制度改革。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

4、方,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允许信用社贷款利率灵活浮动,贷款利率可在基准贷款利率的至倍范围内浮动。然而,对农信社利率改革试点效应实时跟踪评价的结果发现,由于利率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明显滞后于利率管制的放松,多数试点社未利用利率改革试点提供的空间,建立以供求关系、风险评价和时间价值为基础的定价机制,而是简单的将利率改革试点看作高息揽储和高息放贷的工具,实行无区别的统一上浮。那么,新一轮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如何,能否达到支农目标,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状况呢?笔者对新一轮农信社利率改革的试点地区福建省福安县及柘荣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将对调查结果做出经济解释。四、政策涵义不可否认,金融机构是以盈

5、利为目的的特殊企业 ,利息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然而,在没有改变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情况下,现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相当多的农村信用社获得了更多的垄断利润,致使其商业化倾向重了,离农民远了,合作性质渐渐丧失了,背离了主要为三农服务的政策设计目标。在现有的农村金融垄断市场结构下,如果只是扩大农信社贷款浮动利率,则实际上只是赋予了农信社扩大其垄断利润的权力。根据本文分析 ,贷款利率会一直上浮并趋近于民间借贷市场利率,同时,由于农信社又不能做到像民间借贷那样借贷条件灵活,对时常发生的消费性借贷融资,也难以利用市场分割、互联安排、声誉机制等非正式制度降低起信贷风险,其结果只会是进一步加大农村融资成本,降

6、低信贷可得性,不仅会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抑制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并使我国的农村地区由于不能具备起飞的前提条件,而像现在的许多非洲国家一样,最终陷入贫困陷阱。农村 金融 体制改革问题 ,不单纯是金融问题,而事关农业发展 、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局,从而农信社贷款应该有政策性资金的支持。给予合作金融组织以相应的优惠政策,是国际惯例之一。在中国 ,农业是典型的弱质产业,农民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农村信用社长期承担了大量政策性金融职能,经营成本高,贷款风险大,盈利能力差,由于体制不顺、政策偏紧而持续积聚的巨大风险,单靠自身努力短期内无法化解,理应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因此,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理想的改

7、革模式是农信社能够因承担了政策性负担而获得政策性补贴,并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但由于事实上很难恢复农信社的合作性质,则允许并支持农村自发兴办合作金融组织,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未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在坚持目前 的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下,还应继续按照1996年确定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向,着力建设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而按照已有的理论 研究 和发展中国家普遍经验,农村正式与非正式金融部门的两部门垂直合作型金融安排,才是解决农村融资困境的有效模式。纯粹依靠 行政 推动,去自上而下地建立农村正式金融组织体系,排斥民间非正式金融安排,并不能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抵押物缺乏、特质性风险和非生产性融资四大基本问题。因此,打破金融垄断,允许并鼓励民间金融组织成长,有效降低农村的融资成本,满足融资需求,提高融资效率,是当前调整农村金融体系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