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5886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内容提要 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素质,培育人的情怀,熏陶人的心灵。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功能是更加“形而上”的,是“大象无形”的。文化理论的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唤起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加快文化建设,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促进中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有密切关系,但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通过人的问题的解决,而解决物质的问题、制度的问题,进而全面解决社

2、会的现代化问题。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化建设 文化功能 意识形态 人的现代化作者叶金宝,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研究员,哲学博士。(广州10050)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但却富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要正确处理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对若干重要的文化理念给予合理的阐释,然后才能结合文化建设实践进行分析。一、文化内涵和文化功能关于文化的内涵,国内外学术界有诸多不同的认识。根据有的研究者的统计,在国际上,有说文化定义有一百多种的,也有说有二百多种的,还有说有三百多种的。如果考虑到中国大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研究热潮中所出现的种种关于文化定义的诠释,估计全球关于文化的定义不下四五百种。无

3、论是中外历史上关于文化的定义,还是当代西方、日本、苏联、印度和我国关于文化内涵的表述,尽管没有对文化定义形成共识,但大致可以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类别。所谓广义的文化定义,是指将文化看成“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有的又表述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或者“生活方式”,或者“现存的一切”。所谓狭义的文化定义,一是指将文化看成“文学艺术”,二是指将文化看成“思想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广义文化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文化又被称为“小文化”。但在实际上,所谓广义文化或者“大文化”,还有一种对应性的表述,即社会生活中与政治、经济两个领域相对应的那个领域。与政治、经济相对应的文化,也属

4、于大文化的范畴,它既包括物质的层面,也包括精神的层面,还包括行为的层面。文化学家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划分文化的不同层面。一般认为,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制度、思想三个层面。物质的层面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容易变动;制度的层面处于文化的中层,相对于物质层面而言,比较稳定,变动较难;思想的层面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不易变化,一旦形成,相当稳定,并且有滞后性,亦即物质层面甚至制度层面的文化变化甚至消失了,思想层面的文化可能仍然存在。这种观点,就是在学术界相当流行的“文化结构三层次论”。根据我党、我国长期以来关于文化建设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的实践,笔者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义上讲的“文化”,应当是指

5、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文化,亦即大文化。这个大文化,包括政治、经济之外的所有领域。甚至,当我们要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的角度阐释、建构当代中国文化的时候,它还包括政治、经济层面所蕴涵的价值因素,亦即从政治、经济的层面抽绎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例如,现时人们正高度关注的政治文明、文化经济之类,便属此类。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七部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一开头就明确指出:“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六大报告的第四、第五、第六部分,其内容分别是:“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

6、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也是将政治、经济、文化对应看待。中共十七大报告,将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三维结构的视角,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四维结构,这样的文化,照样属于大文化范畴。此前,毛泽东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名文章中,就一直是将文化与政治、经济并提,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等概念。质言之,政治家们所说的文化,政府管理层面所说的文化,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相对应的文化。 浙江社会科学XX年第9期 叶金宝:根据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从全局、宏观的层面看,文化建设不能就事论事,而要高屋建瓴,高瞻远瞩,

7、理性把握文化的功能和价值。长期以来,有一种认识,认为文化是为经济服务的工具,盛行一时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及其相应的种类繁多的活动,便是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这种认识,不仅在政界广泛存在,而且在学术界也大有市场。笔者认为,不能说这种观点完全错误,但至少它是片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就社会的整体有机协调发展而言,是一体三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支撑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单向宰制关系。经济与文化之间,只能是互相支持,互为发明,互为补充,是个动态的双向运动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谁为谁服务的关系。“文化是明天的经济”,这句西方政府官员的名言,说明了文化与经济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实

8、,说到底,文化的最为基本或者说是根本的功能,是提升人的素质,培育人的情怀,熏陶人的心灵。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功能是更加“形而上”的,是“大象无形”的。在今天,文化的功能,就是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整体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促进富强、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长期以来,还有另外一种关于文化功能的观点,那就是文化为政治服务。毫无疑问,文化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文化与政治之间,既不能划等号,也不能看成是单向决定的谁为谁服务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提文化为政治服务。那种认为文化是受意识形态宰制、文化没有自身独立性的观点,是把文化简单地看成了意识形态的婢女,显然是片面的。政治与文化之间,是良性互动

9、、相得益彰的关系,而不是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只能为政治服务的关系。其实,在全球化的时代,很多政治问题往往表现为文化问题,通过文化方式而得到解决,前些年鼓噪一时的美国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在全球范围引起的广泛而又强烈的论辩,便是明证。在全球化背景下,政治与文化之间的交融渗透日益增强,文化的特殊功能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界的重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可见,我们要建设的

10、“全面小康”的社会,没有文化的支撑,是不可能的。文化素质、文化消费、文化权利、文化意识、文化品味,这些基本的文化观念,和政治、经济是并不相同的,它们蕴涵在并深刻地体现于人的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之中,落实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实践之中。二、 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和实践活动,离不开文化理论的指导。文化理论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从学理和实践的层面看,我国的文化理论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本身的强烈需求。长期以来,无论政界还是学界,都缺乏文化理论建设方面的“文化自觉”意识。在“文革”以前,是把种种具体的文化政策当作文化理论,把突出政治当成文化建设,从

11、而消解了文化理论的特性,更取消了文化理论的学科特性及其意义。“文革”中间,是把所谓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套用在文化建设事业上来,破字当头,以破代立,把畸形的政治需要和意识形态灌注于文化理论,以否定民族文化、否定人类文明进步成果而自我标榜“彻底决裂”,以焚书、破坏文物为典型特征的所谓的“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旧风俗),立四新(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新风俗)”的运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而是全面意义上的大革文化的命!这是典型的缺乏科学理性的文化理论的表现。更为典型的是,林彪事件以后,“四人帮”打着文化的旗号,“批林批孔批周公”,“评法批儒”,把一部中国哲学史、思

12、想史、文化史,歪曲成儒家法家斗争史,歪曲成阶级斗争史,更是暴露出我国文化理论建设的缺失,文化价值理性的缺位。应当说,没有正确的文化理论的指导,错把意识形态和畸形的政治诉求当作文化理论,是“文革”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中共中央决议的这个论断,不仅深刻揭示了“文革”的要害所在,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理论建设的严重落后。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理论的建设开始受到重视。从中共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十五大报告系统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再到十六大报告提出为全面

13、建设小康社会而进行“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并且明确提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再到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十七大提出文化是民族凝聚立和创造力的源泉,要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1986年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到199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从“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的提出,到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颁发,凡此等等,都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于文化建设理论的理性自觉。从总体上讲,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

14、基本政策,这就是:坚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坚持“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二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方向,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公民,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批判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毫无疑问,上述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世界文明潮流的。但是,这些文化建设的理论,如何通过具体政策的实施而贯彻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

15、代化进程之中,却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从学理的层面看,如何把政治和社会管理的目标落实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有诸多中间环节。这些环节如何相互衔接,形成有机整体,发挥独到功能,还需通过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而得到验证、丰富和创新性发展。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如何建构一个新型文化模式,建构一个新型文化价值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化学理论体系中最为基本的一些理念,诸如文化体系、文化形态、文化观念、文化类型、文化结构、文化模式、文化价值体系,以及文化变迁、文化传播、文化功能、文化动力、文化规律、文化特质、文化重组、文化整合,等等,并非所有文化管理者和研究者所熟悉,甚至不少人并不知道,或

16、者没有认真思考过。至于文化学、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之间的既相联系又明显区别的诸多复杂关系,不仅绝大多数政府文化管理人员一无所知,甚至很多高校的号称研究文化问题的博士硕士乃至教授们也是人云亦云,甚至缺乏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二十多年来,翻译引进的国外的文化论著,从文化科学到文化哲学再到文化人类学,蔚为大观;国内学者撰著的文化学、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的著作,数量并不少。但是,真正能够使得文化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而建立起来,能够真正切合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能够起到指导实践、提升品位的作用的著作,实在是凤毛麟角!这种情况表明,文化学层面的理论研究,还需大大增强!总的说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理论建设落后于文化建设实践,其滞后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近年的诸多社会问题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没有正确的、合乎理性的理论的引导,就没有健康的文化实践。文化理论的建设,从根本上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