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技术标准化研究的新视角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586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研究-技术标准化研究的新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文化研究-技术标准化研究的新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文化研究-技术标准化研究的新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文化研究-技术标准化研究的新视角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文化研究-技术标准化研究的新视角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技术标准化研究的新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研究-技术标准化研究的新视角(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文化研究:技术标准化研究的新视角内容提要技术标准化是现代社会鲜明的特征之一。在既有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中,技术标准呈现出“普遍”、“客观”或“公平”的面相,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图腾,一种科学理性的象征。本文针对既有研究进路的理论缺陷,提出了文化研究的全新研究进路,并基于文化研究的理论特质,以RFID技术标准为例,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文化研究视角的技术标准化研究的具体策略。关键词技术标准文化研究霸权主义技术标准是对技术属性的某种界定,是技术产品的共同语言、技术参

2、考、契约基础。技术标准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类社会很早就现了技术标准,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就是一种技术标准化的行为。随着启蒙主义运动的兴起和T业革命的勃发,技术标准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和每一制度层面,并演化为社会的一种普遍性逻辑。一、从传统研究到文化研究当谈到技术标准时,人们往往从经济学研究或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去分析和探讨。经济学进路主要关注的是通过市场竞争如何形成事实标准以及标准相关的产权、贸易、市场等问题,主要采用技术经济史、技术管理、经济法、博弈论或演化经济学等研究方法。社会学进路更多地利用STS(Selerlce Technology Studie

3、s)的研究视角,主要采用技术史、SST(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和ANT(ActorNetwork Themy)等研究方法,以期说明技术标准是如何被建构的。然而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成果给技术标准化研究积累了知识与洞见的同时,也给技术标准化构建了一种虚幻的假象。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往往基于两方发达国家的立场,抑或假设技术标准是一种科学理性和进步合理的力量,因而技术标准展现给我们的是普遍的、客观的、公平的面相,甚至演化成一种图腾的力量。技术标准变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图腾”:技术标准(化)具有内存合理性,是一种科学与进步的象征,甚至成为一种普遍性与客观性的化身。但是,

4、技术标准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公平性只是它呈现出来的美好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它美好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的不合理之处或霸权主义的一面。不少学者就表达了他们的担忧。日本同志社三木光范教授激烈地批判了以科学、客观和普遍自居的现代度量标准米制体系,他认为米制体系并不符合日本人日常生活的真正需要。他进而指出当下技术标准的全球化不仅是去人性化的,而且也违背了自然性的要求。冯(Feng)教授也通过转基因技术的案例提醒人们要清醒地认识技术标准具有霸权主义的一面。他在转基因技术的案例中指出孟山都公司(Monsanto)正在推动一项来自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安全认可,如果它成功的话,那么它将拥有“全权委托”(Carte Bla

5、nche)的权力,将它的生物技术产品顺利地销售到全球各地。可见,全面认识技术标准并不容易。在当今技术标准在全球商业资本和政治逻辑的绞合作用下日益呈现出全球化、暗箱化和复杂化的情况下,传统研究进路愈来愈显得力不从心,它不足以揭示技术标准复杂的运行机制。传统进路的不足召唤着新研究进路的诞生。新进路力图将技术标准放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研究,以弥补传统进路的局限性,从而整体把握技术标准的真实本质及其复杂运行机制。这种进路将技术标准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因而被称为文化研究进路。文化研究进路强调对技术标准的理解需要参照其他价值。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源自于西方语境下的技术标准往往并不是普遍价值的代表

6、,它能洞察其背后隐藏着的两方利益集团的价值诉求,并强烈批评西方帝国主义把技术标准作为普遍价值和文化权威的霸权行为。文化研究帮助我们揭开国际标准化制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权力”的面纱,能有力地揭示国际标准化制定过程中“权力”如何影响其他的弱势群体的行为,以及有利于人们认识特殊利益利用文化霸权潜移默化地影响技术标准产生的现实。文化研究的批判意识和反抗精神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进路批判性不足的理论缺陷,有助于对现有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反思和批判。二、文化研究进路的特征文化研究是上个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一个思潮。它来源于50、60年代的英国新左翼的知识分子动乱。最初,以伯明翰大学为中心兴起的“文化研究”热,其初衷

7、是想恢复文化的具体性和地方性(cality),并能够基于自身的思想传统来思考,以接续被中断了的“传统”的脉络。在70到90年代之间,文化研究作为一个准学科领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不仅有自己的研究规划、学术刊物、学会和藏书,而且使不同学科的研究得到组织和整合,并在社会中展示了一种新的、强大的冲击力。尤其在80年代之后的美国,由于人们不再迷恋于凡事都可以从经济和社会角度作出的解释,经济还原论和社会构造论己失去往日的势头。加之,美国文化中存在的巨大差异所导致的紧张和冲突,促使了主流文化对移民、妇女、同性恋者等弱势群体的关注,这种意识也培养出对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文化研究的另一个推动力源自它对其他学科

8、分而自治的不满。“文化研究针对的不仅是这些学科的内容,也正是这些学科的局限性,正是存这个意义上,文化研究成了后学科”。文化研究不是像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一样的学科,它不是学科中的一种,它超越了各个学科的边界和研究对象的限制,同时又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这些学科。因此,文化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富有活力的理论框架,与其说它是一种学问或知识,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打破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的界限,将阶级、种族、政治、性别等要素也纳入其视野,同时也将文化的内涵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意义与实践内容,并强调社会实践与制度的联结。因此,“文化”是不确定的、开放的、没有边界的,它不是文本与文学

9、,也不是艺术与审美,可能用“活生生的世界”或“一个社会结构的场域”表征它更为恰当。存这个“活生生的世界”中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与互动构成了“文化”的真实面貌。文化研究的重要特征是它所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反抗精神。“正确的文化研究应当足与内在的、在充满压迫的社会中必须做到事情相关。这种行为的前提条件必然是对各种流行进行实践批判与对抗”。文化研究怀疑西方现代性理念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的价值,对披着普遍主义外衣的文化政治殖民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文化研究的反抗精神体现其抗争并力图改变现有权力结构的诉求。文化研究不仅是“描述”的,更是“介入”的,它中国“仅仅是以描述、解释当代文化与社会实践为目标,而且也以改

10、变现有的权力结构为日标”。担当起文化研究的批判和反抗的理论主要是后殖民理论,其理论资源主要来自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等。后殖民主义相对于通过经济、政治甚至是军事进行侵略、控制与干涉的赤裸裸的“殖民主义”而言,是一种强调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温和的软力量进行支配的方式。后殖民理论就是对这种新霸权主义的批判和抗争的理论。后殖民理论的葛兰两关于“文化霸权”的论述是后殖民理论的学理基础之一。葛兰西指出,“文化霸权”是以通过舆论宣传、意识形态灌输的手段,以实现既有秩序的“认同”而达到统治的隐蔽权力关系。福柯的知识与权力、知识与话语的精辟分析也为后殖民理论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萨义德(E

11、dward w,Said)是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东方主义”的分析“开创了后殖民领域”,他不无裨益地指出标准化和文化类型化加剧了十九世纪学术研究和公众想象中“妖魔化东方”的倾向。另外,文化研究是在特殊性的哲学立场上强调差异性和地方性。文化研究是一种地方性的话语,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主张差异和复杂性。文化研究是一种“边缘化”的视角,在地方性和局部性的立场上,揭示了局部的、地方的与全球的、普遍的之间的冲突,提供一种截然不同的洞察力和批判力。基于特殊性哲学的文化研究类似于一门“差异文化政治学”。在韦斯特(CornelWest)眼中,新的差异文化政治的显著特征是以多样性和异样性的名义反抗

12、单一性和一致性的普遍主义逻辑;依据具体性、个别性和特殊性去摈弃抽象性、笼统性和普遍性;通过突出偶然的、临时的、变数的、试探性的、活动的和变化的性质来进行历史化、具体化和多元化。在这种差异性视野下,文化影响下的礼会制度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利的,相反,这种制度安排是出自于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社会阶级、种族群体、职业和男性群体的利益要求。文化研究所具有的独特的理论品质使得它特别适合技术标准研究。文化研究将技术标准放置于生活世界之中,让它自己讲述它的故事,从而不仅能把握技术标准的普遍、客观或公平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同时能揭示技术标准的不合理性或霸权主义的一面:对于许多后发国家而言,技术标准并不是推动国际贸易

13、,实现全球资本有效配置,促进全球经济分工与产业协作的工具,而是一种不可逾越的技术壁垒和产业壁垒;对于许多欠发达国家而言,技术标准不再是通过普遍化技术方案最大化推广商品,而仅仅是按照游戏规则支出大量的技术许可费;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标准并不意味着经济利益的更优配置,而是在不利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得到价值分配链的末端剩余。可见,从某种角度而言,技术标准并没有使后发展国家技术落后的现状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不平等和贫穷也并没有得到消除,改变的只是不平等的方式以及差距的不断加剧与同化。可以说,技术标准在文化研究中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型象,并还原了其原本的生态情景。三、文化研究视野下的技术标准化研究相比

14、于传统进路,技术标准的文化研究显得更有理论高度和分析的深度。在新的视角巾,之前不L可见的一些特征将逐次浮现,之前尚未触及的-些话题也可以得到充分探讨。在文化研究视角下,技术标准化研究的策略首先从多学科的背景展开,技术标准化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跳出了原有研究自然与社会的两元对立的局限,其关键就是利用描述的方式,展现技术标准化活动展开的自然和社会的情景,并基于地方性的视域揭示局部的、地方的与全球的、普遍的之间的冲突;其次,基于文化研究视角的技术标准化研究,需要把握技术标准化的整个生命周期,对技术标准的形成、演变、扩张直至消亡的生命周期的分析中,把握影响其演化的各种因素与力量;最后,基于文化研究的技术

15、标准化研究,在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需要一种“介入”的力量寻求地方性技术标准化的行动策略,即在技术标准化的生活世界中建构一个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全而支撑的行动者网络,并合理地利用建立利益转译机制、修辞手法等各种策略,为技术标准化提供一种思维方法、行动策略和反抗资源,并有效提升技术标准存在与演化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空间。1,文化研究策略之一:多学科背景下的作为文化活动的技术标准化基于文化研究的视角,技术标准化是一种文化现象。首先,从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来看,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方面,技术必然地与文化纠缠在一起,密不可分。技术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或“一种文化过程”。技

16、术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它的文化特征,它是文化的一种手段,甚至是“文化中活生生的一部分”。其次,技术的存在、意义的赋予都表明了技术是一种文化活动:第一,技术不是根据它们本身而存在,而是与人和文化相联系才存在,人类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才与技术发生关系;技术是在活动中即使用中才被赋予意义,技术活动过程的背景只是更大的文化背景的一部分;技术的意义取决于其活动背景,这也暗示着技术转移的成功与否与“文化迁移”的顺利与否直接相关,从而“对于(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技术的本质也必须结合西方文化的技术演进才能真正理解”。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技术标准跳出了自然与社会的两元对立。它告诉我们技术标准并不是纯粹自然的、科学的,我们不能仅仅从科学技术的层面理解它,使用它,而应该在更广阔的社会活动中使用它、理解它。以RFID技术标准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