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5353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一、引 言XX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提出了要力争通过十年的时间,使我国教育信息化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进入全面融入创新阶段。调查发现,在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过程中,研究人员更多地关注教,而没有关注学。目前,开展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符合国际整体信息化发展战略,是实现教育信息化融入创新的必然趋向。在这些研究进展的同时,研究者不能忽略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国

2、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最新调查数据,截至XX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亿,联盟其中19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了%,成为仅次于2029岁年龄段的第二大群体。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成长期,并日渐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他们被形象地称为“数字一代”,即在网络和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数字一代”的大脑正在发生着变化,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他们喜欢也擅长同时处理多种任务,他们敏锐地、快速地接收着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的学习习惯于“随机进入”,喜欢游戏而非“严肃”的、有条理的任务等等 。飞速信息化给人们的

3、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沟通方式、交易方式和闲暇生活等方面。社会信息化改变着许多人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能力观、知识观和学习观,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将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作为数字一代,网络生活方式的普及在为学习与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种种困境,在深入了解数字一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调查和剖析其网络生活和学习方式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二、数字一代学生的特点及网络使用现状的述评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今天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被形象地称为“数字一代”,也有很多学者将其称为 “数字原住民”。“数字原住

4、民”的概念由马克普伦斯基于XX年提出 ,他指出“数字原住民”是在网络和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Howe and Strauss、Palfrey and Gasser、 Tapscott、Prensky认为,数字一代成长于技术包围的环境,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上一代“数字移民”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也有部分专家学者对此持有怀疑态度。Bennett et al.,Selwyn,Jones and Ramanau,Romero et al. ,Bullen et al. 认为虽然数字技术对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是目前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这部分人群与其他人群有

5、特别显著的差异。Jones and HosEin 认为,并不存在具有普遍特征的专属网络一代,年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划分标准而已。尽管目前专家学者对数字一代是否能够代表和反映新一代学生仍持有争议,但是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是伴随新技术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这些学生与传统学生相比确实存在着显著特征。Junco指出数字一代通常是在直接参与或体验的时候更容易获得知识,能在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寻找问题答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愉快体验的同时,学得知识;有能力组织、策划和修正自己的学习 。英国开放大学的Jones教授指出团队或小组合作是新一代学生的重要特征 。这其实折射出新型学习者的

6、一个重要特征,即强交互,他们喜欢团队合作,喜欢社会交流。除此之外,重体验、连接式也是新一代学生学习的主要特征。Berk 指出网络时代学生的20个基本特征:精通高新科技、依赖信息搜索引擎、喜欢多媒体、善于生成网络内容、快速反应、通过尝试学习新知识、善于处理多任务、注意力保持时间缩短、更倾向阅读打印而非手写材料、渴望面对面的社会交往、喜欢团队合作等。Brown提出了网络时代学生的10个学习特征:喜欢小组活动、目标和成果导向、同时处理多任务、善于试误、较强的网络依赖、归纳能力强、个性差异大、偏好视觉、喜欢交互等。学生网络使用现状相关调查研究述评我国学者从001 年起使用调查研究法了解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7、,总结近10年的相关调查研究后发现,调查的范围涉及大学生、中学生、高职、小学生,其中对大学生的调查频率与其他三类学生的总和相当;调查的地区有河南省、浙江省、黑龙江省、湖南省、山东省、台湾省等省份和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昆明市、西安市、郑州市、贵阳市、合肥市等城市,很少的调查涉及乡镇和农村。调查大体来说可分为三个方向:其一,大多数调查集中在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上。按被调查的频率排序,具体调查内容涉及:网络成瘾、网络使用行为、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心理、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网络信息文化、网络道德、网络论坛、网络失范行为、网络语言、网络阅读、网络意识与行为等,其中关于网络成瘾的调查远远高于其他内容

8、的调查;调查的第二个方向有关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如对大学生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对思想道德发展的影响等;第三个方向主要调查了“网络使用的影响因素”,尤其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居多。在关于网络生活方式的研究中,思辩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在实证研究中,小样本调查多,特殊群体调查多,大规模调查少;针对大学生、职校生的调查多,针对中、小学生的少;针对北京以外地区或全国范围普查的多,专门针对北京学生的调查少,针对北京市各级学生的调查尚未开展;调查内容集中在与使用网络相关的一般性问题和网络成瘾相关的问题上,并非对学生网络生活方式

9、的全面、深入调查;调查和采样方法不规范的多,严谨、科学、投入大的少。文献检索也发现目前虽然国内的相关调查非常多,但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调查结果几乎为0,这也反映了目前的调查水平普遍不高,可信度低的现状。故此,组织大规模面向大中小学生的全面、严谨、深入的调查就凸现其刻不容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网络生活方式研究的设计网络生活方式的内涵界定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通常称为生活方式。 谈到生活方式,人们想到的是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与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世界观等精神生活。通常习惯将某一款在线通讯工具、某一网络游戏

10、、某一网络新闻频道、某一科普网站都统称为一种网络应用。本研究沿用了这一习惯性用法,故网络应用是指互联网技术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具体应用形式。本研究认为网络生活方式可以定义为网民在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论及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则需要关注学生在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娱乐、交友等方面相关的网络应用的使用及其对学生身心双方面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网络生活方式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基于上述对网络生活方式内涵的界定,本研究认为对网络生活方式组成要素的分析应该建立在三个维度上。学生应用网络开展学习生活的技能。如上所述,由于数字一代是在网络和技术环境中成长

11、起来的一代,较高的网络素养势必会带来学习和休闲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本维度着重调查学生的网络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学生网络素养提高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闲暇生活的差异。学生应用网络的频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一代网络素养的提升,也较易引发他们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因此,学生应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的频度是否合理也是研究人员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两种场合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接入网络的便利性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本维度主要调查学生在校内的正式学习情境下和校外的非正式学习情境下应用网络的现状和模式。此外,网络应用是否促进了家校沟通的便捷,也应作为考察网络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要素

12、。从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网络生活方式的组成要素包括网络素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转变、网络闲暇、用网状态和家校联系等四个方面。网络素养的概念主要来自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反思能力。本研究认为“网络素养”的定义主要指的是中小学生面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获取能力、解读能力、思辩能力与使用能力,即中小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获取信息、使用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主动批判信息、辩证吸收信息以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的能力。本研究中网络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第一,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体现在网络的使用行为与方

13、式上;第二,对网络信息意义与价值的思辩能力;第三,正确制作与传播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第四,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的理解,本研究主要借鉴心理学领域对学习方式的相关界定,即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领域中,主要存在两种有关学习方式的观点:其一是基于一般的学习活动,其二是基于课程的学习活动。本研究中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重点关注了三个主要层面:第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二,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第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网络闲暇的界定本身有时间

14、、活动、存在方式或心态等多个不同角度。第一种理解,“闲暇”是依据时间属性来定义;第二种理解,“闲暇”是依据活动属性来定义;第三种理解,“闲暇”是依据自由属性来定义。本研究中网络闲暇重点关注了三个主要层面:第一,学生网络闲暇生活的计划性、社会性;第二,闲暇生活的内容分布、内容品质;第三,学生的网络游戏生活、网络交易生活和网络社区生活等。对中小学生用网状态的理解包括适度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个层面。对中小学生而言,所谓“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的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问题。“趋于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时间过长,在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

15、及社会功能受损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适度用网则是指就学习和生活而言,使用网络产生了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效果。家校联系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校联系的目的在于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网络进入到学校和家庭,家校联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本研究重点关注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所感知到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情况,以及它是否能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等。具体问题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家校联系的方式、内容、效果;第二,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第三,由家庭资助下参与课外补习的情况。四、北京市网络生活方式调研的设计和实施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

16、点,在触网早、思想活、独立性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中小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北京市中小学生触网的深度与广度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并在对其现状进行定向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总体状况,掌握其内在规律,帮助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全面了解学生,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的引导。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更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带动全国信息化和推动整体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调查背景:从单纯关注“网络成瘾”到综合关注“网络生活方式”为了了解网络对北京学生是否产生了负面影响,本课题组于XX年进行了本市最早的一次问卷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