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思考(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452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思考(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思考(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思考(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思考(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思考(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思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思考(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思考(1) 摘要:公允价值的出现有特定的现实背景和充足的理论依据,其相关性得到广泛认可,而可靠性则受到质疑。文章对如何应用并提高其可靠性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公允价值;相关性;可靠性;措施 一、公允价值的出现现实背景: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报告特点上世纪80年代,由于利率、汇率的开放,金融业的竞争加剧,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衍生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的特点是在签订合同之后、履约之前,其市场价值常常会有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的损失

2、或收益,但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这些损益只有等到合约履行或取消时,才能一次性报告。这使得大量的金融机构在破产之前,其财务报表仍显示良好、健康的财务状况,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理论背景: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在财务概念中,会计目标是起点,它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进而决定了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方法的选择。实际上,会计目标包括两个核心的问题:向谁提供会计信息和提供什么信息。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学派把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报告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利于委托方评价受托经济责任作为会计的目标;决策有用学派则把向会计信

3、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作为会计目标。由于资本市场的出现和不断的发展,资本市场成为资源的委托方、受托方之间的中介,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变得日益模糊,尤其是随着企业股东的日益分散和股东“用脚投票”现象的日益普遍,股东、债权人等资源委托方对资源的管理淡化,他们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正确决策获得最大化的收益。相应地,会计的目标也逐渐由受托责任观转向了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要求财务信息要有助于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的投资决策,而这些人不仅仅关注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也就是希望财务信息面向未来。这就使得信息的相关性成为了重要的质量特征,排在可靠性之前。在这样

4、的背景下,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出现,且得到广泛的应用。二、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的表述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假定: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不打算或者不需要清算,不打算大幅度削减其经营规模或以不利的条件进行交易。在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范畴很广:既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平、允当的价格,又兼具可靠、相关的信息质量特征。而这种公允价值是一种理想中的价值。现实的环境中,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经济体制中的利率并非众所周知,具有不确定性,现实环境并非确定性下的理想环境,这样定义的公允价值是缺乏可操作性的,仅仅是一种理想和目标。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5、则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最大的特点是来自公平交易的市场,参与市场交易的理性的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达成共识,达成共识后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这就是作为第五种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三、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公允价值观念认为必须动态地、及时地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化,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某项资产或者负债项目的市场价值或预期价值发生了变化,财务会计必须在表内反映或者在表外进行披露,即使是交易和事项还未发生。历史成本只注重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仅仅对取得成本或收入进行估计性的跨期配比。可见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可以更好地反

6、映资产、负债及未来事项的现金流量状况,从而更好地反映其真实价值,更确切地披露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财务风险等,能更好地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公允价值受到质疑和担心的原因所在。所谓的可靠性就是指会计信息是准确的、真实的。但是在现实环境下,公允价值并不能提供绝对可靠的信息,这是因为信息的取得是有成本的,在缺乏可靠的市场价格条件下,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并在一定的假定和判断之后才能得到。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判断能力不同而且有限,所以公允价值不可能绝对可靠。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质疑还表现在人们担心滥用公允价值会导致利润

7、操纵。我国1998年会计准则中使用了公允价值,结果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事件层出不穷,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于是我国在XX年修改了会计准则,放弃使用公允价值。实际上,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和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证券市场监督失灵,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无论怎样都是难以得到保证。相反如果会计审计人员具备高的职业素质并遵守职业道德、证券市场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相信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可以得到保证。四、使用公允价值应采取的措施到现在为止,是否要使用公允价值已经不是问题,因为它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而且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都在积极、坚定地推

8、广使用公允价值。问题在于我国应如何使用公允价值,发挥其相关性,提高其可靠性。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结合我国的经济、市场状况谨慎地确定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在我国可在以下范围内使用公允价值:金融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存在比较成熟的交易市场的资产,例如有价证券、汽车、房地产等长期资产。另外,对于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等基本上可以可靠地确认的资产,例如融资租赁的资产、期限较长的赊销收入等也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我国XX年修订的会计准则选择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券重组、非货币性交易中使用公允价值,就是因为在这些领域,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的主观判断少,容易可靠地

9、计量。在公允价值中明确规定使用公允价值的限制条件,保证公允价值可以持续可靠地取得我国最新会计准则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例如在非货币性交易中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当期损益有两个前提条件:该交换必须有商业实质,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只有当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金额方面显著不同,或者两者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该资产交换才是具有商业实质的。另外,新准则还强调关注交易双方是否具有关联方关系,以保证其商业实质。由政府出面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在没有发达的交易市场情况下,

10、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获取未来现金流量的相关数据,而通过对企业或者资产过去的现金流加以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在存在发达的交易市场的情况下,将市场价格等信息加以汇集,可以便于企业确定相关的公允价值,有利于审计人员、相关监管部门考察企业的公允价值是否合理、恰当。因此应该建立信息库,储存市场信息数据。引进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对一些未发生的资本利得与损失在表内进行了确认,而传统的收益表强调实现原则,即资产账面价值的变动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甚至是已经完成的交易和事项导致的结果。应当在传统的收益表基础上,增加一张全面收益表,专门对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而引起的利得和损失加以反映,具体到我国,就是对金融工具、投资性

11、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券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采用公允价值后形成的利得进行反映。因为这些利得与损失和传统的收益是不同的:一个是已实现的,一个是虽然未实现,但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如果立即交易就可以实现的,所以把两者分开来列示,让使用者根据用途去做简单的汇总、计算比率等加工,从而得到更好的决策支持效果。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1、一些企业滥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目的是满足证监会制定的保牌或配股的硬性指标,因此证监会在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时,要将未实现的利润和已经实现的利润区别对待,分别设定指标,减少企业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动机。2、我国会计造假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的会计造假成本远远低于造假收益,

12、这就使得不少的企业敢于铤而走险,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以我国应当借鉴美国的做法,一旦发现会计造假的企业,就对该企业以及为其提供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处以高昂的罚金。参考文献:1、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XX(6).2、汪蕾.浅析第四报表全面收益表J.财会月刊,XX(11).3、蔡丽霞.公允价值计量:现实思考与未来展望J.北方经贸,XX(3).4、刘泉军.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XX(3).5、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XX(4).6、刘冬.公允价值模式有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XX(7).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