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及模式分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78004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及模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及模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及模式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及模式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及模式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及模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及模式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及模式分析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关注的重点问题,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水平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关乎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与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完成也起到一定作用。产业组织化程度是衡量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指标,是指产业内组织主体根据一定原则和方式,使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较弱的各个生产主体有组织地进入市场1。因而,笔者通过总结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分析现有的产业组织化模式,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学者的研究

2、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文献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解释了如何解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竞争活力的冲突。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今后的产业经济发展和政策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英国,被美国经济学家系统化。20世纪60年代,基本同时出现了“结构主义”和“芝加哥”学派这两种理论流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贝恩,它的出现是为了探讨厂商和绩效之间的影响机制。而新产

3、业组织理论则出现在70年代后期,从多种理论基础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厂商内部和外部组织的多重复杂关系。 国内学者也结合中国国情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研究。王芳等2探讨了产业组织化模式对海南香蕉产业组织进程的影响,并分析了海南香蕉产业组织化进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任春峰3针对蔗糖产业进行研究,探讨了其产业组织模式,并提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将成为蔗农组织化的最重要形式的论断。学者们在研究中还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化的产业组织理论思想,曹颖4对中国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和发展做了总结性概括,还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领域内发生的新变化进行了评述。冯素玲等5对

4、中国当代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综述。牛丽贤等6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划分为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引进和学习为主;第二阶段形成中国特色产业组织理论;第三阶段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组织化理论都进行长期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系统的产业组织化理论成果,但针对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研究较少,仅有文献研究某一类农产品的产业组织化7-12。本文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进行的研究具有一定系统性,以期为发展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提供借鉴。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起步较晚,1982年出台的第一个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了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名词“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

5、任制”。它不仅仅消除了由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弊端,还使得中国农业生产出现了新趋势。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分散的农户和市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出现了难买难卖的现象。为解决该问题,农业产业组织的出现成为必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范围越来越广,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开始慢慢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农业产业化生产发展的思想于1994年在山东得到首次实施,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为后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转型和发展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总体而言,我国农业产业从最初传统的小农生产经营向适应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成为

6、必然。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历程也将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稳定阶段。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探索阶段 农产品逐步向市场流通方向迈进的同时,该阶段的农业产业组织化还处于萌芽阶段。随着1994年山东省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理念的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农业产业的经营联盟改革。 在探索阶段中,大部分的产业组织化生产都是“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等经营形式。此时企业或者合作社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凭借自身条件,购买或通过研发的形式引进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农户生产,为农民解决销售上的困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企业的经济

7、效益,来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该发展阶段还只是处在较微观的层面,农户和企业或合作社之间属雇佣关系,农户基本没有决定权,且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利润,农户利益得不到合理的保证。农业产业组织化还需要继续适应市场需求,逐步推进。 2.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连接更加紧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民始终无法得到合理的回报,因此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需求。 为了强化农民的自身利益和主体地位,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组织出现,它介于农户和企业或者合作社之间

8、,这个中间组织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民争取到更多利益,为农民说话,提高农民再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得农民和企业之间能够更好地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户+合作经济组织+企业”这一经营模式出现。通过中介组织的介入,建立了农户和企业或者合作社之间的平衡关系,保障了农民的正当利益。农民的收入增加,积极性也得到提高,这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组织化的紧密程度,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但是在这一阶段的农业产业组织化模式对中介组织的标准要求较高。处于起步阶段的中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相关工作流程不熟,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使得该组织在运营过程中无法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不能够实现其真正目的,没有将其作

9、用发挥到最大。 2.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稳定阶段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稳定阶段符合时代与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些全国性组织,如农业协会、合作社等蜂拥而出。高级阶段的农业组织出现,它可以代表农民的利益与企业交涉,以期减少成本,降低市场风险。只有充分考虑农户利益,才能够让农民专心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农业经济发展得到质的提升,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比大,分布散,因此,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人群相对较少。且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时间不长,需要时间完善。后期希望更多农民加入到农业产业组织化中去,使农业生产的紧密程度达到最高,

10、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根本保障,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化的稳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的主要模式 随着近几年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步入稳定阶段,农业产业组织化开始向多个方向同时并进。目前,国内对于农业产业组织化的现存形式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划分标准。但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笔者将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模式主要概括为以下3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专业协会。 农民专业合作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户提供和生产经销相关的技术和信息等服务来实现互帮互助目的的组织,该模式含有一定的经济互助性。在该组织内,服务对象

11、是所有的组织成员,每个成员会享受到该组织所提供的一定权利,但也要履行相应义务。 笔者将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两方面进行阐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最早开始时被称为合作经济,西方较发达国家从19世纪就开始对它进行研究。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我国第一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1980年成立,它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雏形。在这个阶段所创办的农村合作组织主要是为了方便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生产过程中的经营合作交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时主要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慢慢形成。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降低了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增

12、加了农产品的供给量,我国农产品市场开始从以卖方为主的市场逐步向以买方为主的市场转变。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1世纪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体现在数量、出资总额的急剧增加。根据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上的数据显示,XX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只有万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长了数十倍,实现了质的飞跃。到XX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已经达到万户,与XX年相比较,上升了%,与XX年比,增加了35倍多。出资总额为万亿元,与上年相比,上升了%。截止到XX年上半年,我国新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万户,出资总额增加了万亿元。值此,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总数在XX年上半年时已达到万户,出

13、资总额已达到万亿元,突破了3万亿元大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中央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农户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增强,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提高,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 3.专业市场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市场是指以现存有货物的大量批发为主,用来商品交易的场所,是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市场主要从农场兴起,与一般的集贸市场相比,其最大特征体现在买卖商品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次体现在以大额产品的买卖为主,最后体现在交易对买卖两边相互开放。 专业市场在80年代初期就已慢慢形成,初期主要以农户家庭和乡镇的相关企业商品交易为主。进入90

14、年代后,专业市场主要服务周边地区,但其规模在逐渐扩大,产品的来源也从之前的农民家庭和乡镇企业为主覆盖到大城市和一些比较发达的城镇。现今的专业市场能够提供较完善的设施和服务,能够提供将物流、信息、技术、咨询和售后保障等服务为一体的平台。 根据现有数据,截止到XX年底,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已达到089个,与XX年相比,整体增加了%;年末出租摊位数从XX年的11115个上升到XX年的48170个,整体上升了%;营业面积从XX年的86161m2上升到XX年的m2,整体面积提高%,XX年的营业面积是XX年的倍;XX年的市场成交额为万元,几乎突破10万亿元大关,是XX年的市场成交额为万元的倍,见表1。从

15、图1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XXXX年间我国专业市场的市场数和成交额的变动幅度和走势情况。我国专业市场除在个别年份的增长出现了负增长之外,其他年份一直都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增长,XX年的市场数和交易额都达到峰值。XX年我国专业市场的市场数和成交额的变动幅度较小,这也说明了我国专业市场在近几年的发展基本达到稳定状态。 3.专业协会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对称尤为重要,否则会造成农产品供需不均衡,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为了适应整个行业的发展需要,除了以上两个组织外,还出现了其他形式的组织,专业协会应运而生,在形式上丰富了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使单一组织模式演变成了多组织模式,给了农民更多的选择机会。 专业协会是由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及种植大户等根据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实际需要,为了提高农民的切身利益而组织发展起来的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它将农户、企业和市场连接起来,发挥其最大的功能来实现农户和企业的双赢。但是在最近几年中,具有全国性的专业协会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具有地方性的专业协会势头强劲。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