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技术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7480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技术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技术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技术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技术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技术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技术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技术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技术研究凡纳滨对虾,又名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秘鲁至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由于其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好、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目前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之一。我国自1998年从美国夏威夷引进以来,先后开展了养殖模式、营养饲料、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凡纳滨对虾现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1-3。近年来,作为当今世界技术最先进的渔业生产模式,循环水养虾已在国外开始尝试,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生产中。而利用循环水系统养殖凡纳滨对

2、虾,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尤其是淡水地区,许多相关技术皆有待研究4-7。为探索循环水养虾的基本规律及其管理关键,自XX年以来,笔者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循环水养殖车间,围绕循环水凡纳滨对虾养殖对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以供业界同行参考。1 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的重点时段循环水养虾的基本特点是放养密度大,其放苗量常高达1 000尾/m3以上,且池虾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经历多次蜕皮蜕壳,会给底排出水带来阶段性的不顺畅,虽然通过水处理设施的合理配置及有效运转,能在大部分时段确保维持良好的池水环境,但在局部时段仍会因池虾所蜕皮壳障碍,难免会影响循环水流的畅通而导致水处理效率下降,进而致使水质趋于变差而出

3、现相关问题。根据循环水养殖实践观察及水质测试,在防逃拦栅间隙致密的放苗早期、池虾集中蜕皮蜕壳期间以及蜕壳量较大的养殖中后期,由于皮壳滞缓底排出水,影响正常的水体循环,从而导致残饵、粪便等有机废物难以及时排出而在池内沉积,因此类废物不能有效排解,其结果势必会引发亚硝酸盐等有害物含量的升高,使养殖水环境恶变而影响池虾生长乃至生存8-9。由此可见,放养初期、蜕皮蜕壳期间及在虾存池量较大的养殖中后期,是循环水养虾池容易出现水质问题的主要时段,必须高度重视,予以有效应对。循环水养虾水质问题的主要后果在循环水养虾过程中,池水质量通常由与其生产量匹配的水处理系统来维持。在正常情况下,水中产生的残饵、粪便、虾

4、联盟皮、虾壳等颗粒状废物能随底排水流带出池外,经固液分离器得到筛除,而溶解于水中的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则通过微生物膜的降解、吸附而消除。但遇上述底排不畅、水循环不顺的情况时,池内的颗粒状废物难以及时随水流排出而逐渐在池底沉积,其直接的后果是随着水中有机物含量的增多,致使水中耗氧量大增,并在有机物的腐变过程中使亚硝酸盐含量骤升,pH值下降,从而使养殖环境整体趋恶,生产性能随之下降。随着亚硝酸盐含量升高、pH值下降,池虾血液输氧能力降低,而一旦对溶氧的生理需求不能满足,池虾就会出现窒息死亡;即使能在高溶氧下勉强维持不死,也极容易导致生理伤害而逐渐继发疾病。此外,如果让虾长时间生活在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

5、水环境,还会导致虾体蜕皮蜕壳不遂而夭亡。由于有机物质沉积而导致DO下降、亚硝酸盐上升、pH值下降,这是循环水养虾池最常见的水质问题8-9,其往往会带来非常致命的后果,不仅会影响池虾的生理健康,因蜕壳不遂及缺氧或致毒造成直接死亡,而且还会因生理受损、免疫能力下降而继发不可逆的毁灭性病害。因此,在循环水养虾中,必须正视水质问题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这是确保养殖成功的重要前提。循环水养虾水质管控的措施综上可知,在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中,无论是前期防逃拦栅致密,还是后期池虾大量蜕壳,一旦影响到底排出水流量,均将对养殖系统带来不利,导致系统失衡并引发水质问题而使生产性能大减。因此,

6、要始终重视水质管控,确保养殖系统水相、气相、藻相、菌相维持平衡,尤其在易出现水质问题的生产时段,这是实现循环水养虾成功及高效的关键所在。据相关生产性试验及应用效果跟踪,笔者认为循环水养虾池水质管控的重点在于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循环设施的合理配置 循环水养殖的核心技术在于高效的水处理,因此,相关设施的配置程度必将直接关系到池水处理效率及养殖生产潜能。配置与养殖目标相适应的水处理设施,不仅是获取高产的必要前提,而且也是养殖防病的根本所在。循环水养殖的水处理系统大多由固液分离器、回水处理池和生物过滤桶3大部分所构成,实践证明,水处理的核心在于生物处理,不论采用何种滤料,其处理效率皆取决于它们的配量。

7、通常,滤料的配置量与预期产量及其有害物质产生量相关,预期产量越高、产生废物越多,则滤料配置量也应随之增加。3.循环系统的提前运行 重视前期准备工作,可以确保系统高效及时运转。在开始生产之前,提前开启系统空运行,以检测调适设施运行及其匹配情况,并便以事先完成生物滤料挂膜,这是确保养虾一经开始即能发挥高效水处理作用的重要环节。只有生物膜能及时发挥作用,才可使养殖产生的废物不会在池内沉积。3.养殖用水的前置处理 外部水源引入养殖系统前,应尽可能经过蓄水沉淀、臭氧处理、活性炭吸附、固液分离等流程的相继处理,同时配合先期池子消毒,以实现清除悬浮颗粒物、溶解有机物、有害致病源,为对虾苗种放养准备安全舒适的

8、生活环境。实施水源的前置处理,有利于减轻生物膜处理有害物质的压力。3.养殖过程的综合管理 循环水养虾能否获取高产关键在于循环水处理的效率,而高效的水处理除了与设施配置能力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高效的日常管理。 确保循环水管路畅通 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的效率与水体循环量密切相关,而在设施既定的情况下,提高水体循环量的最佳方法是确保循环管路畅通。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随时观察养殖池、回水池水位及各出水口流量变化,通过经常套拔堵水管及适量补水,以维持水路畅通、循环正常,及时将池底残留物排出池外,确保池内水质始终良好。 确保饲料合理投喂 选用优质专用颗粒饲料,粒径与养殖个体匹配,视水温变化及池虾摄食

9、反应,宜将日投食量控制在池虾总体重的3%5%,分46次投喂,实际投饲量以在规定时间能将所投饲料摄完且底排出水口无残饵排出为适度,确保饲料足而不余、池虾饱而不剩,以减少饲料溶失及残饵、粪便带来的水质败坏,减轻此类物质对系统的压力。实践表明,投饲过量不仅加速了耗氧、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升高,而且也是引发虾病的潜在诱因,必须尽力避免。确保水中溶氧充足 池水缺氧不仅会影响到池虾生理健康,而且有碍池内物质循环,导致有害物质积聚。与室外池塘相比,由于循环水池水体持续循环且溶氧更多源于纯氧补入,故水中溶解氧昼夜变化不明显、垂直变化也不明显,但投饲前后变化甚为明显,且常会在投饲后2h出现溶氧低峰值。为此,在此时段

10、对溶氧保持检测,避免不当缺氧,这是养殖管理的重点之一。常用措施重在通过勤拨排污套管集中排污,视情况适量加补纯氧,补氧需注意方式方法,宜按文丘里注射器原理采用曝气板雾状补给,以提高气水混合效率。确保水质综合防控 循环水养殖系统之所以能获取高产,关键在于该系统的水相、气相、藻相、菌相皆处于平衡状态,只要这种平衡不被打破,即能持续系统的高效运行。因此,养殖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始终维护循环水系统的生态平衡,这既是日常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养殖防病的立足点,应贯穿于养殖全过程。考虑到循环水养殖对虾一方面放养密度大、投放饲料多、相对空间小,如果管理不当难免发病,且一旦发病就极易传染,另一方面池水处理主要依赖生物膜而不允许在养殖系统内任意使用药物,因此加强养殖过程预防就更显必要。关键在于维持良好水质的同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即:放养前,重视池子消毒,做好养殖用水前置处理,为对虾准备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放养时,严格苗种检测,杜绝病原带入系统;放养后,及时清除水面漂浮性杂物,确保池水清洁卫生;做好生产工具消毒,各池单独配置,确保专用,以避免交叉感染;适时泼洒适量的钙镁晶及水改、底改等微生物制剂,以调控水体碱度、硬度及藻相和菌相,确保生态平衡、环境优质,实现疾病预防。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